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棟 宋潔瓊 朱婷
摘 ?要:為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實現協(xié)同育人的根本目標,植物生理學課程通過對課程思政融入點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實踐,形成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家國情懷、人文素養(yǎng)、職業(yè)倫理和道德幾方面為思政融入要素的課程“思政面”,與專業(yè)知識融為一體。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期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統(tǒng)一,必將逐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最終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和思政育人目標。
關鍵詞: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8-0178-05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plant physiology course, realize the basic go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lant physiology by us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rface" has been formed with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national feelings, humanistic qua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morality, integrating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will be improved gradually by the reform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hich aim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And the goal of 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be realized finally.
Keywords: Plant Physiolo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一、開展課程思政的意義
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中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新。2019年10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中指出,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環(huán)節(jié),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充分發(fā)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課程思政將思政課程育人功能由“點”到“面”,構建立體化育人體系,形成高校全課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指出,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理學類專業(yè)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工學類專業(yè)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農學類專業(yè)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態(tài)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懂農業(yè)、愛農村、愛農民”,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增強學生服務農業(yè)農村現代化、服務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yǎng)知農愛農創(chuàng)新人才。隨著思政教育要求的提升,專業(yè)課教師應在課程思政理念推動下,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把知識教育同價值觀教育、哲學、思維方式、能力教育結合起來以更好地培育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植物生理學作為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是農業(yè)、林業(yè)、環(huán)境生態(tài)、食品、醫(yī)藥等相關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也是植物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國家在植物科學和農林相關產業(yè)持續(xù)不斷地投入,需要更多高素質人才[2]。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的研究報道在包括人文情懷[3-4]、生態(tài)文明[5]、公平、合作、獨立[6]等角度進行了課程思政融合,筆者在植物生理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實踐,在授課內容與思政融入點方面進行了探索,旨在為推進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二、課程思政要素的挖掘
(一)與植物生理學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思政融入點
植物生理學理論課思政融入點主要是知識教育結合價值觀、哲學、思維方式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并從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國家需求的角度進行學生視野與自我職業(yè)定位。在實驗中側重學生的分工協(xié)助和行為鍛煉。思政融入點如下,理論課從緒論到第六章:從知識點中發(fā)掘思政元素,即從專業(yè)理論、知識、技術的來源與發(fā)展、應用中發(fā)掘。發(fā)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元素。如普遍聯(lián)系、矛盾、發(fā)展的觀點。第七到九章主要進行思維方式(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tǒng)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的啟發(fā)與建立。第十到十三章結合價值觀、哲學、思維方式教育。關注專業(yè)涉及社會熱點問題,從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國家的需求出發(fā)進行學生視野與自我職業(yè)定位。實驗課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樂于助人的奉獻精神。
