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
摘要:合唱指揮課程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必修課之一,也是音樂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高素質綜合人才的實訓教學必要一環(huán)。因此,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要厘清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思路與方向。本文從分析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對其概念與要求進行明確,繼而針對性地提出可行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校 ?音樂教育 ?合唱指揮 ?教學改革 ?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21-0089-04
合唱指揮課程是一門強調實踐性與實用性的音樂教育課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對合唱的基本理論與演唱技巧進行詳細闡述與訓練指導,以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合唱知識,想方設法地激起學生合唱指揮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在我國,合唱指揮的實際普及率相對較低,整體的合唱指揮教學質量不佳,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學問題緊密相關。本文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的問題與“學”的問題入手,深入探討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適切舉措。
一、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教學現(xiàn)狀
(一)合唱指揮課程中“教”的問題分析
1.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師通過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本應全面提高該專業(yè)學生綜合素質與表演能力,確保學生專業(yè)能力可以在其畢業(yè)后緊密契合相關行業(yè)、崗位發(fā)展需要,助學生高效就職一臂之力。但是,事實上的高校音樂教育合唱指揮課程教學中,一部分教師依然沿用以教師為主體的刻板教學模式,同時,對實踐教學重視度不足。設計組織實踐教學活動時,僅是向學生簡單的重復展示合唱排練方法與指揮方法,導致學生難以挖掘合唱指揮深層樂趣,且整個過程僅有對學生音準、行腔的淺層訓練,無法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久而久之,由于高校音樂教育合唱指揮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無論經過多長時間的學習與訓練,都只能學會“唱”不會“教”,難以從根本上認識到自身學習合成指揮知識與技能的意義。如此一來,高校音樂教育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價值就無法充分凸顯出來,課程教學改革亦猶如空談。
2.教學內容不合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的教材編寫都是以“聲歌專業(yè)”方向為主,所以,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材會顯得單一、淺薄,不利于學生從中汲取最新合唱指揮技巧知識,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唱指揮能力、演出能力。舉例說明:現(xiàn)階段,我國各所高校所采用的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材中涉及指揮方法、聲音訓練等偏重理論性的內容;經典成人混聲四部合唱是教材主要選用的合唱教學作品,但是,從現(xiàn)實角度而言,這些合唱作品顯然更適合于聲歌專業(yè),而不適合中小學生;教材內欠缺合唱指揮實踐教學知識點;教材中未能完整涉及有關學生變聲期合唱訓練的具體內容,使得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內容不合理,不能滿足學生真實學習需求。
3.教學形式較單一
在《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曾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應朝著面向市場、服務發(fā)展、促進就業(yè)的方向特色辦學,大力推行校企一體化育人。”因此,高校在此鼓勵發(fā)展背景下,應該與行業(yè)、企業(yè)、研究機構等積極建立合作關系,組建高等教育協(xié)同集團,使產業(yè)鏈與教育鏈緊密結合。然而,細觀當前階段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實際教學情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部分授課教師仍采用“滿堂灌”教學模式,不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生代大學生知識需求。對此,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以使合唱指揮客場契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潮流為導,不斷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形式。否則,合唱指揮教學就會陷入窘境,欠缺系統(tǒng)性的教育指導,授課教師由其他專業(yè)教師兼任,不能形成一套穩(wěn)定的教學體系,直接影響到合唱教學與指揮教學間教學內容平衡,致使一部分學生在合唱指揮訓練中成長為“花架子”,無法將合唱與指揮巧妙融合,而這恰是一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教學的現(xiàn)狀。
