摘要:入選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都是經典之作,其用詞凝煉、意境深遠,作者用極簡的語言和多樣的藝術手法來抒發(fā)豐富、強烈的情感。擬結合教學實踐,提出“細讀字詞”“細解意象”“細品意境”“細悟情感”的策略,落實“文本細讀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古詩詞、愛上古詩詞,提高其語文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文本細讀法;古詩詞;實施策略
“文本細讀法”原是西方用于文學評論的方法,其最大的特點是以文本為中心,在描述和評價方面重視語境對語義的影響,強調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而不僅僅是研究文學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外因的影響。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是國內“文本細讀法”的首倡者,他巧妙地將“文本細讀法”引入語文教學中。“細讀”指向的是字、詞、句等基本語言材料,強調從文字本身去分析該文的表達手法、修辭特點,進而解讀作品的內在含義及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貫穿始終的是重視語境對語義的影響。用文本細讀法從多個角度對一篇文學作品進行分析,會增強學生對這個文學作品的全面認識,幫助學生提升鑒賞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用高度凝練的語言表現著自然山川、情傷離別、社會風貌、政治志向等。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古詩詞皆為精品,值得學生好好去鑒賞、體會。但是,由于古詩詞用詞極簡,還有生僻字詞,古今詞義亦有差異,加之學生對寫作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多數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不夠透徹。古詩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其在高考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古詩詞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對詩詞的細讀中體會任憑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古詩詞中所蘊含的人文力量依然能熠熠生輝,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增強其文化自信。
教學實踐證明,“文本細讀法”適用于古詩詞的解讀,它能豐富教師的文學積累,也能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詩詞的內涵。擬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古典詩詞教學中“文本細讀法”的應用策略。
一、細讀字詞
(一)讀準字音
面對一篇古詩詞,學生首先要做的是按照普通話的發(fā)音去正音,遇到生僻字,查字典標注讀音。例如,屈原的《離騷》里面有很多不常用的字,取其中一句:“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這里“姱、鞿、羈、謇、誶”,都是生僻字,要先將正確讀音逐一標識:姱<E:\7月數據\語文教學之友202206\6期\kua.eps>,鞿<E:\7月數據\語文教學之友202206\6期\ji.eps>、羈<E:\7月數據\語文教學之友202206\6期\ji.eps>、謇<E:\7月數據\語文教學之友202206\6期\jian.eps>、誶<E:\7月數據\語文教學之友202206\6期\sui.eps>,這樣讀起來就平順了。發(fā)音正確,是朗讀詩歌的第一步。
(二)理解字義
古詩詞中有一些古今異義的字,在閱讀時要格外留意,不能隨意等同于現在常用的意思。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老大嫁作商人婦”一句中的“老大”是“年齡大了”的意思,不是現代漢語里指“排行老大”。還有詞類活用的,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在詩中由名詞變成了動詞。逐個明確詞意,整句詩文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二、細解意象
(一)了解典型意象
意象就是把一個客觀事物想象成某種意義,強調內心的感受。古詩詞中俯拾皆是充滿靈動的意象。例如,“冰雪”表達品格高尚(一片冰心在玉壺);“月亮”表達思念和孤獨(床前明月光);“柳樹”表達留戀、送別、傷懷之情(楊柳岸,曉風殘月);“芭蕉”表達凄苦之情(窗前誰種芭蕉樹);“梅花”表達人品高潔(梅花香自苦寒來);“菊花”表達孤傲(采菊東籬下);“紅豆”表達相思(紅豆生南國);“長亭”表達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琴瑟”表達夫妻之情或兄弟友情(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鴻雁”表達思鄉(xiāng)之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些意象充滿詩情畫意,讀懂古詩詞,得先認識意象。
(二)理解相同意象表達不同的情感
有一種情況是意象相同,但是表達了不同的情感,這時準確把握古詩詞的內涵就要使用“文本細讀法”,注重語境,理解語義。例如,同是詠梅,一首是李商隱的《憶梅》“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另一首是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苯Y合語境可知,前者是傷懷之梅,后者則是堅強之梅。不同語境下,同一意象有不同的情感表達,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拓展課外閱讀積累。
三、細品意境
意境是在意象的基礎上,調動想象,展開聯想,將詩中的意象想象成具體的畫面,仿佛身臨其境。意境是環(huán)境和情感的結合,感悟古詩詞的意境還要從景物入手。
教學中要仔細體驗古詩詞意境之美。以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為例,開篇兩句:“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贝嗽娋浜x為:“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傷殘,巫山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里波浪滔天,烏云好像要壓倒地面上來,天地一片陰沉。”作者寫該詩的時候56歲,為逃避戰(zhàn)亂寄居于夔州,“玉露”“凋傷”“蕭森”“兼天勇”“接地陰”把悲壯、凄涼、破敗、壓抑的意境勾勒了出來。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在凄清哀怨的意境下,作者還表達了哪些情志。不難看出作者用陰沉蕭瑟的秋景襯托出自己抑郁漂泊、前途未卜、面對國家殘破又不能有所作為的哀嘆。學生通過對意象疊加的分析,走進作者所表達的意境之中。這樣的細讀,學生會得到屬于自己的見解。
四、細悟情感
(一)古詩詞中的情感類型
古詩詞之所以動人,源自其情感動人。初讀古詩詞,學生可以根據題材大致判斷情感基調,如田園詩往往表達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羈旅詩表達漂泊與思鄉(xiāng)之情;贈友詩常表達離愁別緒;遺民詩表達亡國之恨、故國之思。蘇軾的詞多樂觀灑脫;杜甫的詩多沉郁頓挫;王維的詩清新自然;辛棄疾則豪放慷慨。對于古詩詞情感基調的判斷,需要學生不斷學習,積累經驗。
(二)體驗古詩詞傳遞的情感
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其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詩的意思從字面容易讀出,但是作者的情感表達需要細讀來體會,整句氣勢磅礴,震撼心靈?!袄颂员M”三字巧妙地把讀者從具體的大江大河,遷移到抽象的歷史長河,從對大自然偉力的贊嘆,轉到對歷史人物的嘆惋。我們體會到作者在千古興亡的歷史氛圍中,抒發(fā)了對歷史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之情。每首古詩詞都在傳遞作者的某種情感,縱然跨越時空,依然能感受到詞人的家國情懷、進取精神等各種感情。
古典詩詞的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法”鑒賞古詩詞,不僅能有效實現深度教學,幫助學生提升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和賞析能力,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規(guī)劃課題《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文本細讀法”的應用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為GS(2020)GHB2797 】
作者簡介:裴良(1971— ),男,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第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詩歌閱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