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萍
【摘 ? 要】統(tǒng)編教材的課后習題是助學系統(tǒng)的一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實踐內(nèi)容。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解讀課后習題,找準語言實踐要點”“激活課后習題,拓寬語言實踐空間”“開發(fā)課后習題,提升語言實踐品質”等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后習題;語言運用
統(tǒng)編教材的課后習題是助學系統(tǒng)的一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實踐內(nèi)容。教學中,教師要用好這些習題,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用能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
一、解讀課后習題,找準語言實踐要點
課后習題通常指向積累、運用、交流三個方面。教師只有精心研讀課后習題,了解編者意圖,把握其中的語言實踐要點,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一)積累型:重語感養(yǎng)成
指向積累的課后習題主要包括朗讀、默讀、默寫、背誦和摘錄等類型。其中,“讀”排在第一位。教師針對不同年段、不同類型的課文,要組織學生有策略地誦讀,完成練習目標。
1.做好朗讀指導。低段學生的朗讀技巧掌握得還不夠熟練。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講解,學生是很難讀好課文的。例如,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課后第一題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讀文中的長句子,容易一字一頓或者讀破句。為此,教師采取先示范后帶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反復聽、照樣子讀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了解讀長句子的技巧,鞏固、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
文體不同,朗讀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朗讀古詩,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朗讀童話,要抓關鍵詞,關注人物身份;朗讀散文,要體會情感,讀出意境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觀看插圖、聯(lián)系生活、想象畫面等方式入情入境地朗讀。
2.創(chuàng)新誦讀形式。單一的誦讀形式很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朗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組織學生朗讀,如分角色讀、比賽讀、男女對讀、師生對讀、表演讀、配樂讀等,都能激發(fā)學生誦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誦讀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比如,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的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好下面的句子”。為了讓學生充分讀好題目中的問句、感嘆句、陳述句,教師讓學生戴上頭飾,配上動作,進行表演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技巧的掌握、內(nèi)容的感知、語感的培養(yǎng)水到渠成。
(二)運用型:重要素落實
指向運用的課后習題是充分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載體,主要包括理解重點詞句、掌握閱讀策略、體會人物形象、改寫文本等題型,重在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實踐能力。在教學此類課后習題時,教師應樹立整組意識,整體觀照教材,把握語文要素在各課課后習題中的分布情況。這樣,教學目標更加凸顯,教學的隨意性減少,課后習題獨特的價值和作用才能發(fā)揮出來。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該單元中,《“諾曼底號”遇難記》的課后第二題“‘諾曼底號遇難時,哈爾威船長是怎么做的?你從中感受到他怎樣的品質?”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語文要素。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先提取描寫哈爾威船長言行的句段,再借助文中對環(huán)境的描寫,想想他是在怎樣的情境下說這番話的。接著,學生代入角色,想象自己如果是船長,會怎么說、怎么做,關注短句和嘆號的表現(xiàn)特點,感受人物說話時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人物的品質。這樣,學生在辨析、品味、遷移中習得語言,讓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有效落地。
(三)交流型:重語言輸出
指向交流的課后習題主要包括交流看法、講故事等題型,可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現(xiàn)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之間的有效轉換。教師需要預設相關的活動,達到在“大語文”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目的。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草船借箭》的課后第三題是:“讀課文前,你對課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讀課文后,你對哪些人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你還想了解《三國演義》中的哪些故事?”《景陽岡》的課后第四題是:“對課文中的武松,人們有不同的評價。你有什么看法?說說你的理由。”這兩題都要求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為此,教師可以開展“名著故事分享會”“課本劇展演”等活動,讓學生在交流分享、個性演繹中豐富自己的感受,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二、激活課后習題,拓寬語言實踐空間
課后習題是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打好基礎、提升能力的重要抓手。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多重路徑,激活課后習題,拓寬語言實踐空間。
(一)依題而置,指導課前預習
統(tǒng)編教材在課后習題的編排上,強化了導學功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如能基于課后習題布置預習任務,就能幫助學生獲取預習方法,提高預習效率。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前,針對課后第二題“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語句,體會他的內(nèi)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設計了這樣的預習活動:圈畫重點詞句,寫好旁注,然后與同學交流。學生在預習時如遇到不懂的問題,也可以寫下來。將部分課后習題前置,既強化了預習的針對性,促使學生全面運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獨立自主地學習課文,避免預習只是停留在讀讀畫畫的層面,又為課堂教學節(jié)省了時間,便于學生深入地體會文本內(nèi)涵。