(二)合唱指揮課程中“學”的問題分析
1.學生缺乏主觀學習能動性
一般情況下,會報考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大部分文化課成績不理想,學習基礎薄弱,同時,學習音樂專業(yè)知識的時間也相對較短,專業(yè)基礎不牢。進入輕松自由的大學學習氛圍后,很容易缺乏對知識的自主探究欲,也難以形成合理的自主學習能力。即便是高年級學生“以身作則”,從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多個方面對低年級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也僅能表面化形成向高年級學生看齊的態(tài)度,無法深入且持久。例如,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于好的方面,教師應加以鼓勵與引導,但是,學生欠缺求知欲與探究欲,與教師存在明顯的教與學脫節(jié);在學習風氣方面,輔導員與專業(yè)課教師應該對學生正確引導,結合教學內容與互動反饋,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與是非判斷能力,但是學生往往抗拒輔導員與專業(yè)教師的啟發(fā)指導。
2.學生的學習方法較不合理
正式適應大學生活與大學教學模式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習慣的是教師“手把手”教學,十分依賴課程教師,多數(shù)時候都按照教師教的方法學習思考,解決問題。簡單來說,教師指導學生如何思考,如何解題,學生就如何學習,如何探究。但是,相較于中小學時期的學生學習模式而言,高校專業(yè)教育多憑自覺,要求學生從之前的“被動學習”快速轉變至“主動學習”。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失去了授課教師的定期監(jiān)督與指導,更需要的是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與學習規(guī)劃,即便一時之間難以適應大學學習模式,也要從自身的個性學習需求出發(fā),打破刻板的死記硬背學習方式。但是,留心觀察現(xiàn)階段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情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仍普遍使用上課記筆記的學習方法,正式考試前臨陣磨槍,一直是機械化背記課程知識,這非常不利于學生形成創(chuàng)意思維、審美能力及創(chuàng)作意識等,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較低,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二、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改要求
“合唱指揮”顧名思義就是指,指揮者先行對要指揮合唱的音樂作品深度賞析,正確把握好作品主題思想與傳達意圖后,再根據(jù)自身對作品基調的理解,通過語言、手指與手臂等外部動作,將作品情感在合唱指揮過程中傳遞給演員,使自身與合唱演員身心同步,帶動合唱演員完美演繹作品,帶給觀眾美的享受。由此可見,指揮者是合唱表演舞臺的“靈魂”,對于最終呈現(xiàn)的合唱舞臺效果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合唱指揮不同于獨唱,是一種集體性的多人統(tǒng)一的演唱形式,需要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合唱演員都感情同頻,這樣才能有效表達作品情感。所以,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新課改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指揮者既要有敏感的耳朵分辨合唱隊伍中不同合唱演員音高,及時為合唱演員指出錯誤,又要具有能靈活處理合唱作品細節(jié)的綜合素養(yǎng),善于向合唱演員描述作品背后的鮮活故事,借助強大的精神力量感染合唱演員,與合唱演員融為一體。唯有如此,合唱作為常見的音樂舞臺表演形式,才能成為實踐性、藝術性皆強的藝術表演形式,為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三、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教學改革實踐策略
(一)確定合理明確的合唱指揮教學目標
要想從本質上提高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質量,教師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是關鍵。所以,要實現(xiàn)有效的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首先,教師應正視自身教育責任——為社會和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高專業(yè)、高技能的合唱指揮優(yōu)秀人才。其次,教師將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目標細化為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兩部分,循序漸進地提高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效率。從知識目標來看,學生可以對音樂知識學習過程常見的音樂符號、指揮圖示熟練掌握。對合唱指揮的技法技巧、表現(xiàn)方式精準內化;對日常的合唱訓練與實踐模擬手段等循序漸進地掌握。從能力目標來看,學生通過合唱指揮課程學習,具備一定合唱隊組建能力與相應的合唱訓練指導能力。學生可以全面、自主分析合唱表演作品的最高思想,根據(jù)自身理解設計適宜指揮風格。學生借助指揮技巧將合唱表演的音樂作品情緒、意境、思想、內涵等全面表現(xiàn)出來。由此,教師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足,針對性明確這兩大項教學目標后,學生的合唱指揮能力培養(yǎng)以及基礎知識教學就可助益明顯。細化而言,教師不僅可以使合唱指揮課程教學與時俱進,教師自身在空閑時間參加合唱協(xié)會組織的唱詩班、培訓班,從中積累教學經驗,還可以學習掌握科學的合唱指揮排練方法,將其運用至課程教學中。例如,教師與其他同行積極交流,接受名家大師訓練指導,取長補短,定好合唱訓練與指揮課程相結合教學基調,而后細化設計教學方案,將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隱含到具體的教學設計之中。