(二)思政融入點分析
1.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1)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分析
專業(yè)知識點與思政融入點分析(涉及課程章節(jié)是植物的水分代謝、植物的礦質營養(yǎng)、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體內有機物的運輸):植物個體是一個整體,根、莖、葉等營養(yǎng)器官是組成植物個體的一部分。植物各器官功能不同,植物的水分和礦質營養(yǎng)主要通過根部吸收并向上運輸,而運輸的主要動力是靠葉片氣孔打開后的蒸騰拉力。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向其他器官運輸,而葉片越多,對于植株來說光合作用產物越多,抗病性也增強。植物各器官、組織所需要的同化物主要是由葉片產生的。顯然同化物從源到庫的運輸是靠維管系統(tǒng),莖具有支撐和運輸的作用。前幾章說明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如何把外界物質改造為自身物質的過程,是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方面。呼吸作用一章討論植物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不斷分解,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是新陳代謝的異化作用方面。呼吸作用是植物個體能量和物質代謝的中心,在整個植株的全部器官中進行。借鑒思政點為唯物辯證法中關于整體和部分論述。整體功能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功能,部分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健部分的性能狀態(tài)會對整體性能狀態(tài)起決定作用。思政內涵的延伸,植株中的根、莖、葉分工合作、互相依存,在植株的同化作用中營養(yǎng)共用,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正所謂“根深葉茂”“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告訴我們做事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從整體著眼,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
實現路徑及方法分析:教學手段1,設置科學問題進行討論反思,討論1,閱讀并根據文獻[7],通過植物葉片功能性狀(比葉面積、葉組織密度、葉氮含量)和細根功能性狀(比根長、根組織密度、根氮含量)間的相互關系,分析黃土丘陵區(qū)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途徑。討論2,根據文獻[8],武夷山49種木本植物葉片與細根經濟譜分析,了解維管植物在資源獲取和儲存之間的權衡策略,理解生態(tài)位分化和物種共存機制。其中葉片、細根以及整株植物之間是采取協(xié)同變化的資源策略,而分布于經濟譜兩端的常綠和落葉物種則是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構建整株植物經濟譜(WPES)。教學手段2,繪制思維導圖,整理第二至第五章知識點并寫出生產實踐指導意義和思想感受。個別同學作業(yè)結果如圖1(a)所示。
(2)矛盾的觀點——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分析
專業(yè)知識點與思政融入點分析(章節(jié)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生長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步驟分為光能的吸收、傳遞與轉化,電子傳遞與光合磷酸化,碳同化。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主要產物是淀粉和蔗糖。光合作用屬于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方面。反之,呼吸作用,將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同時釋放能量,是新陳代謝的異化作用方面[2]。兩者看起來對立,但又相互依存,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思政融入點1,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聯(lián)結;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思政內涵的延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新陳代謝的同化和異化兩個方面。在糖的合成和初步分解是對立的,然而,也是統(tǒng)一的。光合作用為呼吸作用提供代謝底物,合成初生代謝物(糖類、脂質、核酸和蛋白質),呼吸作用經過代謝轉化可以用于合成次生代謝物,為萜類、酚類和次生含氮化合物提供物質基礎,是其合成產物的關鍵預備步驟。再如植物的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關性的知識點。營養(yǎng)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長之間基本上是統(tǒng)一的。生殖器官生長所需養(yǎng)料大部分由營養(yǎng)器官供應。營養(yǎng)器官生長不好,生殖器官生長自然也不好。但是營養(yǎng)器官和生殖器官生長之間也有矛盾,它表現在營養(yǎng)器官生長對生殖器官生長的抑制,和生殖器官生長對營養(yǎng)器官生長抑制兩方面。如小麥水稻前期水肥過多造成莖葉徒長可延緩幼穗分化過程,顯著增加空癟粒;后期肥水過多造成貪青晚熟影響粒重。番茄開花結實,如讓花果自然成熟,營養(yǎng)器官生長就日漸減弱,最后衰老、死亡[2]。思政融入點2,我們要學會正確認識事物,要善于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要學會統(tǒng)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如,在作物栽培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促進呼吸作用的正常進行,以加速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如,水稻的露田、曬田、作物的中耕松土促進植物的有氧呼吸。而果蔬貯藏和糧食貯藏過程需要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如稻谷、白菜、菠菜貯藏。在棉花生產中通過以水肥為中心,配合整枝、打頂等措施,控制營養(yǎng)生長不使過旺;通過疏花、疏果等措施,使營養(yǎng)收支平衡,年年豐產。
