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碧瀛
摘 ?要: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主要有“主客二分”說和“主體間性”說。網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出現(xiàn)了一些新變化,包括主客體之間關系模糊、主客體之間對話機制不暢以及主客體之間和諧程度不高。為促進主客體之間和諧發(fā)展,應推動構建雙向互動關系、遵循科學對話原則及建立優(yōu)化機制。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
伴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環(huán)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網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出現(xiàn)了一些新特點,實現(xiàn)主客體的良性互動,妥善處理好二者關系至關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內涵與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是指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主客體關系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主客二分”和“主體間性”。
(一)內涵
關于主客體的內涵,馬克思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盵1]這是馬克思關于主客體的界定。特殊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盵2]人是自然界無機的身體。從該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符合馬克思所闡述的主客體。
(二)特征
1、“主客二分”
“主客二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共識之一。其中,施加論尤其反映了“主客二分”的關系特點?!八枷胝谓逃侵敢欢ǖ碾A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盵3]在這一過程中,主體與客體是各自分明的,主動與受動的關系也是凸顯的,二者有各自的目的和任務,是對立統(tǒng)一的。除此之外,“轉化論”和“內化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客二分”的關系特點。
2、“主體間性”
針對“主客二分”說的不足,學界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即“主體間性”說?!爸黧w間性”理論是試圖超越“主客二分”思維范式的關系理論。在該理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雙方都作為主體而存在。首先,“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4]主要發(fā)揮主導性作用,同時,受教育者也要發(fā)揮能動性作用。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構成了均為主體的主客體關系,被定義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它強調教育雙方都是有思想、有意識的人,避免了將受教育者過于客體化的弱點,有利于雙方加強溝通交流。
二、網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出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模糊
網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不再固定地表現(xiàn)為教育者,各領域代表人物也部分發(fā)揮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育者的中心地位。同時,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同時,將自己的想法反饋給教育者。在此過程中,教育者在給受教育者施加觀念的同時接收了受教育者的反饋。因此,教育者發(fā)揮主體性的同時發(fā)揮了客體性,網絡環(huán)境下教育者的主體性有所降低;而受教育者在發(fā)揮客體性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發(fā)揮著主體性。主體性和客體性的交錯發(fā)展導致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趨于模糊。
(二)主客體之間的對話機制不暢
以互聯(lián)網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借助新媒體進行交流,直觀感受不強,導致主客體之間對話機制不暢。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主體與客體彼此關注不夠。許多客體不愿意將真實想法展現(xiàn)出來,造成了主客體之間溝通不暢,交往不夠密切。二是主體與客體相互理解不深。網絡環(huán)境下主客體溝通交流可能會出現(xiàn)回復不及時、理解不準確等現(xiàn)象。
(三)主客體之間的和諧程度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沉溺網絡是主客體之間和諧程度不高的首要原因。一部分客體沉溺于網絡游戲,對依托互聯(lián)網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暇顧及,主客體之間無法產生共鳴。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力量不足也是主客體和諧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雖然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看似同時增加了主體力量和客體力量,但實質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力量還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態(tài)。再次,網絡輿論斗爭對教育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主體有必要提高在網絡陣地的話語權,引導樹立正確的觀念。
三、網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優(yōu)化路徑
針對網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總結了以下三條優(yōu)化路徑,即構建主客體雙向互動關系,遵守科學對話原則以及構建優(yōu)化機制。
(一)構建主客體雙向互動關系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并逐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相互轉化并雙向互動成為重要特征。一方面表現(xiàn)為主體客體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深入研究網絡輿論形勢,做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同時教育主體主動客體化,不斷充實學習。其次,客體主體化是另一重要特征??腕w的主體性增強一定意義上要求客體加強與主體的溝通交流,同時客體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不斷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革新,注重在相互交流中對其他網民形成正確的價值引導。
(二)遵守科學對話原則
為了推動主客體關系的良性互動,雙方必須遵守科學對話原則。一是遵循真誠溝通原則。一是主體對客體真誠相待,堅持正確導向,堅持實事求是,耐心回答客體提出的疑問。二是客體對主體坦誠相待,主動與主體交流,反饋想法。二是遵循平等交流原則。平等的主客體關系有助于增進雙方的有效溝通,打破二者之間的隔閡。三是遵循頻繁互動原則。這一層次的溝通交流是從各自的需求出發(fā)的,主客體雙方會形成一種常態(tài)性的交流方式,主客體雙方將會到達更加和諧的狀態(tài)。
(三)構建優(yōu)化機制
安全清朗的網絡環(huán)境是推動主客關系良好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信息素養(yǎng),敦促網民形成正確的網絡觀。其次,要構筑網絡防火墻,加強對不良或違法信息的管控,引領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tài)。再次,要完善網絡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發(fā)展條件。相關部門應密切關注廣大網民的興趣點,努力創(chuàng)造出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2] 齊振海,袁貴仁主編.哲學中主體和客體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91.
[3] 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213-214.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