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朱 蓉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務教育課標》)的正式頒布,標志著新時代小學英語課程改革拉開了序幕,邁向了新的起點,開啟了新的征程。在以人為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立足課堂教學,聚焦核心素養(yǎng),探索英語教學走向深處的路徑與方法。通過回歸與反思,叩問教學的育人本質;通過破繭與創(chuàng)新,重構教學的深度內涵。
經過20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小學英語教學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依然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學生的語言輸出僅僅局限于本課的詞匯、語法、句型等核心知識,很多教師沒有關注到語篇,更忽視了語篇所承載的語篇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思想情感等豐富內涵。
教學活動的設計有的教師只關注到了活動本身的目的,沒有關注到每個活動之間應有的層次性和邏輯性。
部分教師沒有關注到單元的大情景、課時的小情景、活動的微情景,導致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都是為不關聯的活動而服務,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缺乏統(tǒng)整性和關聯性。
有的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只關注語言知識的夯實、技能的提升,對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僅僅采取的是貼標簽、喊口號,很少關注到學生在語言的學習中、知識的建構中、活動的完成中、問題的解決中是否對語篇主題有所理解、有所體會、有所感悟,是否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與新課標的要求存在著差異,教師們必須要進行學習、實踐與探索,小學英語教學需要走向深處。
《義務教育課標》指出:英語課程要發(fā)揮核心素養(yǎng)的統(tǒng)領作用,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在教學理念上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應將聚焦知識與技能轉變?yōu)榫劢箤W科育人和素養(yǎng)培養(yǎng)。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應將基于課本轉變?yōu)榛谏?、將基于詞句轉變?yōu)榛谡Z篇、將基于課時轉變?yōu)榛趩卧T趯嵤┱n堂教學時,應將關注語言知識的學習轉變?yōu)殛P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知識結構的建構、真實問題的解決、認知體系的建立、價值觀念的形成、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將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英語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用英語學。
基于目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碎”“散”“分”“淺”等問題,教師可通過“挖”“整”“串”“聚”等一系列教學方式來達到“融”的效果。
(1)挖主題。教師應深入分析語篇內容,知曉表層意義,理解里層意義,領悟深層意義,提煉主題意義,創(chuàng)設主題語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主題的教學活動。(2)整內容。教師應將同一主題的內容“瞻前顧后”地將學生已學的、正學的、要學的有機地整合為一個整體,這樣既可以形成語篇,體現出課程的育人價值,又可以解決語言碎片化的問題。(3)串情境。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圍繞主題語境,“化零為整”“化個為串”的將相互關聯、富有邏輯、凸顯主題的小情景整合在一個大情景、大任務、大觀念中。(4)聚目標。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手段和媒介,但不是唯一目標、終極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化學為用”“化知為行”。因為語言特有的文化屬性決定了語言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豐富語言知識、提升語言能力,更應是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為參與社會和進入社會做好準備。教師具體的做法為:
第一,走出去。
在確定教學內容時,不能僅僅局限于本頁、本課,還應關注學段、學期、單元,實施整體式教學。關注學段,做好幼小、小初銜接。關注學期,整合相關話題。關注單元,建立知識聯系。實施整體式教學,應“向前望,向后看”,通整教材,系統(tǒng)整合,實現語言的縱向聯系。
下面,以Join in五下第2單元Life in the Arctic為例。Join In教材三年級側重與學生個人生活緊密相關的話題;四年級主要圍繞學校生活展開;五年級繼續(xù)延伸了生活話題,談論家庭、愛好,夢想等;六年級則為學生展現一個更為立體的世界。本單元圍繞主題Life in the Arctic這一主線展開,可將學生已有相關話題經驗融入到主題學習中來。例如:在四年級已學過話題“Seasons”中關于氣候特點的相關知識,為了解北極環(huán)境奠定了基礎;話題“Animals”中的相關句型為復述北極熊捕食過程構建了語言支架;三年級談論的“feelings”話題,為體會Nicola在北極生活的情感變化提供了幫助;已初步掌握了五年級“Party”單元中的一般將來時為本單元學習的另一種表達形式will...做好了鋪墊。而本單元關于北極熊瀕危的拓展也為六年級“Animals in danger”單元以及初中有關保護動物的話題學習打下了伏筆。
通過這樣“前望后看”,將學段、學期、單元之間的割裂變成了在“Life in the Arctic”主題下的融合,為學生表達對北極的整體認知提供了幫助。
第二,高起來。
在教材分析時,關注學科育人,實施主題式教學。深入分析各語篇的內容,梳理單元與各語篇教學之間的關系,提煉出本單元的主題和各語篇的子主題。根據提煉的主題、子主題,優(yōu)化整合,解構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單元課時。然后全面分析學情,找出學生的已知點、空白點和發(fā)展點,確定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谀繕撕蛯W情,合理制定出評價活動和評價指標。實施主題式教學,樹立大的教學觀,有助于實現學科育人、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
然后,還是以Life in the Arctic單元為例,本單元一共九個部分。第一部分學習北極概況;第二部分學習介紹北極的重點句子;第三部分學習北極熊捕食的歌謠;第四到第八部分是關于Nicola’s holiday的故事及相關練習;第九部分是一般將來時的學習?;谶@些教學內容,可以提煉出“人與自然”的主題范疇,涉及“自然生態(tài)”主題群中的“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綠色生活的理念和行為”子主題內容。依據主題和教學內容,確定了3個子主題:①了解北極地理位置與自然景觀。②熱愛北極動物并善待他們。③體會北極人文生活與自然相互依存。本單元劃分為四個課時:第一課時Part1、2,側重于by watching、by reading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了解北極的自然概況。第二課時Part 3,側重于by singing、by acting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認識北極相關的動物。第三課時Part 4,5,6,7,8,側重于picture story reading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了解北極的人文生活。第四課時綜合運用拓展課,側重于by speaking、by acting的學習方法,在English speech活動中,引導學生從環(huán)境、動物、人文三個維度介紹所學的北極知識;在English salon活動中,引導學生能從以上三個方面來講解查找到的南極信息;在English party中,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主題為Life in the Arctic的情景劇。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北極、了解北極、探究北極。