實現路徑及方法分析,通過討論、問題設計的教學手段1,設置科學問題進行討論反思。討論1,閱讀并根據文獻[9-12],通過小麥、水稻、油菜、蘋果等植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因素比較,分析農業(yè)生產中分別以營養(yǎng)器官、生殖器官為收獲物的植物如何獲得高產及調控方式。討論2,閱讀并根據文獻[13]討論,完成小麥灌漿相關基因功能,及文獻[14]中不同時期激素在生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時期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的分析。教學手段2,繪制思維導圖,整理第十至第十二章知識點并寫出生產實踐指導意義和思想感受。個別同學作業(yè)結果如圖1(b)所示。
(3)發(fā)展的觀點
專業(yè)知識點與思政融入點分析(章:緒論、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次生代謝物物、植物生長物質、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整本書體現的另一個哲學觀點就是發(fā)展的觀點。潘瑞熾先生是我國老一代植物生理學家,我們用的《植物生理學》教材是潘瑞熾先生主編的我國植物生理學最重要的教材之一[2]。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共7版,不斷完善,第8版由王小菁教授修訂。一方面繼承傳統(tǒng),另一方面與時俱進,通過對各章節(jié)調整和相關章節(jié)的重寫和增補,力求體現國內外植物生理學相關領域前沿和進展。對于掌握知識和建立科學思維有幫助。20世紀30年代初是我國植物生理學教學和研究的起始期。湯佩松是我國植物生理學三位奠基人之一。他提出植物代謝途徑多樣化的觀點,尤其在植物呼吸代謝研究中完整闡明了植物呼吸代謝多條路徑學說,具體表現在呼吸途徑的多樣性、呼吸鏈的電子傳遞體系的多樣性和末端氧化體系的多樣性[16]。這是植物長期進化發(fā)展的結果,這種多樣性使得植物適應于復雜的環(huán)境條件。植物的次生代謝物是植物在長期的生長發(fā)育和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是植物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與生物,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萜類、酚類和次生含氮化合物三大類次生代謝物,它們在植物生長發(fā)育、防御、進化和適應環(huán)境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次生代謝產物在植物生命之樹中的分布規(guī)律和進化一直是植物系統(tǒng)學家和植物化學家關注的問題,迄今為止,我們對次生代謝產物在被子植物生命之樹中的分布及進化規(guī)律仍不清楚[17]。如何利用生物技術的手段和新方法培育新的優(yōu)良品種和種植物資源開發(fā)利用是植物產業(yè)發(fā)展重要方向。20世紀60年代以來除了5大類經典激素外,隨后發(fā)現的植物激素還有油菜素甾醇類、茉莉素、多胺與獨腳金內酯等,人們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機制有了較全面認識。思政融入點1,一切事物都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中。認識也隨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化、擴展、推移。思政內涵,堅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明確事物發(fā)展的階段和地位,要與時俱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思政融入點2,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如種子衰老是一個復雜的從量變到質變的生物學過程。衰老的線粒體學說認為,線粒體中活性氧的過量產生是種子衰老的主要原因。紫外誘導能夠影響植物生物合成途徑,從而使其次生代謝產物發(fā)生質變或量變。通過紫外誘導[18]可使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增加或產生結構新穎化合物,特別是黃酮和萜類化合物。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合理施肥防治土壤鹽堿化,利用植物[19]對各種污染物吸收、積累、分解和代謝作用降低大氣中有毒氣體濃度凈化環(huán)境污染同時可監(jiān)預報環(huán)境污染。建立生態(tài)文明觀,建立生態(tài)安全預警評價體系。思政內涵延伸,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教學手段為繪制思維導圖寫出思想感受,學生畫出螺旋上升的思維導圖。
2. 家國情懷
專業(yè)知識點與思政融入點分析:植物次生代謝物一章,青蒿素是含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化合物,是我國科學家從黃花蒿植物中發(fā)現的高效抗瘧疾藥物。青蒿素除了抗瘧活性外,還有抗腫瘤活性,有望開發(fā)成抗腫瘤藥物。思政融入點,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思政內涵,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攻堅克難。時至今日,瘧疾仍然是全球三大傳染病之一,而在抗瘧方面,青蒿素是中醫(yī)藥給全世界人民的禮物,更是中國科研工作者大愛無疆的赤誠奉獻。實現路徑及方法分析,討論分享屠呦呦事跡。
3. 人文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指思想、情感、態(tài)度、行為、心理、哲學、藝術、性格等人的內在品質。古詩詞的有些詩篇不僅以精湛的藝術造詣令人傾倒,而且反映了詩人積極探究植物生命活動的理性思維,閃爍著《植物生理學》的知識火花[20]。提供古詩詞,讓學生討論其中的植物生理學內涵。如:“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體現植物的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隨季節(jié)的周期性變化。“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體現植物的水分代謝特點、“楓葉醉紅秋色里,兩三行雁夕陽中”體現花青素的合成?!奥浼t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體現物質循環(huán)利用,也體現一種偉大的奉獻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皦菙抵γ?,凌寒獨自開”體現植物的抗性等。思政融入點: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通過專業(yè)知識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等。
