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諸多院校和企業(yè)極為看重學生的能力,只有具備令人滿意的能力,才可有資本在社會上立足、求發(fā)展。隨著中職院校的擴招,越來越多條件合適的人群開始跨入中職院校的大門。建筑力學作為中職院校部分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對于學生未來的專業(yè)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從中職院校教育現(xiàn)狀出發(fā),對以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中職建筑力學課程銜接提出了一些策略。
關鍵詞:建筑力學;能力培養(yǎng);課程銜接
中圖分類號:G7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0-000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0.003
隨著中職院校的大量擴招,許多學生選擇進入中職院校繼續(xù)進行學習,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將有機會學習建筑力學這門課程。建筑力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當下學習、未來發(fā)展十分重要。然而中職院校的學生由于知識能力有限,在剛開始學習建筑力學時往往會產(chǎn)生一定的困難,當務之急,還是要盡可能地關注和重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以能力為導向設計教學方案、開展教學行動,才可進一步改善教育教學現(xiàn)狀。
一、中職院校教育現(xiàn)狀
在中職院校,建筑力學是一門較特殊的課程,有較強理論性和實踐性,學生掌握知識之余,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只有如此,才可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活學活用,方有機會解決實際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側重點往往不同,對于本科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對于建筑力學的學習更側重于理論知識方面;而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更側重于能力培養(yǎng)方面。所以,中職院校的教師在進行建筑力學的相關教育時,需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向,即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在現(xiàn)今的中職院校建筑力學教育課程當中,部分教師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錯誤教學觀念,偏離了中職院校學生的教學側重點,這往往導致中職院校的學生優(yōu)勢難以發(fā)揮,從而導致其最終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丟失了可比性,也使得中職生喪失了能力培養(yǎng)和提升的最佳時機。同時,由于中職院校的學生知識積累較少,知識層面較淺,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也一般,剛進入學校進行學習時,許多學生暫時無法適應,不能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往往導致其在課程銜接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許多困難。同時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缺乏對于學生能力水平層次的考慮,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建筑力學的知識傳授,導致許多學生在課程銜接的過程當中對于許多知識無法做到合適的理解與吸收,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個人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以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中職建筑力學課程銜接的意義
不可忽視的是,中職建筑力學課程銜接是必然趨勢和必要行動,雖說當前銜接中存在較大阻礙和難題,但依舊不可阻擋其銜接步伐。當前,中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學歷與知識層面所限,在知識的銜接與適應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當其剛進入中職院校之時,往往會由于突然性的知識層面的提高,而導致在課程學習上出現(xiàn)困難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十分正常的。而建筑力學本身就是一門理科屬性的學科,其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中職院校的學生在剛踏入學校進行此門課程的學習時,學習起來往往會感到困難,此時需要通過教師站在專業(yè)者的層面來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從而達到知識層次逐步的提升與知識內(nèi)容的銜接,減少了學生初面建筑力學課程時的盲目感與無力感,讓學生能夠從舊知識中聯(lián)系到新知識,循序漸進,降低突兀感??偟膩碚f,以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中職建筑力學課程銜接,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成長、成才,也有助于建筑力學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三、以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中職建筑力學課程銜接策略
以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中職建筑力學課程銜接工作,還需從實際出發(fā),結合當前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學生能力基本狀況制定周密且科學的銜接方案,更要在銜接期間做到不斷反思、大膽創(chuàng)新。以下為銜接具體方案,以供參考。
(一)注重教學實踐化
中職院校的建筑力學課程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中職院校學生的優(yōu)勢之一,由于本科階段的學生建筑力學課程注重的是對理論知識的教學,這也使得中職院校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對本科院校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1]。所以,教師在進行建筑力學課程銜接的過程當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充分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便利其能力塑造。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摒棄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中職院校學生培養(yǎng)導向。
