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怡
【摘要】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出現(xiàn)很多教育理念,翻轉課堂、跨越式學習、自主探究等,各種理念的交織導致部分老師忘記物理教學的初心。筆者主張物理教學不忘初心,回歸物理教育本源,堅持在本源上“格物”,在實踐中凸顯知識的建構過程,著力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精神培養(yǎng)。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知行合一 ;實踐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常常在想方設法地去呈現(xiàn)一堂精妙絕倫的課堂,但多數(shù)學生卻反映,物理課好像很簡單,又好像很難。常常上課好像聽懂了、看會了,但一到做作業(yè)就不會了,一到考試就不及格了。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學生沒有掌握。因為不管老師講課講得多好、板書多漂亮、歸納多完整,這些都是老師的,不是學生自己的,學生根本沒有動起來。這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過程”上設計一系列的實踐體驗,花多點時間給學生親身去體驗感悟。只有學生對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規(guī)律有深刻的領悟,才能對物理規(guī)律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一、堅持從本源上“格物”
很多老師設計《功》這節(jié)課的時候,都認為“功?很簡單??!就一道公式?!倍摇袄碚摗闭f的,學生要自主探究,教師一節(jié)課講課的時間不能超過十分鐘,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課堂是前面十分鐘老師介紹功的概念和公式,后面三十分鐘學生做練習。這導致學生根本就什么都沒有掌握知識點。
物理悟理,格物致理。物理教育應堅持“以物為本”,教會學生“求真求實”的本領,教師應避免直接給出定義,應讓學生基于“物”經歷一番分析。功和能作為物理學里一個區(qū)別于力學的系統(tǒng),在講授的時候,教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去讓學生明白、感受為什么要引進功這個概念?功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單刀直入地說這就是“功”。
功是一個過程量,物理符號是W,來源于英文work的首寫字母,從符號里就表征出它是一個動作,是一個行為。這個“行為”,教師需要讓學生去親身實踐一下,去經歷一番,唯有親身嘗試過的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功”這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引進功這一概念。我們不妨可以借鑒一下麻省理工大學Walter Lewin教授的課。他在講到功和能時,他將書包從地上拿起放下拿起再放下,“我很累,但我沒做功!”同樣的,教師上課之前,就可以讓學生把書包拿在手上,一段時間后,學生會感受到很累,這就說明了學生用力了。而什么是功呢?教師可以再設計一個情景,要求學生將書包從1樓拿到5樓,問道“累嗎?”當然累,但這次的累是有成效的——書包拿到了5樓,而剛剛的累是沒有成效的——書包一直沒動。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出一個新的物理量“功”。剛才書包一直拿在手里沒動,很累,說明有力作用在書包上面,但沒有成效,即這個力沒有做功;第二次,書包從1樓拿到了5樓,也很累,說明還是有力作用在書包上面,也有成效,即這個力有做功。
學生通過勞動實踐親自感受到“出力”和“成果”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功”這個物理量到底是什么。
二、掌握在實踐中“悟理”
“悟”意味著要給學生時間,要讓學生親身去經歷、體驗。這個經歷和體驗就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多個勞動實踐去給學生領悟。
“功”的公式非常的簡單,就由3個字母組成功W、力F、距離s,那為什么學生最后落實到解題時卻經常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情況?歸根到底,還是沒有理解“功”這個概念,教師講課流于表面,沒有去引導學生深挖功的內涵。
還是剛剛的那個情景,將書包從地面拿起,老師可以拋出一連串的問題串給學生,讓 學生一邊實踐一個感悟?!皶氖艿侥男┝Φ淖饔??”“哪個力將書包提起來?”“哪個力在這里起著阻礙的作用?”此時,學生很容易得出,書包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和拉力,在書包上升的過程中,是拉力讓書包上升的,重力在這里起著阻礙作用。當學生弄明白給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后,老師最后回到功的本質“讓書包達到上升效果的,是哪個力在做功?”此時,學生很清晰就得出是拉力在做功。教師再讓學生舉著書包向前水平走動,一邊走一邊讓學生思考“在水平方面走動的過程中,舉著書包的力有沒有成效?這個力能幫助書包前行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書包從桌面上輕輕地放下地面,同時思考在這個放下的過程中,是哪個力讓書包下來的?是哪個力做了功?這樣讓學生去實踐感悟一個一個情景,慢慢地整個功的體系學生也就自行地構建起來了。等學生都厘清了功里面各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后,教師再讓學生去練習鞏固,學生就不容易出錯,不容易混淆各個物理量。
三、主張在探究中“窮理”
在“功”的一章后面緊接著是機械效率一章,機械效率是歷屆中考的常駐題型,但也是學生得分率很低的一道題。是學生不記得公式嗎?肯定不是。機械效率的公式也很簡單,就是有用功除以總功。學生之所以丟分,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總功。很多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都只是說“這機械有用的那部分功就是有用功,真正做的功是總功,明白了沒,好,現(xiàn)在開始做題?!睂W生聽得一頭霧水,什么叫“有用的”,什么叫“真正做的”?
