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滸
在小學教學實踐中,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是對當前廣大教師的必然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立德樹人”作為基本理念,與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改革發(fā)展方向高度契合。語文課首當其沖,必須要擔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要面對迅猛發(fā)展的信息技術,還有大面積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都屬于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我們過去近40年的經(jīng)濟騰飛,也帶來了相當豐富的多元文化以及西方的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與之產生矛盾,在這種復雜的大環(huán)境下,幫助祖國的下一代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加強“立德樹人”刻不容緩。而語文課程最重要的是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因此,對學生的精神塑造,語文課程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語文教學研究是教學一線教師交流、展示、借鑒的重要途徑,可以有效提升一線教師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而《語文教學通訊》作為語文教學研究不可或缺的語文學術期刊可以就這個專業(yè)領域,展示前沿的語文教學理論、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實踐,并提供經(jīng)過檢驗、行之有效的教學范例。
為此,在語文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中,如何從學術角度出發(fā)在“立德樹人”方面起到引領和導向的作用,對語文學術期刊的編輯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為此,《語文教學通訊》C刊在刊物編輯方向上作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初步探索。
一、以美育德
時代在發(fā)展,人的審美也在不斷隨時代產生變化,近年來,我國審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發(fā)展迅速,這為“以美育德”理念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我國教育史上,“以美育德”的教育思想由來有之。孔子就倡導“禮樂教化”,禮是秩序和規(guī)則,樂是天地間的美妙聲音。禮讓每個人明白自己的身份,樂是藝術的實踐。禮樂教化以禮樂為表征,讓民眾潛移默化地“徙善遠罪”《禮記·經(jīng)解》,“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樂記》)。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禮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還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荀子認為音樂在教化民眾時有巨大的作用,他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所以先王制《雅》《頌》以“感動其善心”(《荀子·樂論》)。
到了近代,蔡元培甚至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指出,美的教育可以凈化人的情感,陶冶情操,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感。
在西方教育史上,同樣不乏“以美育德”的思想存在,如盧梭的“自然美育”提倡自然美,康德“美的理想”強調道德性和理性,席勒指出必須進行審美教育等。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是審美教育的終極目的,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頁)。
江蘇特級教師吳建英《“中國風·母語美”:教中國本色的語文》堅持母語教育民族化、審美化、兒童化,提升學生母語素養(yǎng),弘揚中華文化,培植民族精神。遵從以美的形式和規(guī)律展開教學,以審美精神改造課堂文化,引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母語的美,激發(fā)他們的審美情感,提高其審美能力,激發(fā)其對漢語的熱愛,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海南省特級教師關心風《田園語文:立德樹人的鄉(xiāng)村實踐》從鄉(xiāng)村教學的角度,勾畫了立德樹人價值追求,通過別具特色的鄉(xiāng)村圖式和鄉(xiāng)村表達,不知不覺中,鄉(xiāng)土情懷、家鄉(xiāng)情結就種在學生心田里了。
重慶的盧蓉老師《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是對五年級下冊寫作的教學設計,盧老師從創(chuàng)設語境入手,引導學生對祖國文化遺產的美進行了梳理、指導和評價。
江蘇李洋老師《話說美麗山河,整合素養(yǎng)提升》又是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教學設計,通過對祖國優(yōu)美景色的復述方式,以朗誦會、代言、講述等活潑、有趣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對美的感受,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在方式、方法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
江蘇羅海云、劉友開老師《讓古詩詞教學賡續(xù)文化根脈》,將古詩詞扎根于課堂教學中,把優(yōu)秀文化植根于學生心中。從尋找、感悟、反思三方面對古詩詞教學與古詩詞的美進行了探索與嘗試,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悟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
二、研究教材選文
