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慧
摘 要:“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的統(tǒng)一。“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要素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四史”的主題、主流、主線,“四史”的基本進程、基本經驗、基本規(guī)律,“四史”所蘊含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要建立健全高?!八氖贰苯逃念I導體制機制、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評估體系、師資隊伍,要把握好“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時代性、針對性、求實性、整體性原則。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課教學;生成邏輯;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9 — 0056 — 05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立德樹人的需要,是落實思政課本質的需要。
(一)“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邏輯
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中國古代就有“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的古訓。孔子作《春秋》,提出“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一經典精辟的歷史見解,直指歷史之本質。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旨在“穿探治亂之跡,上助圣明之鑒”;王夫之作《讀通鑒論》,旨在“知治知亂”“力行求治之資”。中華民族有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尊重歷史、學習歷史的傳統(tǒng)。《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言:“距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鼻迥┧枷爰引徸哉湓凇豆攀枫^沉論二》中指出“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說明史籍是人類一切文化遺產中最寶貴的部分,史學與一個國家的興旺密切相關。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以古鑒今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研究學習過去中國的歷史才能認識今天中國的現實,他要求全黨學習和借鑒李自成等農民戰(zhàn)爭領袖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要求全黨總結借鑒歷史教訓,增強改革開放的自覺性,提高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堅定性。所以,以史育人,鑒古知今,大可資鑒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道路,小可分辨善惡,為個人成長所鑒戒。
歷史教育本質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進步。無論是古代史,還是近代史抑或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都毫無疑問地成了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源泉,成為了社會主義制度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靈魂載體。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這是歷史教育的理論邏輯,如錢穆所言:“若一民族對其已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斗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并世之力量?!敝腥A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魯迅說:“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泵珴蓶|曾號召全黨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鄧小平教育全黨發(fā)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鄧小平強調加強歷史學習教育。
2014年3月,習近平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绷暯娇倳浱栒偃h要把學習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同“四史”結合起來。“四史”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百科全書”,“四史”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發(fā)展的歷史,是共產黨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高校開展好“四史”教育,事關“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四個自信”,樹牢“四個意識”,自覺做到“兩個維護”,成為擔當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和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二)“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歷史邏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清醒劑,對青年學生進行歷史教育是我黨的光榮傳統(tǒng)。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是當時中國有影響的“史學大家”和教育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學等校開設了《唯物史觀研究》《史學思想史》等課程,系統(tǒng)宣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激發(fā)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青年毛澤東對歷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他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在于“觀往跡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為急”,即發(fā)現歷史規(guī)律,以史為鏡。青年毛澤東、彭湃等人創(chuàng)辦工人夜校,擔任過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兼任歷史課教員,講授《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史》《中國農民問題》等課程。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成立高級和初級黨校,開設有《中國共產黨略史》《階級斗爭史》等課程。1933年,黨在瑞金創(chuàng)辦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開設的主要公共課有《蘇維埃運動史》《中共黨史》等,毛澤東、任弼時等人親自授課??谷諔?zhàn)爭時期,在毛澤東的號召和帶領下,全黨上下掀起學習研究歷史的熱潮,黨中央馬列主義學院成立了歷史研究室,翦伯贊主編的《歷史哲學教程》、范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簡編》等教材陸續(xù)出版,對廣大青年和干部進行廣泛的歷史教育,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仍然非常重視歷史教育,他指出“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8],“52”方案增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等課程。1955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高等學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強調從適當補充師資、加強培養(yǎng)工作、加強學校進修等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1980年,鄧小平號召全黨學習“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1989年“六四”風波發(fā)生后,鄧小平指出:十年“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教育,對年輕娃娃、青年學生教育不夠”。[9]鄧小平反復強調對青年學生進行歷史教育。2005年2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新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使得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整體性、綜合性、針對性加強,以史育人的作用更加彰顯。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把高校思政課作為關鍵課程,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大量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在思政課中加強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高校思政課必修課要進一步深化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