學生通過不同課時探究北極的不同維度,找到每個課時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并聯,從而形成了對北極不同維度的整體認知(見圖1)。
圖1
第三,活起來。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實施問題化教學。在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通過不同類型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提升思維品質。在學習理解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通過一些以“what”“when”“who”“where”等理解性問題幫助學生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語篇的相關信息。在應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可通過一些以“why”“how”等分析性問題,幫助學生進行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應用所學語言。在創(chuàng)新遷移環(huán)節(jié)中,可通過一些以“if”“how”等拓展性問題,幫助學生進行推理與論證、判斷與評價、想象與創(chuàng)造,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life in the Arctic單元第三課時的故事教學為例。故事講述的是Nicola到北極爺爺奶奶家的假期生活情況,從滿懷期待到深感單調無聊,再到興趣盎然,Nicola體驗到了北極特有的人文生活。在學習理解環(huán)節(jié),一開課,老師設計了“Read and guess”的教學活動,通過問題“Boys and girls,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about the story?”引導學生根據故事題目和單元主題,進行讀前提問。學生們的問題有很多,例如:Where does Nicola have a holiday?Who does Nicola have a holiday with?What does Nicola see/do during her holiday?How is Nicola’s holiday?...這些問題喚醒了學生對度假的已知和經驗、大大激發(fā)了閱讀的興趣,激活了思維。接著又設計了“Read,discuss and answer”的活動。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整體閱讀,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并找出答案。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借用思維導圖在板書上進行故事內容和故事結構的梳理。學生通過聽、讀、看、說等多種活動,學習了相關語言,了解了故事內容。在應用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借助板書復述完故事后,老師通過提問“How does Nicola feel in the Arctic?”“Why does Nicola say‘Yes,very boring.’in the end?”幫助學生梳理出故事的情感線“First she is happy.Then she is unhappy.At last she is very happy.”,進一步理解故事,體會人物情感,了解北極的人文生活。在遷移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根據故事結尾Can I come again next year?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通過問題“If you were Nicola,what would you do in the Arctic next year?”啟發(fā)學生進行故事創(chuàng)編。
問題式教學的課堂(見圖2),學生的思維由低階走向高階,改變了以教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在學生的學、重在學生的思、重在學生的說。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課堂也就活力四射了。
圖2
第四,立起來。
在分析文本時,教師應關注層次化教學,引導學生接觸和學習不同類型的語篇,熟悉生活中常見的語篇形式,把握不同語篇的特定結構、文本特征和表達方式。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還有助于使用不同類型的語篇進行有效的表達與交流。
以life in the Arctic單元第一課時的語篇教學為例。經過深入分析,發(fā)現語篇的第1-4句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rctic?Where is the Arctic?Look,the Arctic is here.It’s at the North Pole of our earth.描述的是北極的地理位置(location)。第5句It is very,very cold in the Arctic.描述的是北極的氣候(climate)。第6-9句 Go to the Arctic,and you will see a white world.There is ice everywhere.The sea is clean and blue.The sky is also very,very blue.描述的是北極的環(huán)境(environment)。第10句The Arctic is very beautiful.描述的是作者對北極的評價(evaluation)。在學習理解環(huán)節(jié)中,利用文本結構,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在應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依托文本結構,引導學生復述文本;在遷移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中,運用文本結構,整合所學語言創(chuàng)編文本。語篇的學習,提煉了文本的結構,也就抓住了教學的主線,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會說、能說、想說、巧說。
第五,用起來。
在活動設計上,教師應關注情境生活化。語言知識轉化為學生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就是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的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應用價值和隱含著的文化精神。學生只有建立起價值觀、情感和人生態(tài)度,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才能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持久興趣。
以life in the Arctic單元第二課時的歌謠教學為例。這是一首韻律感強、節(jié)奏歡快的有關北極熊捕食北極兔的歌謠。在遷移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中,老師播放了其他北極動物捕食的視頻,同時還出示了一幅有關北極動物的食物鏈,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歌謠。視頻和食物鏈的呈現,既可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科學學科的相關知識,又加深了學生對北極動物更深入的了解。學生深深體會到了用英語進行學習的樂趣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