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赟
【摘? 要】小學低年齡段的孩子識字量少,以自我為中心,思維用直覺而非邏輯,喜歡模仿,在模仿中認識世界,在模仿中發(fā)展思維。針對這一特點,在小學低段開展兒童戲劇課,鼓勵兒童廣泛閱讀圖畫書、繪本故事,并通過自己對角色的選定把書中的情節(jié)演一演,以此來培養(yǎng)小學低齡段孩子的閱讀興趣,拓展其豐富的想象力,提高其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的理解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兒童戲劇;閱讀;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引導學生重視閱讀,如何讓第一學段的兒童閱讀快樂起步?有一種好玩的方式,能夠讓無聲的書本像動畫片那樣有聲有色,它就是兒童戲劇。兒童戲劇讓兒童用他們的語言發(fā)聲,與書本對話,與故事人物對話,從而與他們認知的世界對話。另外,兒童戲劇描述了一個個多姿多彩的童話世界,能夠很好地表達兒童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兒童戲劇繪“聲”亦繪“色”,為兒童習得語言、發(fā)展想象、創(chuàng)意表達等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一、探索與構建:遵循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
兒童戲劇的主體是兒童。根據(jù)第一學段兒童的年齡特點,基于統(tǒng)編教材,精選優(yōu)秀的兒童故事和繪本資源,構建第一學段兒童戲劇課校本課程,通過教師導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對故事角色進行挑選,選取簡短而易操作的故事情節(jié)編一編,最后將故事演一演,以此全面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兒童戲劇課的實施原則:遵循兒童的內(nèi)心
趣味性原則:兒童是兒童戲劇課的主人。教師在篩選時,應考慮故事要適合第一學段兒童閱讀,同時鼓勵學生自己推薦喜歡的故事,讓學生成為兒童戲劇課的主人,讓他們在閱讀中精挑細選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讓兒童戲劇課成為一場好玩的游戲之旅。
多元化原則:教師在幫助學生篩選故事的時候,不應該只局限于書本上的故事,而應該把范圍延伸到課外,廣泛涉獵課外書籍;題材上,也不能只局限于童話故事,而應當把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都收納到課堂上來。
兒童化原則:教師在幫助學生改編兒童劇本時,應該遵循兒童的年齡特點,故事中的人物語言要做到符合兒童的特征,且盡量變得口語化,讓學生易于接受并樂于表演。
無論是趣味性原則,還是多元化原則,甚至是兒童化原則,都應當以遵循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為前提,它們的共同目的是喚醒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
(二)兒童戲劇課的核心目標:喚醒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
基于統(tǒng)編教材的兒童戲劇課,核心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喚醒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讓學生“愛讀、愛說、愛編、愛演”。兒童戲劇課可作為學校的社團課,由學生自由閱讀書籍,自主選擇故事,并在教師的幫助下,編選劇本,最后演一演。
二、實踐操作:助力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根據(jù)對兒童戲劇課的探索與構建,我們主要從整合資源、優(yōu)化內(nèi)容、實踐操作這三個方面開展兒童戲劇課實踐,最終達成讓學生“愛讀、愛說、愛編、愛演”這一目標。
通過梳理第一學段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適合編演兒童戲劇的故事如下表所示:
(一)整合資源
一、二年級語文書上“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了一些課外書,通過閱讀導讀課,激發(fā)學生對這些書的閱讀興趣,并延伸到課外,可以布置課后閱讀相關書籍,觀看書中故事的影視動畫。例如,二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推薦的故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挑選感興趣的故事情節(jié),討論交流,嘗試合作演一演。表演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力求在找故事、選故事、編故事、演故事這一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豐富想象能力、語言習得能力及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
(二)優(yōu)化內(nèi)容
目前,繪本的熱潮只增不減,而國內(nèi)外兒童故事資源良莠不齊。筆者依據(jù)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單元主題的推薦,結合湖州市吳興區(qū)推選的必讀課外書目,將適合編演的故事進行再次篩選,整理如下表所示:
兒童戲劇課的教學目標,著眼于激發(fā)第一學段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此來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升。從一個故事,延伸到一整本書;從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擴大到整個故事里的所有角色;從對人物的解讀進而到整個故事脈絡的梳理,再到對故事人物的喜好判斷。
(三)實踐操作
有了內(nèi)容的優(yōu)化,實踐操作起來就容易了。根據(jù)優(yōu)化后的兒童戲劇課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在每個學期,利用一周一次的社團課實踐,開展兒童戲劇課的教學。不同的故事,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具體分為以下三種方法:
1.開口“說”劇——戲劇之語言課
戲劇的語言有別于我們平日說話的語言,以《我爸爸》為例,在教學時,要提醒學生特別關注它的語言,“我爸爸吃得比馬還多”,那是夸張式的語言,“游得比魚還快”,又飽含了小作者對爸爸的崇敬,是小孩子特有的對大人的崇拜。這種帶有夸張的戲劇化語言,特別適合讓學生體驗戲劇語言的魅力。在編選的時候,要把書中相同的句式同時呈現(xiàn),并說一說、演一演,讓學生感受書中語言所描述的爸爸的高大形象。
2.“動作”演劇——戲劇之肢體課
肢體,其實是傳達人物內(nèi)心語言的一種媒介,它以身體為載體,傳達人物的內(nèi)心情緒與情感,從而塑造人物形象。在學習《大衛(wèi)上學去》時,孩子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大衛(wèi)是個調(diào)皮鬼,原因就在于他不遵守紀律,還常常搞破壞,他的肢體語言有哪些呢,羅列出來一目了然:
抓住人物的肢體動作,讓學生自己模仿著表演,在表演中感受我們的主人公大衛(wèi)的調(diào)皮搗蛋。而平時同樣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通過一次次的表演,再次審視自己平時的行為,從而重新對這個世界進行認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劇愁“善感”——戲劇之情緒課
兒童戲劇中的人物,和我們的兒童一樣,常常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故事中的小兔子看似是為了和自己的媽媽一比高下,實則飽含著對媽媽的愛。又如《小豬變形計》里的小豬,它一直在羨慕別人擁有自己所沒有的,于是它想方設法變成別人,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永遠都成為不了別人,而做好自己,才是真理。主人公小豬這前前后后一系列的變形,實際上反映了兒童慢慢接納自己的過程。它的喜怒哀樂,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情緒狀態(tài)。在兒童戲劇的角色體驗中,學生深度體驗角色的喜怒哀樂,跟著角色體驗別樣的人生。下面兩幅圖是我們班表演的《小豬變形計》的腳本(部分)。
三、結束語
兒童戲劇課教學是一種特別的教學方法,它能夠很好地激發(fā)低齡段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兒童參與到戲劇中時,體驗到角色的語言、肢體動作、情緒變化。兒童戲劇課,讓兒童在蹦蹦跳跳中,將書上的故事與游戲穿插起來,用身體去表達內(nèi)心世界,使兒童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樂于表達自己,從而達到“愛讀、愛說、愛編、愛演”這一目標,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玩“劇”總動員,讓閱讀快樂起步。
【參考文獻】
[1]蕭萍.玩轉(zhuǎn)兒童戲劇[J].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8.
[2]李涵.中國兒童戲劇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
[3]范煜輝.回顧與反思:兒童戲劇的發(fā)生期[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2,37(5):48.F7D68F79-B54F-4739-8D56-0E29C8C5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