課本是語文課程的載體,教學目的和任務必須通過講授教材來實現(xiàn),因此了解教材選文標準,對用好教材,提升教學效果有著事半功倍和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小學教學實際層面,兒童的可塑性很大,思想政治教育尤顯重要,因此,現(xiàn)有小學語文教材幫助教師從教課文走向教閱讀,從單篇閱讀到主題閱讀再到群文閱讀,最后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
上海緒露芳老師《統(tǒng)編教材視域下立德樹人的踐行策略淺釋》就是從研究教材出發(fā),又結合自然、人性、童趣的審美,對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江蘇朱衛(wèi)紅老師《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魯迅作品的大單元教學設計》著重對教材中魯迅作品作了梳理與總結,又以大單元教學的方法,從單元主題角度解讀文本,細化單元語文要素確立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單元學習活動,最后對大單元實踐作了提煉和反思。
吉林陳德兵老師《〈為人民服務〉教學錄評》,從加深學生感受、引導發(fā)現(xiàn)四個分論點、感受論述方法、引發(fā)學生思考等角度作了這篇小學階段少有的議論文的教學設計。
江蘇趙國華老師《“課本中的共產黨員”主體閱讀教學設計》從增強學生對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熱愛的角度,通過學習黨史、感知當下共產黨員的精神、梳理課文主題等方法作了教學設計。最后升華了主題,激發(fā)了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感。
浙江特級教師葉燕芬《基于統(tǒng)編教材的醇美語文閱讀課程》探索了語文教材中的美育本質,以藝術“通感”引導課堂進入理想境界。
浙江鄭騰雁老師《革命文化題材單元的教學價值與具體實施》精心研究單元價值,制定出切合的教學目標,在落實語文要素的同時滲透革命文化教育,加深了愛國文化積淀。
教育部課程標準修訂綜合組朱慕菊組長《構建新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育人共同體》提出必須根據(jù)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來確定育人方式,要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要結合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設計活動和任務,實現(xiàn)真正的教書育人。
浙江李平老師《搭建適性支架:低年級“革命領袖”課文的教學策略》面對時空跨度較大的“革命領袖”課文,建議運用“適性支架”,通過勾連已有知識基礎,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情感遷移,結合資料加深對人物了解,最后對價值取向作了正確引導。
三、從學生主體的審美個性化需求出發(fā)
毫無疑問,我們育人的主體是學生。在課堂上,我們必須關注學生對美的感受、體驗以及能力水平,審美教育既是教育活動,又是文化活動,實際參與進來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等。因此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出發(fā),教師必須抓住核心有利因素,根據(jù)學生主體的審美感受來確定課堂內容和目標。
在教學實踐中,古詩文主題給了許多教師有益的素材,一方面,古詩文本身具備字詞優(yōu)美的優(yōu)秀屬性;另一方面,古詩文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它還具備情感美的力量,較為容易地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和欲望,有效提高情感和思想境界,最后可產生較為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這里有一個難點,就是審美必須注重自由性和無目的性,也就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基本范疇“美在自由”。育人必須重視學生的精神境界、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因此,教師既要給學生廣闊的審美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感受自己的情感,實現(xiàn)對感性的超越,又要積極、主動地把審美力愉悅地釋放給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鼓勵者。
為此,《語文教學通訊》C刊進行了積極探索,刊發(fā)了一系列頗具特色的稿件,如:
江蘇李筍老師《對話經(jīng)典詩文,踐行文化自信》對“情意語文”視角下詩歌微課程開發(fā)進行了探索。
江蘇丁宏喜老師《讀在課堂:積累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底蘊》從誦讀之美、畫面之美、情感之美的角度,對古詩文教學中關鍵詞作了解析,目標是使古詩文成為學生精神和語言提升的源頭活水。
江蘇左海電老師《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四個著眼點》對教材增加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進行了梳理,從切準課程目標,精選課程內容,關注課程實施,著眼課程評價四個方面的實施。
江蘇秦嘉樂老師《滋養(yǎng)民族文化底蘊的言語實踐活動新嘗試》設計了“講不厭的民間故事”,提升學生的口語復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道德情操。
江蘇金磊老師《基于學情,彰顯小古文豐富的育人價值》以《司馬光》教學為例,有效引領突破,順應思維規(guī)律,聚焦古今對比,講全故事、講好故事,彰顯古文豐富的育人價值。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通訊》C刊通過刊發(fā)不同的系列優(yōu)秀稿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通過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展示,給全國語文教師提供了有益借鑒,通過同類的語文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從而不斷拓展學生的精神境界,確立有益的情感態(tài)度,提升自我的價值觀,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最終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