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清
【摘要】陳垣故居文化是廣東江門五邑僑鄉(xiāng)獨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合理開發(fā)和運用陳垣故居文化資源,通過豐富歷史教材內(nèi)容,打造地方精品課程,開展歷史研學活動等有效路徑,落實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鑄魂育人教育成效。
【關鍵詞】陳垣故居;文化資源;歷史核心素養(yǎng);鑄魂育人
教育部最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課程教材要發(fā)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課程肩負著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如何在歷史教育教學中落實好鑄魂育人工作,已成為當前歷史教育的重要課題。最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多方面開發(fā)與利用社會資源……學校和教師可以利用歷史遺址遺跡、名人故居等資源開展學習活動”。因此,合理開發(fā)和運用地方名人故居文化資源,可以有效發(fā)揮歷史學科人文特性,弘揚地方優(yōu)秀文化,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提升鑄魂育人教育成效。
江門五邑僑鄉(xiāng)文化資源豐富,文化沉積深厚,孕育了一大批在歷史上名聲顯赫的著名人物。其中,廣東江門五邑人陳垣(1880-1971)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學術界一代宗師,在宗教史、元史、歷史文獻學等領域享譽海內(nèi)外,毛主席曾稱他為“我們國家的國寶”,被學術界譽為“近代中國之世界學者”。陳垣故居是位于蓬江區(qū)棠下鎮(zhèn)石頭村的一座晚清建筑,是陳垣先生誕生、早年生活的地方,也是陳垣先生精神文化的繼承和延續(xù)。陳垣故居文化教育功能突出,契合歷史新課程標準理念,對培根鑄魂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陳垣故居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運用為例,探究利用陳垣故居文化資源強化鑄魂育人的有效路徑,發(fā)揮其培根鑄魂,育人潤心的作用。
一、開發(fā)陳垣故居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教材內(nèi)容
新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在歷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強化歷史課程資源意識,合理開發(fā)與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精選、整合有助于開展歷史學習活動的優(yōu)質(zhì)資源,配合教材共同構建開放式、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和平臺。豐富多彩的陳垣故居文化資源,能夠充實歷史教材內(nèi)容,拓展歷史教學資源,增強教材內(nèi)容的趣味性。例如在講授部編版八上第22課《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時,展示陳垣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堅貞不屈、著史抗日的材料,講授陳垣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愛國故事,介紹陳垣撰寫的一系列表彰民族氣節(jié)、抨擊日寇的史學著作。這些資源極大豐富了歷史教材內(nèi)容,活化了歷史課程,起到了良好教育效果。
同時,利用陳垣故居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形式,例如運用陳垣故居保存的相關文字、圖片、族譜、故居遺址等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歷史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查閱《陳垣》《陳垣圖傳》《陳垣——生平 學術 教育與交往》等有關陳垣的文獻資料,讓學生通過史料掌握歷史歷史知識,認識到陳垣先生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重要影響,形成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與此同時,教師以陳垣故居文化資源開發(fā)運用為范例,總結提煉陳白沙、梁啟超、馮如等五邑僑鄉(xiāng)名人故居的開發(fā)途徑和教育教學應用的有效范式,在潛移默化中推進鑄魂育人工作。
二、利用陳垣故居文化資源,打造地方精品課程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diào)“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注重用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和紅色資源,強化實踐性、體驗性、選擇性?!币虼耍瑲v史教師應該以地方課程為拓展,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精品課程,以多種課程形態(tài)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作為江門地方教材的《江門歷史》,在第五單元第13課《學者風采》以專欄形式介紹“國學大師陳垣”,對他的生平事跡和歷史貢獻給予高度評價。從地方史視角來看,陳垣故居文化是《江門歷史》的重要內(nèi)容,注重對陳垣故居文化資源運用,可以豐富《江門歷史》的教育教學素材,進一步發(fā)揮《江門歷史》鄉(xiāng)土教材傳承僑鄉(xiāng)歷史文化,涵養(yǎng)家國情懷的鑄魂育人功能。由于篇幅所限,《江門歷史》對陳垣的介紹未能詳盡,因此借助陳垣故居文化資源拓展教學活動,在“活動與研究”欄目,舉辦陳垣生平事跡展、陳垣故事大賽、“陳垣杯”征文比賽、“國寶”陳垣歷史情景劇、《勵耘家書》分享會等,同時把地方課程《江門歷史》教學與歷史、語文、政治、地理等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促使本土故居文化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傳承和創(chuàng)新。
三、依托陳垣故居文化資源,開展歷史研學活動
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組織研學旅行,把研學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將研學旅行與中學歷史學習有效結合,聚焦課程育人本質(zhì),要求變革育人模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發(fā)揮歷史課程的鑄魂育人功能。因此,歷史教師組織學生參觀考察革命遺址遺跡或名人故居,通過走訪、調(diào)查,搜集與近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的材料等,在研學過程中體驗地方特色文化。
五邑地區(qū)歷史教師可以研發(fā)陳垣故居研學路線,設計主題鮮明的跨學科研學活動,發(fā)揮陳垣文化育人功能。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前往蓬江區(qū)棠下鎮(zhèn)石頭村,以任務驅動形式,確定研學任務清單,采訪陳垣家族后人,收集陳垣生平事跡,感悟陳垣先生堅定的信念、杰出的成就和偉大愛國情操,激起學生對地方歷史名人的崇敬之情,達到熏陶和感化的教育功能。同時開展以陳垣故居為核心的精品研學路線,如陳垣故居—陳白沙故居—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梁啟超故居等,讓學生了解地方紅色文化中的“人、物、事、魂”,發(fā)揮紅色文化的鑄魂育人價值。
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重視對地方名人故居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運用,深入發(fā)掘名人故居的深層次文化內(nèi)涵,并將類似陳垣故居文化這樣寶貴的教育資源與教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發(fā)揮名人故居文化的育人功能,切實提升鑄魂育人的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榮芳曾慶瑛.陳垣[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3]黃牧航張慶海.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與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96F7240-825F-4A55-9A5D-E2361C5F47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