比如,CAD是建筑力學學生進行工程制圖最常用的軟件,所以如何正確而有效地使用CAD來完成繪圖是每個建筑力學的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師在進行CAD講解時,就應該結合實際例子和實際物體來進行相應的講解,在必要時在課堂上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合理化的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夠在當堂得到運用,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最大效率地將課堂上的知識消化吸收,同時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也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注重具體化抽象概念
建筑力學屬于一門偏理科性質的學科,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要求都比較高,而中職院校的學生在知識水平的廣度與深度上比本科學歷的學生淺,對于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往往受限,所以教師在進行相應的過渡教學時應該考慮到這樣的層級差異性,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將這些抽象的建筑力學相關概念與知識點具體化,讓學生能夠以更加直觀與直接的方式來對建筑力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從而促進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抽象概念具體化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進行知識理解時更加簡便,同時能夠讓教師的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簡單,減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讓教師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課堂授課,學生記憶起來也能夠變得簡單而迅速,減少了學生知識學習的難度[2]。A953682E-21FC-42C9-89E1-B996E9A07BEE
比如,教師在講到杠桿原理時,如果只是簡單地拋出知識點,將基本概念照本宣科地讀一遍,這樣的方式往往導致很多學生對其知識內(nèi)容難以理解,造成學習上的障礙,所以教師在此時就可以利用生活中與杠桿原理概念內(nèi)容相一致的例子來對知識點進行舉例解說,比如扳手、撬棍等等生活中可以實際接觸到的例子,來讓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去理解建筑力學知識點,從而對建筑力學相關知識點的掌握與理解達到一定的程度。這樣,學生的能力才能在對知識點透徹理解的基礎上逐漸培養(yǎng)起來,從而掌握相應的專業(yè)技能。
(三)注重多重概念單一化
建筑力學的一大學科特點之一,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會遇到大量的公式及概念,尤其是一些較復雜的概念,其往往包含多層多方面的意思。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這往往對他們的理解過程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學生往往由于對其中的某一層次理解不夠透徹或無法理解,從而無法繼續(xù)進行更深一級的理解,以至于最終對這個知識點無法達到徹底掌握。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剖析與理解時,也應該多加注重舉例,列舉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幫助學生進行層級知識的理解,這樣學生在理解的時候才能更加容易,學習的效果也會更高。
比如,教師在講到鋼筋從彈性形變到塑性形變的過程時,由于整個變形的過程中層級較多,內(nèi)容也較繁雜,如果僅僅是叫學生去進行籠統(tǒng)性的理解,往往會產(chǎn)生霧里看花的感覺,所以此時教師就要帶領學生對此進行一級又一級的剖析,分析清楚整個過程,讓學生對每一層次都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把握,這樣學生才能對整個知識點達到全局把握,在進行具體實踐的過程當中也能夠更加熟練與自信。這符合中職院校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同時也有利于擴大中職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優(yōu)勢。
(四)注重煩瑣運算簡便化
由于建筑力學涉及對于各種建筑或者是設計過程中的相關運算,所以其在要求計算精密的同時,計算量也往往會很大。而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來說,他們的計算能力一般都不是很強,所以在進行相關的建筑力學計算時往往會感到十分困難[3]。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的計算分析時,應該注重考慮到學生的能力與水平,帶領學生對相應的計算進行一步步地簡化,將煩瑣的計算過程單一化、簡單化,確保學生能夠正確掌握和理解每一步的計算。同時教師也應該注重在平時對于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雖然現(xiàn)代社會有計算機這種計算能力強大的工具,但是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應該盡可能去掌握必要的計算方法,不要太過于依賴現(xiàn)代科技,盡力去提高自己的學科技術能力以及學科涵養(yǎng),以便于更好地去應對未來工作過程當中發(fā)生的各種緊急情況。
比如,教師在教學“力的合成與分解”相關課程時,在計算過程中往往涉及“乘方”與“開方”相關計算內(nèi)容,此時教師就要考慮到學生的計算能力與水平,帶領學生將此過程進行相應的簡化,注重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運算技巧,而對于一些超出知識范圍與能力過多的計算或者出現(xiàn)較少又復雜的計算來說,教師可以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選擇直接一筆帶過,而不必花費較多的時間去進行相應的教學。因為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更多的還是應該注重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對于理論部分的學習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去深究一些疑難點,這是由高職院校的教學側重點來直接決定的。