(二)依題而導,設計教學過程
綜觀統(tǒng)編教材每一課的習題,內(nèi)部存在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隱示了教學思路。教師可以課后習題為切入點,串起語言訓練的“學習鏈”,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中發(fā)展自己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比如,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課后以“梳理—理解—感悟—遷移”為線索設置了四道習題,邏輯非常清晰。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這四道習題安排相應的教學步驟:初知大意—體會動靜之美—感受情趣—對比表達方法。如此,板塊式推進教學,每項教學內(nèi)容都有據(jù)可循。在教學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借助課后習題進行教學設計,可以化繁為簡,便于突破重難點。
(三)依題而用,整合教學資源
統(tǒng)編教材的課后習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各種教學資源和支架,隱含了語文要素訓練點,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學習方法。例如,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的課后第二題編排了精美的插圖,不僅生動地展現(xiàn)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還有序呈現(xiàn)了小蝌蚪的變化過程。
教師可以插圖為支架,設計如下教學步驟。第一,找句子。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小蝌蚪成長變化的句子,讀一讀。第二,標序號。學生給圖片排序,明確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第三,加提示。在觀看插圖的基礎上,學生給其增加“看到鯉魚阿姨”“看到烏龜”等文字提示。第四,講故事。學生借助插圖,說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如此,巧妙運用插圖,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提高言語表達能力。
三、開發(fā)課后習題,提升語言實踐品質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苯處熞⒅卣n后習題的開發(fā),提高學生借助教材學語言、用語言的意識和品質。
(一)改編習題,增強審美意識
要想讓“教材”變成“學材”,教師需要在精準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學情,有意識地對課后題進行適當?shù)耐诰?、改編?/p>
如六年級上冊《橋》的課后第四題為“小說最后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系,和同學討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引導學生體會情節(jié)設計的妙處,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讀小說,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學時,教師對習題進行了改編,讓學生拓展閱讀歐·亨利的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但不出示故事的結尾,要求學生依據(j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小說寫作特點,嘗試續(xù)寫結尾。這樣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審美意識更清晰。
(二)繪制導圖,提高思維能力
語言運用離不開思維發(fā)展。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厘清各層級之間的關系,加深對重點詞句的感悟,使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三年級上冊《海濱小城》的課后第一題“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海濱小城的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是什么樣的”是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的重要載體。執(zhí)教時,教師緊扣課后習題,引導學生先畫出描寫海濱小城景象的句子,初步了解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再圈出關鍵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并作批注。最后,學生畫出思維導圖,梳理自己的所思所得,體會表達的巧妙。
(三)同頻轉換,提升文化品位
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是學生學寫作的最佳范本。課后習題中有很多小練筆,旨在讓學生從結構、立意等方面獲得寫作技巧。教師可帶領學生積極練寫,提高寫作水平,提升文化品位。
如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課后第三題為“根據(jù)古詩內(nèi)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短文”。古詩講究意境美,教學該習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先口頭說一說詩句的大致內(nèi)容,再改寫古詩,補充情節(jié),具體形象地描述畫面,充分表達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以《稚子弄冰》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脫”“穿”“敲”等動詞,反復琢磨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想象語言,寓情于事,寫出孩子的可愛。改寫的時候鼓勵學生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有學生采用自述的方式,也有學生以第三人稱展開,還有學生編寫了小劇本。這樣個性化的表達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
總之,教師要深入解讀課后習題,恰當運用課后習題,以題導學,以題促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常明明.“部編版”小學中段語文教科書課后習題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
[2]林樂珍.理解 ? 研究 ? 創(chuàng)造:統(tǒng)編教材課后題使用的行動邏輯[J].語文教學通訊,2019(30):48-49.
[3]張妙禎.小學語文課后習題在教學中的實踐策略[J].新課程,2020(44):1.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實驗小學 ? 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