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輝
摘? 要: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并輔助教學時,所創(chuàng)建的信息化教學氛圍,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達成以生為本的教學目標,活躍學生思維。特別是在小學語文識字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通過多媒體設備展開教學,以此真正達成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最大程度上增強課堂教學效率。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小學語文識字、閱讀教學分別和信息技術融合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閱讀;信息技術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識字和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突破瓶頸
對比過去的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可使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突破瓶頸,不管是對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帶來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并且這些資源還不會受到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使師生更容易接受。例如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活動時,可充分借助信息技術來完成微課錄制,把文本中的重點內容,緊縮為時長少的小視頻,具體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若是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到其中的某項知識,還可以在余下時間進行重復播放,以此扎實自己的基礎。這樣的學習方法,切實達成了教學整合,突破了以往教學的瓶頸。
(二)以培養(yǎng)學生多維能力為導向
從人才的培養(yǎng)角度來看,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識字、閱讀教學的融合,應該是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素養(yǎng)和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作為出發(fā)點,從而真正突出學生在探究中的主體地位,激起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通過閱讀體會其中情感,達成主觀情感和作品情感融合的目標,為他們之后的學習做好鋪墊。但是,在融合過程中還要重視使用信息技術的次數(shù),以此防止運用信息技術阻礙學生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情況。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一)直觀形象識字
處在新時代的學生是在讀圖這一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在遇到抽象文字時,經(jīng)常會感到束手無策,并且也很難在腦海中形成記憶。一著名心理學家曾經(jīng)說過:學習的最好途徑是產(chǎn)生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直觀性的特征,把漢字的一些理論性知識,直觀地呈現(xiàn)在每一位學生的面前。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人”字的時候,就可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演示:一個真實的人,變成人字一步步的走路;又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冒字的時候,就可以為他們播放小草破土而出的動畫視頻,使其帶著形象記憶識字,如此一來,會使學生對所學漢字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把漢字的造字法——象形法等通過信息技術,具體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其對漢字的歷史有一個大概了解,這樣也會使他們逐漸發(fā)現(xiàn)漢字的魅力。同時,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基礎,為學生播放一些有關漢字的動畫,再加上一些識字軟件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延伸,使其進一步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深遠。
(二)游戲識字
因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完全打開,所以愛玩是他們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根據(jù)漢字的特點,借助多媒體設計出加一筆、猜字謎等游戲形式,以此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學生在快樂中獲得知識,掌握更持久,還可以真正達成寓教于樂的目標,打破過去教學模式的死板。在以往教學中,教師普遍喜歡用一些卡片上面寫滿的生字來作為道具,這些卡片的制作過程極為煩瑣,耗時耗力,而且還不利于下次教學,難以做到教學資源共享。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微課創(chuàng)建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若是想使學生對其中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么就要為其創(chuàng)建出相應的情境以及指引他們富有感情的進行誦讀。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應是處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中,同時,教師還要在整個過程中捕捉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創(chuàng)建出和諧的語言情景,怎樣指引其富有感情的進行朗讀,最終才能實現(xiàn)自然的理解文章所表達內容,感受文章所渲染意境的目的。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文章朗讀等環(huán)節(jié),主要就是通過自身范讀或者觀看插圖來達成,效果并不怎么明顯。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這些問題都得到了合理有效的解決。教師在實際進行閱讀教學活動的時候,可通過預習—觀看視頻—設置懸疑—練習—評價這一流程來實現(xiàn)。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草原》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草原的壯美,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教師就可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其呈現(xiàn)出關于草原的視頻,并在優(yōu)美的示范朗讀錄音中,指引學生融入音樂以及畫面所勾勒出的情境中,使其更深層次的感受草原景象,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更加輕松的掌握文章含義。以此為基礎,用信息技術展現(xiàn)所要練習的題目,再加上適當?shù)慕涣骰?,就可加深學生在腦海中的印象。
(二)應用多種感官參與方式,調起學生深層次的認知
據(jù)相關人員調查顯示得知,應用多種感官展開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增強在學習上的效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結合信息技術,把文本中的內容化靜為動,將其中的文字變成圖文并茂的圖片,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調動他們多感官參與學習,從而使他們對學習產(chǎn)生多層次的認知。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田忌賽馬》時,就可通過電子白板,為其學展示出整個過程以及調換出場順序的結果,使其對其中的原理產(chǎn)生基本的認知,并且對此節(jié)學習產(chǎn)生濃濃的參與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用感官對文本展開觀察,更是可以手腦并用,使其在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下展開自主探究,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加深每一位學生的理解程度。
(三)進行閱讀活動,發(fā)揮學生主觀性
結合相關文件精神,應在教學中打造智慧課堂,由此可見,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平臺進行閱讀教學已極為常見。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適時地為學生發(fā)放閱讀材料,教師再進行及時的評價,整個過程都是在高效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的。現(xiàn)如今教材的編排都是在一個單元中有相似的主題,教師就可從中篩選適宜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文章,讓他們自行展開閱讀,并不用做到精讀每一篇文章。此外,這樣也可以延伸到課外教學,教師需提前一天為學生留下相應的作業(yè),指引其通過豐富的方法,自行查閱資料,等到正式上課的時候再相互分享,這樣一來,對培養(yǎng)學生的意識來說,可起到促進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大自然的啟示》這一章節(jié)時,就可先讓學生了解此次的教學目標:掌握生字;閱讀課文,熟悉其中的主要內容以及啟發(fā);收集相關資料。結合教學計劃,可安排學生組成多個小組,并完成相應任務做出匯報:
任務一:通過此次學習,自身認為要了解的字詞,學習讀音,并制作簡單的課件,等到正式上課的時候為同學們講解。
任務二:讀通語句體會大致含義,掌握整篇文章的意思,指派組員為所有同學朗讀文章。
任務三:合作探究,閱讀《人類的老師》寫了什么?
任務四:找尋啟示資料,指派組員為所有同學做出分享。
四、結語
總的來說,教師應在識字、閱讀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獲得知識,增強學生識字閱讀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羅娟.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的現(xiàn)狀及思路探討[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6):54-55.
[2]何軍. 談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yōu)勢及實踐[J].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05):14-15.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