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
摘 ? 要:讀寫結合,關涉語文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運用,能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編版教材非常關注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融通,在教材編選中特別注重讀寫一體化的設置,常常在單元中將閱讀和寫作的方法、目標進行統(tǒng)整,這為踐行和落實讀寫結合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統(tǒng)編版教材 ? 讀寫結合 ? 深入聚焦
讀寫結合就是將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習作有效整合,旨在借助教材中的文本,引領學生在情感體驗、主題認知、寫作方法等維度展開實踐性動筆練習。統(tǒng)編版教材非常關注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融通,在教材編選中特別注重對讀寫一體化的設置。
一、把握讀寫結合的契機
語文教學之所以強調讀寫結合,就是要借助閱讀中所形成的方法、激發(fā)的情感、高效運轉的思維,趁熱打鐵,將閱讀所得及時而有效地轉化成學生動筆實踐的內在支撐。但遺憾的是,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讀寫結合環(huán)節(jié),一般都被教師設置在課堂教學行將結束之際。
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葉圣陶先生的經典名篇《荷花》一文的教學為例,作者以排比式的語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了不同狀態(tài)的荷花。在這一語段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需要進行深度品析和洞察。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緊扣語言,相機出示圖片,全面深入地感受荷花的美麗,并抓住文本的語言形式和精妙詞語,分析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但筆者并沒有就此針對性地展開訓練,而是故意宕開一筆,將讀寫結合放在課堂教學的結尾進行。筆者認為,此時的課堂氛圍很好,學生的思維活躍,如果立即進行讀寫訓練,勢必會造成課堂的冷場,會葬送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后續(xù)教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但若將讀寫結合設置在課堂教學的結尾進行,就能有效地控制教學時間,以防拖堂現象的發(fā)生。
很明顯,筆者對讀寫結合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是為了自身教學的方便,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把握讀寫結合設計的契機,首先要明確科學的訓練觀。讀寫結合的成果,是閱讀的體現。閱讀,更是延續(xù)學生自主化學習的認知基礎。讀與寫的結合,需要在讀后進行即時性、對應性的訓練,才能形成趁熱打鐵之勢,最終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其次,明確寫的定位?!皩W”是指基于學生自身閱讀所得,讀是為了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形成發(fā)展。無論是讀,還是最終的讀寫結合,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設置讀寫結合的練筆平臺,把握讀寫結合的有效契機,才能真正發(fā)展學生的讀寫能力。
二、把握讀寫結合的方法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凸顯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當下教學,絕大部分的內容應該指向具體的方法。從學生的閱讀實踐來看,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會寫作文,不善于表達,核心問題在于學生缺乏相應的方法支撐,導致最初的練筆只能停留在無序而零散的狀態(tài)。因此,在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應的方法,而且要從原始的寬泛走向逐步的聚焦。
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一文為例,如果教師只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是如何描寫翠鳥外形的,那么一節(jié)課下來,張貼在黑板上的寫作方法就一定會非常多,有的指向作者描寫翠鳥的顏色、形狀、部位;有的指向作者描寫翠鳥的順序(先從整體入手,再部分描寫);有的聚焦于作者遣詞造句的智慧……整節(jié)課下來,看似傳授的是作者豐富的寫作方法,但對學生而言,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而能夠達到靈活運用的幾乎沒有。這種面面俱到的方法,對小學生而言,無異于什么都沒有滲透。因此,教師需要緊扣文本表達的特質及統(tǒng)編版教材設置的語文要素,精準挖掘出作者運用的最典型的寫作方法及學生最需要的資源。
還以《搭船的鳥》一文為例,這是一篇習作單元課文,作者所設置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因此,教師應努力借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密切關注作者滲透在語言中的觀察方法,感受作者語言的生動,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從整體描寫,然后到局部觀察的順序,最終達成學生的讀寫結合(獲取第一手資料、滲透方法、搭建支架),助推學生語言能力的生長。
要想實現表達方法的巧妙融合和聚焦,教師就需要從文本的實際和學生的需要雙重視角出發(fā),從繁雜而多維的寫作策略中,提煉出最契合學生認知需要的寫作資源,更需要從教材編者的角度出發(fā)明晰設置用意,明確訓練重點,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擾,直抵訓練的重點,促進學生對讀寫結合方法的運用。
三、拓展讀寫結合的形式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固定思維的影響,很多教師習慣將讀寫結合局限在機械實踐的固有模式之中,即純粹地要求學生拿起筆,在紙上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文字。當然,這種方法能幫助學生形成深切的體悟,便于他們對寫作方法和文本語言的內化。但從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固化的模式,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審美疲勞,導致他們思維僵化,停留在原始化的層面。事實上,小學生具有鮮明的主觀能動性,生動活潑,一直都喜歡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師需要走出固定思維的泥潭,根據訓練的內容,結合文本的具體情境,豐富學生讀寫結合的多樣性,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文為例,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2500多年前,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故事。能夠聽懂自己琴聲和內在指向的鐘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心疾首,破琴絕弦,但是這一看似簡單的舉動背后卻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沖擊。如果教師運用得當,將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讀寫結合訓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緊扣語言文字,努力揣摩語言文字中所蘊藏的豐富情感,再借助讀寫結合的方式,將這一行為背后所蘊藏的情感和文化資源和盤托出。這樣的練筆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進行表達,也能讓學生的思維潛入文本的角色中,更好地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價值與意義。但教學這一板塊時,筆者并沒有機械地使用讀寫結合的方法,而是引導學生將自己看成故事中的俞伯牙,并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情境:“你想借助俞伯牙破琴絕弦的舉動對鍾子期說些什么?你想借助俞伯牙破琴絕弦的舉動對親人說些什么?”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的讀寫結合明確了不同的傾訴對象,擁有了不同的傾吐路徑,既豐富了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又開掘了實踐表達的平臺,有效地提升了學生讀寫結合的能力。
在這一教例中,筆者沒有以固有的模式進行機械的訓練,而是結合文本的內容特點和具體情感,設置了相應的情境,將純粹的讀寫結合轉化為人物內心的獨白,讓學生更有效、更直接地展示了人物內心的感受,借助寫作走進人物的內心,促進了學生閱讀的升華。
總而言之,讀與寫的結合是語文學習的必經之路,更是推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師要精準地把握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學生的學習為落腳點,才能真正發(fā)揮出讀寫結合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錚錚.依托非連續(xù)性文本助力語文課堂[J].教學與管理,2019(17):26-28.
[2]劉梅.試論思維導圖在讀寫結合方面的運用[J].七彩語文,2021(40):86-88.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新城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