(二)以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設計教學內容
對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革新是整體提高合唱指揮教學質量的要點。在革新合唱指揮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確保革新后的教學內容,切實符合學生真實學習需求,同時與以往的教學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系統(tǒng)性聯(lián)系,幫助學生厘清各知識點的深層關系。只有這樣,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可以真正意義上將所學內容學以致用,學生的學習視野才能更加開闊,為學生長遠學習發(fā)展奠定基礎。在此,筆者主要從以下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革新。首先,合唱部分。教師改變以往教學模塊,將合唱教學整合成包含基本理論知識、聲音訓練、作品設計、作品分析,以及組建合唱團等模塊在內的全新體系,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有機結合。其次,指揮部分。教師同樣將其調整為包含呼吸與樂句指揮、多節(jié)奏指揮、起拍與收拍等指揮圖示,以及旋律線相關知識教學的多模塊體系,全面著眼培養(yǎng)學生指揮能力與隨機應變能力。最后,指揮實踐與合唱訓練部分。教師選擇時下流行的合唱作品,將其所涉及各種拍子在實踐模擬中具象呈現(xiàn)、融合。例如,在“中小學合唱團隊組建與訓練”模塊教學,教師啟發(fā)學生按以下順序實踐學習:自發(fā)篩選合唱團隊員——為不同學生分配不同聲部——根據(jù)個性音量、音色、氣息等初步嘗試合唱訓練——對合唱訓練進行小結反思——再次展開合唱練習。
(三)創(chuàng)新應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完善教學
1.探究式教學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需要音樂教師以“創(chuàng)新實踐”為核心,積極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放大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深化學生學習意識,使學生有效掌握課程知識,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且鮮活的學習記憶點,為接下來的實踐能力磨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例如,在教學《七色光之歌》一課,教師為讓學生正確掌握指揮技法,首先,教師設計三個問題“單純傾聽歌曲旋律,你認為該歌曲表達什么情緒?”“除了旋律,創(chuàng)作者還通過哪些手段強調歌曲表所達主題?”“加入合唱指揮后,該歌曲所反映的內容發(fā)生變化了嗎?”借助這三個問題,抓住學生好奇心。然后,教師直接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使用網絡工具搜集相關信息,也可以結合閱讀過的書籍提出看法,教師僅以旁觀者、點撥者身份存在。長此以往,學生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越來越習慣于與教師及時互動,將自己的學習感受勇敢表達,加深學生知識理解,同時,也不斷鍛煉學生的審美思維、思辨思維。
2.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簡而言之,即教師根據(jù)自身對所帶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了解,通過應用受學生歡迎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在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推進背景下,使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煥發(fā)生機與活力,營造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合唱指揮教學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藍色多瑙河》一課,教師為滿足學生真實學習需求,同時激發(fā)學生合唱指揮潛能,主動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現(xiàn)場搜索并展示與該首歌曲相關的短視頻、圖片、紀錄片片段等,讓學生真正理解該作品的表達情感,且能將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借助信息化工具娓娓道來。這樣一來,學生觀看完視頻材料、圖片材料等輔助學習資源后,不但可以自主小組式討論,還可以就該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美學特征,從其指揮速度、情緒以及技巧等角度,產生新的合唱指揮知識學習思考,甚至自發(fā)建立學習交流平臺,養(yǎng)成好的學習交流習慣,對之后的合唱訓練與基本知識學習有持續(xù)性分享意識,深化合唱指揮核心要領。