(三)“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邏輯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事關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問題,事關培養(yǎng)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問題,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發(fā)揮主渠道作用。蘇聯(lián)解體后,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始終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西化”“分化”的圖謀威脅,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此起彼伏。美國一些政客將“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奉為金科玉律,對中國大打貿易戰(zhàn),扶植反華勢力,宣揚中國威脅論,插手香港問題;面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不斷“甩鍋”中國,肆意挑釁,妄圖從經濟上、政治上、軍事打壓遏制中國。美國欲將打敗蘇聯(lián)的經驗復制在中國問題上,對中國打起一場曠日持久的“文化戰(zhàn)”——散布歷史虛無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靶伦杂芍髁x是一項看不見的戰(zhàn)爭的策略”,它在全球的擴展充滿了暴力和血腥,不同程度引發(fā)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活動,對社會主義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科技信息化背景下,在我國綜合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與發(fā)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的狀況下,當代大學生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可塑性增強。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課程,而“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還沒有形成體系和常態(tài)化機制,只是碎片化地體現在上述五門課的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中;一些省、市、自治區(qū)的教育廳和高校對“四史”教育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課教學還沒有實現有機融合,“四史”教育內容上還不規(guī)范,方式方法上還不夠先進;相應的領導體制、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考核評估體系、師資隊伍等方面還不夠健全;高校在“四史”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樣融入等問題上還缺少清醒的認識,將“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既具有理論意義,也具有實踐意義。
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之間既緊密相連,又自成體系?!八氖贰眱热莶┐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四史”教育內容要有取舍,突出重點,其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要素可以總結如下幾點:
(一)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場、基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傳播,就不會有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新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傳播,就沒有巴黎公社起義、十月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等革命運動,就沒有蘇聯(lián)、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所以,在高校思政課堂上融入“四史”內容,一定要將講故事與講道理結合起來,通過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來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政治經濟學的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普遍性)和中國具體國情(特殊性)的有機統(tǒng)一,闡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原理,闡明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闡明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調查研究、矛盾分析、階級分析、群眾路線等基本思維方法、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闡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與方法,闡明全面的歷史的比較的方法,闡明“古為中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和方法,讓大學生深刻理解《共產黨宣言》闡明的“兩個必然”的真理,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深刻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等等,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高?!八氖贰苯逃紫纫獙ⅰ八氖贰敝刑N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立場、基本方法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從而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融入“四史”的主題、主流、主線
“四史”之間的關系好比是江河的“源”與“流”之間的關系,也好比一個參天大樹的“干”與“枝”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發(fā)展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已有100年的歷史,新中國已有70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已有40多年的歷史?!八氖贰敝械纳鐣髁x發(fā)展史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它是“四史”的源頭活水,也是一棵參天大樹的主干,社會主義發(fā)展中衍生出中共黨史,中國共產黨發(fā)展中誕生出新中國史,新中國發(fā)展中孕育出改革開放史。“四史”之間的關系既水乳交融,相互滲透,又獨立成篇,自成一體,都有自己的主題、主流、主線,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四史”的內容,要去粗取精、化繁為簡、提綱挈領,重點“灌輸”“四史”的主題、主流、主線。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共黨史的主題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共黨史的主流是中國共產黨通過不斷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而成為偉大光榮正確的人民執(zhí)政黨;新中國史的主題是立國為民、執(zhí)政安民、發(fā)展富民、強國興民,主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實現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就是中共黨史、新中國史的主線。改革開放史的鮮明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對外開放,主線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鮮明主題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解放運動,主流是科學社會主義,主線是馬克思主義在世界傳播的四次飛躍?!八氖贰敝黝}、主流、主線的融入思高校政課教學,有利于青年大學生開闊世界視野、樹立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融入“四史”的基本進程、基本經驗、基本規(guī)律
歷史是具體的階段性演進,搞清楚歷史分期是“四史”研究和教育的必要前提。中國共產黨史的基本進程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階段、改革開放新時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新中國史可以劃分三個大的階段:1949年—1976年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站起來”了的階段、1978年—2012年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領導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富起來”了的階段、2012年至今習近平領導中國人民通過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而“強起來”的階段;改革開放史可以劃分為四個大的階段:1978—1992年改革開放全面展開階段、1992—2000年“南方談話”后的改革開放加快發(fā)展階段、2000—2020年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階段、2020年至今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500年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可以劃分為六個大的階段: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的階段、馬克思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傳播階段、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由理論變?yōu)楝F實的階段、蘇聯(lián)模式形成及社會主義由一國到多國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的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生及發(fā)展階段。人類歷史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學習“四史”目的之一就是讓青年學生認清歷史規(guī)律,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李大釗曾提出歷史教育功能在于“能示之以規(guī)律,俾得有所準繩”?!八氖贰苯逃獙ⅰ八氖贰钡幕具M程、重大事件、重大人物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讓大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深刻了解“四史”的基本經驗和基本規(guī)律,從而增強青年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理論認同。
