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佩宜
【摘要】勞動教育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然而,目前當代農村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卻存在諸多問題。筆者欲將在教學中“學生居家美食制作”教育的措施和心得進行總結,希望可以對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居家美食制作;實施策略
一、發(fā)展小學生居家美食制作存在的困境
(一)美食制作教育的缺失
農村小學生的家長忙于生計,很多學生都是由祖輩照顧,隔代溺愛情況較嚴重,家長缺乏對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本應該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家務被老人家代勞,甚至存在老人家包辦一切家務的情況。在放學路上,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學生一出校門,立刻將書包、水杯等物品全部交給已在校門口等候的長輩,自己空著手慢悠悠地走回家。學生如果連自己的書包都懶得拿,回到家還會干家務嗎?還會主動去制作美食嗎?當然不會。很多學生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丟失了農村孩子勤勞肯干的優(yōu)秀品質。
(二)美食制作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農村,本身就是一個天然而成的美食制作基地,農田、果園、花木場等地方具有豐富的制作美食食材。同時,農村還有許多具有豐富經驗的美食制作者,在潮汕地區(qū),學生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經常需要制作過年過節(jié)祭祀用的節(jié)日粿品,他們都是深藏不露的美食制作高手。農村家長居家美食的制作能力完全不遜于城市家長,但農村小學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自覺性較弱,導致語數英三科的教學壓力增大,原本設置的勞動教育課程一到課時緊張時常被“語數英”三科占用。學校和學生家庭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致使美食制作的教育資源白白流失。
(三)美食制作教育缺乏必要的支持
勞動教育課程沒有相應的教學標準,美食制作教育沒有相配套的教材和教學資源。小學的勞動教育很少有專職教師,任課教師大多是兼職的、非專業(yè)的,致使上課質量良莠不齊。同時,缺少系統的評價、考核機制,也是現在美食制作教育存在的一大問題。學生進行美食制作后無法得到及時的反饋和評價,無法激發(fā)、維持學生的制作興趣。因此,學生在理論上長時間不能系統全面地學習有關美食制作的知識、技能,而在實際中,又缺少應有的實踐和鍛煉,這樣“有育無勞”和“有勞無育”都將導致美食制作教育的弱化。
二、提高小學生居家美食制作能力的意義
(一)符合“五育”并舉的要求
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教育目標中的“四育”提升為“五育”。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并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這次會議標志著勞動教育由教育的載體和途徑真正轉化為教育內容。而居家美食制作正屬于勞動教育中家務勞動的一個小分支。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家庭責任感
勞動精神是每一位勞動者為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而在勞動過程中秉持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理念及其展現出的勞動精神風貌。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學生通過在家制作美食,提高動手能力,樹立的勞動意識。同時,也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勞動中,他們才能感知到勞動的辛苦,才能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內涵,更能體會到父母工作的不易,從而提高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三、提高小學生居家美食制作能力的策略
(一)樹立勞動意識,營造“勞動育人”的氛圍
“五育”并舉的要求,給素質教育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應試教育下的學生,一味地追求試卷上的高分數,幾乎將“勞動”這一概念拋之腦后。想要提高學生居家美食的制作能力,首先幫助學生樹立勞動的意識,促使學生愿意去勞動,喜歡上勞動。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學生從意識上、從內心里不排斥勞動,學生的居家美食制作才能得以開展。學校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參觀企業(yè),讓學生真正到生產車間進行職業(yè)體驗,或者邀請勞?;蛘呤止に嚾说叫_M行講座,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各行各業(yè)的從業(yè)者,想方設法營造“勞動育人”的學校氛圍。
(二)學科滲透,將學科學習與美食制作相結合
美食制作與其它學科教育,并不是割裂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的關系。在其它學科教學中,只要善于發(fā)掘,都能找到美食制作的契合點。
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篇課文《臘八粥》一文,課文里面以饞嘴小孩“八兒”的視角,寫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過程。在教授完這節(jié)課后,可以以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回家嘗試煮一煮臘八粥,嘗一嘗臘八粥,并思考問題:如何將臘八粥熬得更好?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臘八粥》這篇文章,而且能在生活上品嘗臘八粥,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美食制作的能力。
再如,廣州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Module 5 Food and Dinks和五年級下冊Module 5 Eating Habits,這兩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也能很好地與美食制作相結合。教師可以在介紹中西方國家飲食習慣上的差異后,讓學生制作最具中國特色的餃子或者湯圓。至于西方的食物,考慮到操作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制作西方的披薩。這樣,通過親手制作中西方美食,在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方美食差異的原因”,探討美食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引發(fā)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三)結合節(jié)日,搭建美食制作能力的展示平臺
“民以食為天”,一提到傳統節(jié)日,勢必是和相應的美食聯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特色美食,人們在美食中尋找故鄉(xiāng)的味道、童年的記憶,這也是這幾年美食文化盛行的原因之一?!渡嗉馍系闹袊贰独钭悠庀盗幸曨l》這些美食制作視頻無疑是學生學習美食制作的生動教學視頻。中國人歷來講究食物與節(jié)氣與傳統節(jié)日的有機結合。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傳統節(jié)日,通過布置學生完成制作不同節(jié)日食物的作業(yè),提高學生居家美食制作的興趣和積極性。
例如,元宵節(jié)學習制作湯圓。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過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在南方,人們在元宵節(jié)通常食用湯圓,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年段,布置相應的美食制作的作業(yè)。一至三年級學生,在父母的指導和協助下,完成湯圓的基本制作;四至六年級學生,要在湯圓的用料上、顏色上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新,可以用菠菜汁、火龍果等給湯圓加上特別的色彩,還可以做出動物形狀的湯圓。
除了做湯圓,清明節(jié)可以做艾糍,中秋節(jié)可以做月餅,重陽節(jié)可以做菊花糕。結合傳統節(jié)日,美食的制作作業(yè)可以變化出很多“花樣”。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制成短視頻、相片集等形式,記錄自己的美食制作過程,在班級家長群、主題班會課上進行分享,形成全校學生一起動作制作美食、一起愛上制作美食的氛圍。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我校的“學生居家美食制作”教育還不完善,還需要繼續(xù)摸索和改進。但是筆者相信,在不斷的嘗試和總結中,“學生居家美食制作”教育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使我校的勞動教育得到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任慶鳳,陳靜,徐春良.勞動教育[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1.
[2]隋桂鳳.隋桂鳳與新勞動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