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 要:文暢課堂理念,是要建構和諧流利、明了通達,開闊思路、自由思想的課堂。文暢課堂是自主自覺、活潑靈動的課堂,在學思結合、創(chuàng)意創(chuàng)生中,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合作分享的課堂之境,更好地推動學生語文生命的勃發(fā)生長。本文從“文暢”課堂的基本理念、核心要素和模式建構等不同的維度,闡釋“文暢”理念的教學定位和踐行策略。
關鍵詞:文暢理念;基本理念;核心要素;模式建構;能力生長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建設開放、自主的課堂。這意味著語文教學不能局限在逼仄的空間中,文暢課堂之“暢”,旨在建構和流暢的課堂結構和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在課堂中聯(lián)想、想象,形成自身獨特的思想。文暢課堂是自主自覺、活潑靈動的課堂,在學思結合、創(chuàng)意創(chuàng)生中,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合作分享的課堂之境,更好地推動學生語文生命的勃發(fā)生長。
一、基于課程本質,明晰 “文暢” 課堂的基本理念
(一)落實生本理念,筑牢課堂“文暢”的根基
語文教學應該著眼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積極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適切學生身心特點、認知基礎和發(fā)展需求。
以落實語文要素為例,統(tǒng)編版三下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一邊閱讀一邊想象畫面。很多教師習慣于從“教”的層面,給予學生所謂的明確方法,并要求運用這樣的方法,想象課文中生動語句所描寫的畫面。這樣的教學,看似結合了文本語境,看似有了明確的方法指導,但學生在運用給予的方法時,往往還是捉襟見肘,其主要根源就在于,教師始終未能從學生之“學”的視角展開教學。教師不妨充分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的現(xiàn)有原始經(jīng)驗,找準現(xiàn)象儲備與想象要求之間的差異,創(chuàng)設“一邊閱讀一邊想象”的平臺,為學生筑牢在課堂中“暢”的根基,從而保障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暢達,形成豐富的想象。
(二)強化能力為重,把握課堂“文暢”的關鍵
語文教學之“暢”,絕不是漫無目的,而應行有所止;也不是天馬行空,而應該標有所指。從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來看,文暢課堂就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為己任,讓學生在親密接觸課文的過程中,豐富言語實踐能力,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習得知識和技能,更要引領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歷練理性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
(三)推動和諧共生,明確課堂“文暢”的愿景
語文教學旨在發(fā)展學生認知、能力、情感三維目標,“文暢”課堂更積極倡導,要以情啟智、以智育情,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xié)調發(fā)展和最佳發(fā)展,尤其是要關注學生差異,加強個別化教學,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促進全體學生和諧共生,并在師生互動、學導融通中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二、把握教學規(guī)律,凝聚 “文暢” 課堂的核心要素
(一)架設合理的課堂結構,保障教學“流暢和暢”
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流暢”的呢?簡言之,教學目標明確、過程思路清晰、學習之態(tài)流利通暢。只有在明確目標的關照下,清晰思路的推動下,學生在課堂中的思路才能順暢,才能在一脈而下的結構下,鑄造高效課堂。板塊程序緊緊以“天窗”線索,環(huán)節(jié)順達,一脈相承,都積極指向這篇文章表達的中心。教學過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平等、民主、開放氛圍的營造,為學生樂學善學、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提供了背景和藍圖,同時基于學生實際,聯(lián)系學生生活,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
(二)凸顯開放的思維質態(tài),保障學生思維的“靈性靈動”
皮亞杰說過:“語言是思維的載體?!闭Z文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學生高效思維的支撐,但教師要避免教學的僵硬刻板,否則不僅學生能力生長受限,還會滋養(yǎng)學生機械生硬的思維陋習,制約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以統(tǒng)編版四上《西門豹治鄴》一文為例,組織學生復述“懲治首惡”這一故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擬復述的對象和情境:假如原本逃到外地的鄉(xiāng)親們聽說了西門豹的故事,全部又回來了,邀請你講述西門豹當時“懲治巫婆和官神”的情景,你會怎么講述呢?從一個機械的學習任務,轉變成為自身內在的需要,學生的思維就不再是被動僵硬的,而內心充滿了靈性。教學過程生動活潑,富有學習情趣和思維活力,學生在開放性思維質態(tài)下,也變得積極主動、自由活躍、勇于表達。
(三)關注個體的獨特認知,保障學生能力的“生成生長”
不同的教學理念,其最終的歸旨都要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生成、生長。文暢課堂在此基礎上更加追求學生內在獨特的認知體驗。
教學統(tǒng)編版六上《草原》最后“不忍分離”的語段時,如果硬要學生感受課文語言中的情感,學生必然會反感和抵觸。鑒于此,教師從“文暢”課堂理念出發(f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回憶、捕捉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感體驗,形成自己的獨特認知,與老舍筆下的情感形成共鳴,既推動了學生情感的認知豐富,又洞察了作者語言表達的精妙。這種連接生活,激活經(jīng)驗的方式,引領學生在動態(tài)生成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情感、提高能力,是“文暢”課堂的核心要素之一。
三、理清自身本質,確定“文暢”課堂的教學模式
第一板塊:自學預習,即學生個人獨立自學
“文暢”課堂,以學生思維的暢達和關注范疇的廣闊為主要特征。教師在正式教學之前,指導學生進行充分地自學自研,通過明確學習目標、布置自學任務、提示自學要點,指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嘗試分析解決問題等自學預習活動。學生在借助預習任務展開的自主性學習中,可以表達自己學習的收獲,也可以提出存在的疑問或發(fā)現(xiàn)的問題。淺顯的、容易的、個性的問題及時解決,深刻的、復雜的、共性的問題在第二板塊深度學習時組織學生合作研討。
第二板塊:深度學習,即根據(jù)教學目標,圍繞教學重點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深度探究。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需要積極關注對文本核心內容的深入探究,而對于“文暢”課堂而言,更需要組織學生以合作化的方式進行自主性探究,更好地推動學生深度思維的踐行。
第三板塊:整理總結,即對本課時所學內容和所開展的活動進行整理、總結、反思。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習慣性地將關注點聚焦在新授層面,而對于后續(xù)的評價、總結與整理,則關注甚少。這不僅是表層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一種缺失,更是學生整體性思維的缺失。統(tǒng)編版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方式編排。著重訓練學生的某一語文能力,除了常規(guī)性的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之外,還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了交流平臺,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重新整理和回顧這個單元的學習,從而提煉出相關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不斷積累學習經(jīng)驗。在深入教學的基礎上,基于單元整體的視角對所有的學習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學生才能憑借實實在在的學習體驗提煉出相關的學習經(jīng)驗,從而確保課堂思維和情感體驗的一致性,將“文暢”課堂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文暢”教學理念,就是要呼吁教師不斷的關注學生的原始經(jīng)驗和思維規(guī)律,找準課堂教學目標與學生現(xiàn)有認知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設置合理的教學板塊,讓學生始終處于順暢通達的境界,豐富學生內在的關注程度和資源廣度,真正為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助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宋秋瑩. 中學語文現(xiàn)代新詩教學的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6):177-178.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