(五)注重知識系統(tǒng)化
建筑力學包含多個大的模塊,比如靜力分析、結構的約束力、承載能力等多個方面的內(nèi)容,而中職院校的學生往往學習習慣較差,整合能力也比較差,所以往往缺乏對于知識網(wǎng)絡的構建以及知識系統(tǒng)化的相關意識,而建筑力學較多的概念與公式對學生記憶來說已經(jīng)是一個巨大難點,再加上學生無法將知識系統(tǒng)化,結構化,對于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缺乏一定的體會與認識,在具體的運用過程當中也自然無法做到得心應手。所以教師在進行課程銜接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對于知識網(wǎng)絡進行構架,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吸收。
比如,在教學《承載能力》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達到對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化。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構建思維導圖。學生在進行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當中需要對各小節(jié)之間的內(nèi)容進行重新整合,對其結構層次進行重新認識,這樣學生思考得會更深刻,對于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也會更加清楚,從而達到知識點的系統(tǒng)化。
(六)注重知識的聯(lián)系化
每本課本的編排與制作都是講究一定的次序規(guī)律的,一般每本課本的知識結構都是由淺入深來進行排序的,這樣有便于學生的學習能夠依次深入,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課本知識之間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充分的利用這種關系能夠為教師的過渡課程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能促進學生對于建筑力學相關課程與知識的學習[4]。所以,教師在進行過渡課程的教學當中,應該多多注重前后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性,通過溫習舊的知識從而引出新的知識,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恰當?shù)貙εf知識加以復習鞏固,這樣學生對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將有更深的體會,對于新知識的理解也能夠更加深入。同時新舊知識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性也便于學生對其進行記憶。
比如,教師在教學《桿件的承載能力》相關內(nèi)容時,可以適當溫習以前學過的關于承載力及杠桿原理等相關內(nèi)容的知識,讓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在學習時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師在此過程當中,一定要注重對于學生新舊知識聯(lián)系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一定的思維與學習習慣,在以后在進行類似關于新舊知識之間有密切聯(lián)系的知識學習時能夠自主進行舊知識的復習。
(七)注重學習的合作化
小組合作式學習,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同時小組式的學習也可以讓不同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的“教”與“學”,學生學習與模仿的對象不再局限于教師,而是擴大到不同學生之間,這樣讓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更多的碰撞,往往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而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往往要比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更貼近,少了師生之間交流的那種拘謹,學生之間的交流往往更加自然,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往往會更好。同時在建筑力學的相關學習中,許多知識內(nèi)容如果開展合作式的學習,往往能夠讓學生對于知識點與內(nèi)容有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學生對于該知識的掌握。所以,中職院校的教師在進行建筑力學的相關課程銜接過程當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嘗試著通過團隊合作與小組的方式完成一些學習內(nèi)容,真正體驗到合作式學習的益處。這樣,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yǎng),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四、結語
總而言之,建筑力學作為中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對于學生未來專業(yè)課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必要的課程銜接有助于讓學生能夠漸進性地對知識進行掌握,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會更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積極嘗試和探索一些技巧,促進中職院校建筑力學過渡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士超,王穎.基于土建施工過程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居舍,2020(5):192.
[2] 鄭偉,陳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中職、高職、本科銜接課程標準研究[J].山西青年,2018(22):177.
[3] 汪耀武,方梅.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
[4] 劉翔,鄭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理論研究[J].價值工程,2016(26):258.
作者簡介:鐘偉霖(1976.8— ),男,漢族,福建長汀人,講師,研究方向:物理學、建筑力學研究。A953682E-21FC-42C9-89E1-B996E9A07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