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漳木
摘要:基于工匠精神視域下,審視當前我國高職思政教育,發(fā)現仍然存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師資隊伍等方面的問題,難以適應教學改革要求,無法滿足現代化人才培養(yǎng)需求。在此背景下,加強工匠精神培育,是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舉措。本文解讀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意義,并深度分析高職思政教育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職思政 教育改革
引言
伴隨我國學者對工匠精神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在思政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大量的實踐證明,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滿足了當代人才的需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關于工匠精神的解讀,事實上是職業(yè)精神的體現,其中包含職業(yè)品質、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能力在教學中的融入,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敬業(yè)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專注精神等,然而當前實踐教學顯然難以實現,探索可行性的思政教育改革路徑意義深遠。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意義
在我國許多古典文學中,均有關于能工巧匠的記載,這些能工巧匠不僅技藝高超,更為重要的是在各自領域具有精益求精、認真嚴謹、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體現了職業(yè)精神的內涵,是以愛崗敬業(yè)為中心的思想,更是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伴隨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現代社會各個領域出現多種類型的文化,對現代職業(yè)教育具有更高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 1 ]因此,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與素養(yǎng)培育,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現代人才培養(yǎng)與教學工作中,進而培育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思政教育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內容,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必要舉措,同時能夠使高職學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在進入社會工作崗位后,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提高職業(yè)道德水平與職業(yè)素養(yǎng)。除此之外,工匠精神的融入,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改革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增強課堂趣味性和學生學習興趣。并且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體驗職業(yè),深度理解工匠精神內涵,進一步鞏固高職人才培養(yǎng)成效。
二、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思政教育現狀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嘗試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但整體的成效并不顯著,仍然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教學理念相對較為落后,雖然已經處于新時代,但是許多高職思政教師仍然秉持傳統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仍然占據著課堂主導者、掌控者的地位,學生無法發(fā)揮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被動化的學習狀態(tài)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2 ]且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過度注重提高學生思政認識,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敬業(yè)精神,所培養(yǎng)的人才很難適應社會崗位需求。其次,教學方法缺乏創(chuàng)新性,現階段高職思政教學的過程中,理論灌輸式仍然是主導教學方法,一節(jié)課的時間,大部分均由教師講解,且講解內容的側重點在于思政理論知識,缺少對工匠精神內涵的深度解讀。并且課堂中學生參與度較低,一些新穎的教學方法,例如啟發(fā)式、案例式、體驗式教學法,通常僅在公開課教學中運用,體現出較強的形式化特點,導致工匠精神與思政教學的契合度不足,影響了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yǎng)效果。最后,師資隊伍結構有待優(yōu)化,當前高職思政教師隊伍中,年齡普遍較高,均為傳統型的老教師。[ 3 ]這些教師面對先進教學手段的接受度較低,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缺少靈活運用的能力。加之高職院校針對思政教師的引進、在職培訓重視度不足,導致當前的師資隊伍總體素質水平有待提升,隊伍結構存在一定問題,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思政教育改革路徑
1.革新思政教育理念
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職院校推進思政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育教學理念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影響教學方案和計劃實施效果的直接因素。若缺少正確的教學理念,在思政教育改革實踐中,則很難真正融入工匠精神,或者導致工匠精神與思政教育教學工作難以充分契合。在此背景下,高職思政教師要對教育理念革新高度重視,應對工匠精神有正確的解讀,并正確認知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學改革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性。在該思想理念的引導下,在實際思政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在此基礎上制定相匹配的思政教學規(guī)劃和方案。與此同時思政教師應始終將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作為指導,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發(fā)揮輔助和引導性作用,根據學生提出的想法和見解予以指導,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思政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展開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4]除此之外高職思政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對工匠精神培育提高重視度,在教學工作過程中將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道德水平作為教學目標,促進工匠精神與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高度融合,切實提高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性。
2.優(yōu)化思政教育方法
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正確認知創(chuàng)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在教學工作中要充分體現創(chuàng)新,才能使學生更好的解讀工匠精神內涵,真正發(fā)揮工匠精神對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意義和價值。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同樣是有效發(fā)揮工匠精神內涵的關鍵舉措。一方面,在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高職思政教師需適應時代發(fā)展,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利用先進的計算機設備以及信息化教學設備組織和實施思政教育教學活動,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例如思政教師可以運用慕課微課的視頻教學,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感,激發(fā)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高職思政教師可以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為學生組織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例如圍繞工匠精神展開情景教學,學生自編自演一個工作場景以及在工作中的實際狀態(tài),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理解工匠精神內涵,同時也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另外課堂中的交流互動同樣至關重要,思政教師可以運用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以小組形式展開知識學習和探討交流,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幫助下,逐步走出學習困境??偠灾?,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職思政教師應優(yōu)化傳統的教學方法,引入更多現代化教學手段,實現工匠精神培育的總體目標。
3.加強思政教育實踐
在高職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抑或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實踐教學均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為了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銜接,思政教師應圍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工匠精神培育為主旋律,為學生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內化知識,通過完成實踐任務,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與專業(yè)能力,滿足學生的多層次學習需求。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梢猿浞职l(fā)揮校企合作的優(yōu)勢與企業(yè)展開深度的溝通交流,聯系專業(yè)課程相關的工作崗位,以工匠精神培育為目標,引導學生參與企業(yè)實際工作,在實踐工作中深化對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崗位工作對自身能力素養(yǎng)的要求,在參與崗位工作實踐中,增強自身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職業(yè)道德水平。學生在企業(y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由企業(yè)選派優(yōu)秀師傅帶領,在師傅的帶教中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繼而形成吃苦耐勞、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品質。不僅如此,高職院校也可以圍繞工匠精神培養(yǎng),結合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當地的志愿者服務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不同工作崗位的能工巧匠,并學習這些人身上的良好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4.調整師資隊伍結構
基于高職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來看,在教師的年齡結構上,年輕教師對于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接受度更高,且學習能力更強,而一些年齡較大的傳統型教師,往往思政理論知識儲備扎實,但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力不足,很難滿足現階段思政教育改革的需求。所以,高職院校應針對當前的思政師資隊伍結構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第一,在人才引進階段,高職院校必須對教師的愛崗敬業(yè)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思政理論知識儲備、教學經驗、教學水平等進行綜合考量,將側重點放在教師對工匠精神的看法與理解,選取具備較高綜合素質水平的人才,納入高職思政教師隊伍。第二,構建在職教師培訓機制,針對現有思政教師進行能力水平評估,對其展開層次化的在職培訓,為教師提供自我提升與發(fā)展的機會。在培訓的過程中,將側重點放在解讀工匠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培育方面,使每個思政教師均能夠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掌握相應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充分發(fā)揮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教師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職業(y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會對人才提出新要求,特別是工匠型人才,體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所以,高職院校作為我國社會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要注重以工匠精神培育推動思政教育改革,滿足當代人才培養(yǎng)需求。具體可以通過革新思政教育理念、優(yōu)化思政教育方法、加強思政教育實踐、調整師資隊伍結構等,使思政教育能夠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敬業(yè)精神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道德水平,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技能型、工匠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險峰.“工匠精神”教育融入高職思政教育教學的策略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23):80-81+84.
[2]胡娟.淺談工匠精神培養(yǎng)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2020,49(02):154-155.
[3]戴航.“工匠精神”背景下現代高職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徑探析[J].經濟師,2020(11):208-209.
[4]林杰.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實現路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12): 196-197.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