(四)增加演出訓練或提供實踐平臺促學生發(fā)展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將課程所學呈現(xiàn)于舞臺上。所以,從合唱指揮課程本身的實踐性特征出發(fā),音樂教師不僅要使用上述舉措培養(yǎng)學生合唱指揮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唱指揮素養(yǎng),還要系統(tǒng)化、全面化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與實踐機會,延伸學生課程學習體驗,讓學生有機會大量實訓,在實訓思考中提升自己對合唱指揮的正確認識。同時,借助不間斷的多形式演出訓練積累經驗,實質提高學生表演能力。例如,教師主動參加一些合唱交流會與合唱校際比賽,然后換位思考,給學生組織可以調動其勝負欲的合唱指揮競賽、小組式合唱專場音樂會、紅色主題合唱活動等,將教學指導內容融入多種實訓形式,培養(yǎng)學生音樂知識學習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學生不僅能提升合唱指揮學習效率,學習積極性提高,其自身也能逐漸巧妙設計各種實訓主題活動,確保課程實踐教學有效延長。即,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慢慢發(fā)展成為能說、能組織、能指揮的全面能手。通過參加校際交流演出、合唱社團等,真正發(fā)揮自身學習主觀能動性。
(五)完善課程歌唱訓練模式使學生身體素質提升
站在一定角度而言,合唱指揮可以讓學生釋放壓力,調節(jié)情緒。即,讓學生隱在群體性中,一方面學習合唱指揮基本知識與技巧,另一方面不斷優(yōu)化身心素質。所以,在音樂專業(yè)教學的“氣流交互”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有意識地做好歌唱訓練完善工作,鼓勵學生主動嘗試氣流交換。換言之,讓學生盡可能只使用鼻子與嘴巴,正確感知呼吸起伏,在一呼一吸的過程中,通過氣流的交互既放松身體,也相應舒展內心,氣流通暢,確保學生在歌唱訓練多次反復后,形成健康良好的調節(jié)習慣。與此同時,教師在教給學生合唱指揮知識的過程,要有目的的著眼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工作,確保學生合唱與指揮時擁有正確的表演姿態(tài)。例如,在教學《我愛米蘭》一課,教師發(fā)現(xiàn)少部分學生演唱姿勢不正確,演唱時易出現(xiàn)瑕疵音,氣息不順的問題,無法完整呈現(xiàn)該首作品藝術美感。為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保持挺拔身姿,演唱過程始終確保脊柱穩(wěn)定。多次反復比較之后,學生不僅可以正確發(fā)聲,還無形中完成了情緒調節(jié),面對合唱指揮教學,充分認識到想象、情感以及創(chuàng)造等思維與意識在聲樂知識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為長遠學習發(fā)展提供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應隨著社會人才需求變化相應調整。即,高校切實加強合唱指揮課程的復合型綜合人才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在創(chuàng)新實踐過程中同步提升,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身價值。所以,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中,教師需從轉變自身教學觀念入手,重新定位自身教學角色,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改革模式中更好地理解合唱指揮內涵,成長為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盛發(fā)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設置問題的探索[J].藝術評鑒,2022(05):141-144.
[2]周玉梅.高職音樂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探究[J].戲劇之家,2021(06):67-68.
[3]郝寧偉.高職院校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0(52):182-183.
[4]陳慶梅.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探討[J].戲劇之家,2020(35):54-55.
[5]曹睆.探索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新路徑[J].藝術評鑒,2020(19):85-87.
[6]付旭東.高職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教學改革策略[J].北方音樂,2020(06):152+157.
[7]李小青,王婷婷.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課程設置問題的思考研究[J].北方音樂,2020(06):174+176.
[8]韓媛媛.高校合唱指揮教學的開展意義與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20(03):74.
[9]高攬辰.新時期高校合唱指揮教學的改革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9(23):71.
[10]陳志陽.簡析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實踐[J].大觀(論壇),2019(11):170-171.
[11]神璐.核心素養(yǎng)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模式初探[J].中國文藝家,2019(07):142-143.
[12]王典.高職高專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合唱指揮教學述略[J].北方音樂,2018(24):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