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曉娟
小學教育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開端,還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啟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講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還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和元素。如果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單純地講解知識,很難把思政教育內容導入課堂中。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開發(fā)教材資源,尤其是教科書中的革命文化內容,只有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才能夠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同時給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融入感,在語文課堂上結合思政教育內容的教學拓展,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內心感受,更利于學科育人理念的落實。
新課改實施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重知識的講授,而輕思政的教育,導致素質教育空有其名。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佳,為了有效落實素質教育,必須改變教育觀念。當下語文教師也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思政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根據教材中的有關內容進行教學創(chuàng)設,這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還為學科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實提供了條件。通過對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教學內容的開發(fā)和利用,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學習,并獲得思政的熏陶,實現德育、智育的雙豐收。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教學價值
思政教育的實施過程,是學生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而融合了德育理念及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思想、精神的學習,能夠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身人格修養(yǎng),這對學生實現優(yōu)質、高效的學習非常重要。它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及學習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中,思政教育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理念、優(yōu)秀的思想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個人素養(yǎng)都是有積極的意義的,能使學生保持穩(wěn)定的學習狀態(tài),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形成勤奮好學的品質。所以教師必須重視通過思政教育完成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語文作為漢語文化的承載者和基礎性學科,要求學生不但要具備扎實的知識學習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個人素養(yǎng),包括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等。學科育人的實施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需要通過基礎教育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小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正處于高速發(fā)展中,紅色文化、家國情懷等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語文教師需要將思政教育與語文學科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促使學生形成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愛黨、愛國的情懷,同時可以更加勤奮努力地學習。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對家庭、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情懷,是立德樹人的核心內容。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前,可以收集一些優(yōu)秀的有思政元素的教學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構建符合學生認知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學習。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導入更多的思政教育素材,把文字性的描述轉化成生動、立體的畫面,在提升學習趣味性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紙質文本,發(fā)揮自身的能力,開發(fā)利用多媒體資源,把豐富的情境課資源導入課堂,優(yōu)化課程資源庫,精簡、補充語文教學內容,學生會因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語文課堂提升對家國情懷內容的感受,逐步變得樂于思考、勤于思考,發(fā)散思維,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教師要提升自身教學技能,利用多媒體營造教學氛圍,拓寬學生的視野,也給予學生直觀的美感享受,給予學生豐富的語文知識體驗。舉例來說,教材中《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一篇飽含家國情懷的記敘文,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音頻、視頻、圖片感受毛主席在文章中寄托的感情,從而讓學生敬仰革命先烈,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在課堂導入中,語文教師可以靈活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分享一些關于朝鮮戰(zhàn)爭的電影、紀錄片,如《金剛川》《上甘嶺》等,讓學生直觀感受朝鮮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志愿軍戰(zhàn)士的英勇不屈,從而讓學生更深切地理解文本中作者筆下的內容,增強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思想認識。教師再利用課外資源,通過資料鏈接,給學生分享毛岸英的個人資料,豐富教學內容,學生也能進一步了解毛主席的內心情感。之后再適當用音頻帶領學生朗讀課文,領悟課文中表達的哀思,領略偉人的風范以及感受最后的堅定的情感。通過音頻的動人朗讀,教師引導學生加深對文本情感的體驗,更深層次地對文本主旨進行思考。利用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者寫《青山處處埋忠骨》有何深意”進一步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思考,最后通過多媒體,師生共同學習、感受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常人的情感和偉人的胸懷,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這樣就很自然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了思政教育,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課堂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保證小學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便于學生形成家國情懷,拓寬學生的眼界。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高質量地學習知識,提升內心體驗,構建高效課堂。
(二)結合時政熱點完成紅色文化教育的滲透
紅色文化教育是當下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缺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教師需要合理挖掘教材,找到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并進行深度分析,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這樣既落實了思政教育,也可以幫助學生拓展學習路徑。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素材,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價值。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初期,即便掌握了基礎性的理論知識,但是在內心感受方面仍然不夠深刻,很多知識讓學生覺得距離自己很遙遠。這是因為在校園中教師很少將相關教學內容與生活時事進行緊密連接,這樣很難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當今很多國內外大事件、時政要點都可以作為素材出現在學生的學習中,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資源的選取和開發(fā)的過程中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時政熱點更好地學習紅色文化,從而讓學生意識到現實案例與理論概念二者的相同與區(qū)別之處。面對同樣的情況,中國人做出了怎樣的選擇,現實案例更有說服力,學習和實際相結合也更能打動人心。因此,小學思政教育必須在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學習將新聞時事熱點與語文教材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融合,這樣才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中有很多與品德高尚、愛國奉獻的人物相關案例,教師對這些經典案例的講解對小學生是一種激勵,有利于傳遞紅色文化,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以人教版六年級《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為例,這個故事對很多學生來講耳熟能詳,但是對其蘊含的精神與信仰卻理解得并不透徹。教師可以借此導入實事案例,幫助學生深度解析文章。面對外國的侵略,英勇的中國人民都堅決抵抗,最終取得勝利,這是對愛國主義精神淋漓盡致的展現。在革命文化教學內容的教學中,可以融入時事熱點,介紹中華兒女如何奮起反擊抵御外敵,從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到七七事變,再到全民奮起抵抗,團結一致抗日,最終到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這段歷史需要每一個中國人永遠銘記,每年的9月18日,我國會舉行鳴笛致哀儀式。中國人應牢記國恥,吾輩當自強,牢記那些英雄先烈的犧牲,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要讓學生具有危機意識,培養(yǎng)家國情懷。時事案例與現實事件結合,可以讓學生理解作為一名中國人應該如何去做,這是思政教育的重點。這種時政熱點引發(fā)了學生的高度討論,思政教育結合時事熱點完成了紅色文化的教學導入,使學生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熱愛祖國之情油然而生。同時讓學生深刻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是一部宏偉的史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銘記歷史事件,更要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及自己應該怎樣做,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三、結語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注重在突破傳統(tǒng)教育的同時滲透思政教育。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開始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不斷促進學生和諧、健康、綜合發(fā)展。在實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巧設情境,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深度學習,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ZX15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