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藹玲
為了讓學生的發(fā)展更健康、更和諧,在高中思政課堂中,教師可借用中國共產黨奮斗之路上的點滴經驗與深刻教訓,結合教材內容,引起學生深思,以此讓學生能夠在現有知識和豐富內涵的課堂里收獲更長足的成長。
一、高中思政課堂中黨史素材的價值
1.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
在黨史教育與思政教學的融合之下,教師可利用更直觀、真實的數據、故事解答學生的疑惑,用正確、健康的理論、觀念武裝學生的頭腦,以此增強學生正確的政治認同。
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黨史教育的方法,增強學生政治認同的目的。在課堂中,教師可先利用改革開放這段黨史材料,對學生提出問題:“我國市場經濟究竟是姓資還是姓社?”接著,繼續(xù)以“在市場經濟方面,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何共性和特性?”等問題,引導學生從國家的角度對兩種經濟模式進行區(qū)分討論。最后,教師可繼續(xù)借助黨史材料提出“為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帶來如此之大的影響?”等問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發(fā)展方面的重要性,在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同時,增強學生愛黨、愛國的真摯情懷和政治認同感。
2.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高中生作為祖國未來事業(yè)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培養(yǎng)其法治意識,讓其形成依法辦事的態(tài)度,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的出現,而且能夠奠定祖國未來的法治氛圍,促進國家的長遠發(fā)展。
如在“民主選舉”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便可借助黨史材料,先讓學生以預習的方式搜集“黨的會議與《選舉法》的出現”方面的信息,并為學生提出“我國選舉的方式方法與社會、經濟等各方面之間存在何種聯(lián)系?是什么制約著我國的民主選舉?”等問題,要求學生結合材料,依據黨的發(fā)展歷史,對“選舉權”進行政策分析與解讀,以此提升學生對國情與法律的全面、深入認識。
二、高中思政課堂中黨史素材的應用
通過對現階段高中思政教學現狀的分析,基于黨史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價值,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立德樹人為目的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借助黨史與思政教學的融合,促進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良性發(fā)展。
1.引導教學法
教師是學生學習成長道路上的主要引導者。為充分挖掘黨史在思政課堂中的重要價值,教師應通過更創(chuàng)新、有趣的舉措,讓學生在自主、自愿的基礎上進行黨史知識的學習。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可采用“常規(guī)+創(chuàng)新”的方法,以創(chuàng)新的多媒體音視頻技術,播放《毛澤東同志同民主黨派知名人士在一起》等相關的音視頻及文字資料,用“穿越歷史”的方法,讓學生代入歷史片段進行同理分析,以此增強政治認同感,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議題教學法
在高中思政課堂中,教師也可利用議題來鑄就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黨史教育與課堂教學的融合。
如在“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部分內容的教學里,教師便可以“不負青春,向陽成長”為議題,以如下方式開展教學:以人物鄧中夏作為此課議題人物,先分析鄧中夏的第一個人生規(guī)劃,再分析鄧中夏的第二個人生規(guī)劃。在人物分析完成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鄧中夏的兩個規(guī)劃進行討論,分析“鄧中夏為什么會產生第二個規(guī)劃?對鄧中夏來說,這兩個規(guī)劃哪一個更適合鄧中夏的人生成長?為什么?”等問題,以此加深學生對這一人物行為的本質認識。之后,教師可依據課堂中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繼續(xù)結合此課議題提出“為不辜負大好青春,你如何規(guī)劃你的人生?你認為你應該沿著哪一方向向陽成長?”等問題,以此讓學生在代入感與使命感的共同促進下,獲取良好價值觀的培養(yǎng)。
通過思政教學與黨史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堂“立德樹人”主陣地的作用,重視黨史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價值,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確的黨史觀,提升學生的歷史認識、端正學生的歷史態(tài)度,讓學生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