其實,在這里教師不妨引進工程項目的思想,給學生一個簡單的勞動任務“地面上有很多紙屑,你們想辦法把它們打掃干凈。”可能很多學生一看題目覺得很簡單,用掃把掃起來就好了。此時,教師不妨進行追問“為什么不直接用手撿起來?”“老師,這還用說的嘛,用手撿累啊!”這里真的只是累這么簡單嗎?用掃把就不累嗎?累和不累是主觀感受,涉及到用力的問題,省力了就沒這么累。但學生如果去嘗試撿紙屑的話,會明顯感覺到用手撿是沒這么耗費力氣的,如果我們把掃把弄得重一點,效果會更明顯。那明明是用手撿省力點,為什么多數(shù)人還是選擇用掃把?學生在這里就會進行探究和思考。對哦,明明用手撿省力,我們?yōu)槭裁匆恢倍际怯脪甙褣甙。俊獙W生經過思考與探究,很自認而然地就引出了“功率”這個概念。雖然用手撿省力,但一片一片的撿很耗費時間,功率很低,用掃把掃雖然費力,但功率高,一下就掃干凈了。等學生明確了“功率”這個概念后,我們用同樣的情景,讓學生自行探究分析出何為有用功,何為總功。
還是拋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剛剛不管是用掃把還是用手,我們的最終目標任務是什么?”——把紙屑清理干凈。也就是說,清理干凈是勞動目標,用手和用其他工具是勞動手段,勞動目標是唯一的,但手段是不唯一的,而所謂有用功就是不利用任何工具來實現(xiàn)勞動目標時所做的功,在剛剛的勞動情景里就是用手把紙屑一片片撿起來時手所做的功。總功就是利用工具或機械后實際做的功,在剛才的勞動情景里就是用了掃把后,人對掃把所做的功。等學生明確有用功和總功后,教師再進一步追問,利用掃把后,是有用功比較多,還是總功比較多?多在哪里?當然,這里我們可以用更為通俗的問法,用掃把掃地,我們還對誰做了功,即勞動過程中除了紙屑動了起來,還有誰動了?學生很快就反應到時掃把動了。然而,人對掃把做的功對勞動目的沒有任何幫助,所以,我們稱這種過為額外功。層層追問下來,學生親自經歷了勞動體驗,就非常清晰地分清楚有用功、總功和額外功的區(qū)別,之后再進行練習,準確率就提高了。
可以說,高效課堂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把重點放在課堂教學的規(guī)劃和組織上,無論是物理概念的建立還是物理規(guī)律的探究,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互動環(huán)境,讓學生親自體驗,繼而形成個性化理解和個性化表達。在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強化素養(yǎng),提升能力,這不是任何人包辦代替所能完成的。
參考文獻:
[1]林明華.慢悟理——回歸高中物理教學常態(tài)[J].物理教學探討,2016年第7期1-3.
[2]林明華.重視過程性教學的意義與方法[J].物理教學探討,2006,24(8):1-3.
[3]林明華.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慢”教學[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