4. 職業(yè)倫理和道德
專業(yè)知識點與思政融入點分析:針對章節(jié)為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植物對脅迫的應答與適應。衰老是一個受遺傳控制、主動和有序的發(fā)育過程。植物或器官發(fā)生衰老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脫落是植物細胞或器官與植物體分離的過程,適當脫落,淘汰掉一部分衰弱的營養(yǎng)器官或敗育的花果,以保持一定株型或保存部分種子,脫落是植物自我調節(jié)的手段。在不利情況下(干旱等)葉片提早脫落是植物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而抗性是植物長期進化過程中對逆境的適應形成的可遺傳變化。一是避逆性,另一個是耐逆性。脅迫會引起植物發(fā)生一系列反應,從而引起相關基因的表達、細胞代謝到生理反應和形態(tài)的變化。思政融入點與思政內涵,當今世界是一體、多元開放、競爭互動的世界。無論順境和逆境,當代大學生要遵守道德規(guī)范,錘煉高尚品格情操,抵抗不良思想的腐蝕,不斷提高修養(yǎng),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崗敬業(yè),有責任、懂擔當。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腳踏實地,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
三、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4月23日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為世界社會主義指明了正確前進方向。[21]”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是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實踐過程,通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等思政元素的融合探索以及思政考核評價實踐、學生行為觀察分析、教學過程記錄等反饋教學效果并不斷修正教學,并在成熟的“教學模式”中融入思政相關問題。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側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行為鍛煉。通過參與-體驗-感悟-感動-情感產生及其效應的心理學路徑促進價值觀內化。不斷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既注重知識學習,又強化價值引領,使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潘瑞熾.編寫教材五十年的回顧[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8,44(2):325-328.
[3]梁新華,代紅軍,梁文裕,等.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學生人文情懷的培育[J].教師,2020(11):28-29.
[4]張坤朋,郭衛(wèi)云,王興云,等.新農科背景下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1,20(4):103-104,122.
[5]萬華方,梁穎,張賀翠,等.植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37):46-47.
[6]王曉玲,鄒華文,許鳳英.高校課程思政特點與實踐-以植物生理學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1,7(23):189-192.
[7]施宇,溫仲明,龔時慧.黃土丘陵區(qū)植物葉片與細根功能性狀關系及其變化[J].生態(tài)學報,2011,31(22):6805-6814.
[8]王釗穎,陳曉萍,程英,等.武夷山49種木本植物葉片與細根經濟譜[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21,45(3):242-252.
[9]劉沖,賈永紅,張金汕,等.施磷量對不同播種方式下冬小麥干物質轉運及養(yǎng)分吸收利用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20,26(5):975-986.
[10]俞啟璐,趙江哲,朱曉仙,等.水稻根分泌激素調節(jié)生長速度[J].植物學報,2021,56(2):175-182.
[11]尚花,李月梅.不同氮肥用量對春油菜產量及養(yǎng)分吸收分配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20,38(2):227-231,257.
[12]里程輝,劉志,王宏,等.不同化學疏花劑對岳帥蘋果疏花疏果及果實品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4,42(11):180-182.
[13]田小萍.小麥灌漿相關基因TaGIF1的克隆及功能淺析[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14]王洋.玉米花序反向發(fā)育特征和激素原位分析[D].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19.
[15]王小菁.植物生理學(第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54.
[16]湯佩松.高等植物呼吸代謝途徑的調節(jié)控制和代謝與生理功能間的相互制約[J].植物學報(英文版),1979(2):93-106.
[17]張永增.次生代謝產物在種子植物生命之樹中的分布規(guī)律[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
[18]孫銘遙.基于紫外誘導銀杏葉次生代謝產物及其差異蛋白質組學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19]楊玉珍,卜俊麗,王玉森.植物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作用[J].資源節(jié)約和綜合利用,2000(1):30-32.
[20]趙昶靈.談談古詩在《植物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在《植物生理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初探[J].農業(yè)教育研究,1997(4):25-26.
[21]習近平.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9(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