(一)建立健全高?!八氖贰苯逃B(tài)化的領導體制機制
以中共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從中央到省(市、自治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再到高校上下聯(lián)動,協(xié)調配合,步調一致。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史”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2020年12月中宣部與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施方案》等文件為指導,建立高校黨委領導下的宣傳部、人事處、教務處、學工部、校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共同參與、各司其職的領導體制機制。校黨委書記、校長親自抓“四史”教育,要親自給大學生講授“四史”課,黨委宣傳部結合建黨一百周年等重大時間節(jié)點組建精煉宣講隊伍,馬克思主義學院要發(fā)揮“四史”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建立層層抓落實的責任制。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節(jié)點,在高校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普及黨史知識。要把握“四史”宣傳教育內涵,注重內容上融會貫通、邏輯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使“四史”教育制度化、常態(tài)化、實效化,引導大學生聽黨話、跟黨走。
(二)建立健全高?!八氖贰苯逃膶W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評估體系和師資隊伍
科研實力具備的高校學科辦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設置中共黨史或新中國史等研究方向,促進“四史”教育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八氖贰辈粫膊粦撊〈?5”方案為高校設置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五門公共政治理論課,有條件的高校教務處可增加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方面的選擇必修課,選擇必修課所用教材以教育部組織教師編寫的“四史”教育相關教材為主,有條件的高校也可以自主組織教師編寫相關教材。一般高職高專院校因師資力量不足等原因,可以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三門必修思政課教學中有機融入“四史”的基本要素?!八氖贰苯逃紫葘⒕€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結合起來。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陣地,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五門公共政治理論課為“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以線下課堂教學為主,以線上課堂教學為輔,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其次,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要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教學機會,比如關于“四史”的辯論賽、知識競賽、學生自導自演的微視頻、校外實踐基地考察,等等。再次,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發(fā)揮兩者的協(xié)同育人作用,將“四史”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有條件的高??蓴U大“四史”方面的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高校人事處負責引進“四史”教育的相關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大批“六要”“四有”好老師。樹立大思政理念,將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結合起來,將各級黨委書記、副書記、團委書記、副書記、輔導員納入思政課教學隊伍,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將“四史”教育納入高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增加“四史”教育在高校合格評估、審核評估等綜合評價中的權重,建立健全相關考核評價機制。
(三)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時代性、針對性、求實性、整體性
第一,把握政治性?!八氖贰苯逃粌H是歷史教育,更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是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乳交融的思想洗禮,以史鑒今、立德樹人就成了“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務?!八氖贰苯逃颜涡苑旁诘牡谝晃?,思政課教師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立場,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激濁揚清,正本清源,讓“四史”教育成為反擊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的“利劍”,成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指路“明燈”。高?!八氖贰苯逃酝七M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為主要任務,以立德樹人為靈魂,以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為抓手,做到思想上理論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大學生堅定深刻理解“四史”的主題、主流、主線,全面把握“四史”的基本進程、基本經驗、基本規(guī)律。
第二,“四史”教育要體現人民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敝泄颤h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博大精深,各有側重,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共產黨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其初衷和使命無不是為了億萬人民群眾的解放和幸福。通過“四史”教育,有利于青年大學生認清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和動力,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在實踐中堅定不移踐行群眾路線,不負韶華,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
第三,“四史”教育要體現時代性。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八氖贰笔菤v史的,也是現實的。“四史”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實際、貼近時代??障肷鐣髁x、科學社會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產生都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也要結合那個時代背景和條件,才能作出客觀的正確的結論。
第四,“四史”教育要有針對性。當今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他們生長在和平時代和信息時代,思想活躍、視野開闊,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對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缺少感性認識,一知半解,思政課教師應該密切聯(lián)系學生,和大學生做知心朋友,走近他們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惑,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親和力和感染力。
第五,“四史”教育要堅持求實性。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四史”教育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唯物史觀;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正確把握歷史本質,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第六,“四史”教育要有整體性?!八氖贰奔扔薪徊嫒诤?,又自成一體,中共黨史是“四史”教育的重點,但不能用中共黨史取代其他三史,思政課教師要對“四史”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了解,這樣在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入“四史”才能得心應手,前后貫通;學生聽了茅塞頓開,精神振奮,受益匪淺,真正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參 考 文 獻〕
[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
[2][古羅馬]塔西佗.編年史[M].王以鑄,崔妙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85.
[3]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
[4]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7.
[5]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7](西班牙)馬麗雅·何塞·雷哈斯.新自由主義是一項看不見的戰(zhàn)爭的策略[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9(11).
[8]靳諾.圍繞立德樹人加強“四史”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
[9]王炳林,劉奎.關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8).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