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雅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生活中人們所接觸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可供受眾選擇的信息獲取渠道增加。為了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廣播新聞的宣傳,提高廣播這一傳統(tǒng)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競爭力,廣播新聞編輯必須不斷地激發(fā)自己對于廣播新聞宣傳的潛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創(chuàng)新新聞編輯手段,保證廣播新聞的持續(xù)發(fā)展。本文通過對廣播新聞的研究,提出了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期待能夠為廣播新聞的發(fā)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創(chuàng)新意識
廣播新聞就是將生活中的新聞進行一定的收集和編輯,通過傳媒手段呈現給觀眾和聽眾,廣播作為一種新聞媒體形式,傳播范圍比較小,具有地域限制性。加之,融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對廣播的沖擊,受眾減少,信息接收量不足,若還不能抓住創(chuàng)新的時機,廣播這一傳統(tǒng)媒體的關注度會顯著下降。
當然,融媒體對于廣播的發(fā)展是一把“雙刃劍”,我們需要正視所面臨的沖擊,掌握主動權,積極化沖擊為機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融媒體對于廣播新聞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說,受眾可以通過手機下載收聽廣播的軟件,點擊自己心儀的廣播頻道選擇新聞內容進行收聽,這種方式方便快捷、選擇性強。所以,根據現代社會的需求,融媒體對廣播新聞進行了定的資源整合,使得廣播新聞的作用不斷發(fā)揮。在融媒體時代,信息量不斷的增加對于廣播新聞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廣播新聞的編輯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廣播新聞編輯要善于抓住融媒體環(huán)境下帶來的各種機遇,蛻變成長。
廣播新聞編輯的特點
在融媒體時代,各類信息鋪天蓋地,信息資源廣泛,廣播新聞的信息來源渠道增多,這就對廣播新聞編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眾多消息中通過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編輯的方式引人注目,是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應重視的方面。
廣播新聞的編輯和目前的網絡、電視編輯手法大不相同,在具體的發(fā)展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異?,F代的網絡和多媒體能夠通過聲音和圖像以及文字的結合對于一些事物進行直接的表達,通過多種形式向大眾傳播各式各樣的新聞,而廣播新聞往往只能通過簡單的聲音或者音樂進行新聞的傳播,因此在形式上具有很大差異。
受眾可以接收傳播的具體信息
通過網絡和電視等進行信息接收時,受眾能主動選擇自己想收看的新聞內容,想看哪一條新聞直接選擇點擊就可以完成,主動性掌握在受眾手里。而通過廣播新聞進行信息接收時,受眾無法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信息的選擇,只能單線條排列依次收聽,這使得受眾往往處于比較被動的位置。在生動形象方面、與受眾互動等方面,廣播新聞相對欠缺。
當然,對比網絡、電視新聞的形式和內容,廣播新聞也有前兩者不及的優(yōu)點:一是傳播速度快。電臺利用無線電波傳遞聲音信號,據測算,每秒鐘信號行程在30萬公里,能夠迅速傳遞到受眾的耳邊,延時間隔極短,邊播邊聽,這是其他媒體所不能匹敵的。二是傳播規(guī)模范圍廣。無線電波不受地形影響,可以翻山越嶺,渡江過河,無所不及地傳遞到范圍內的各個角落。三是聽覺優(yōu)先,簡而易得。廣播沒有復雜的畫面干擾聽眾收聽,是用最樸實無華的聲音傳遞給受眾新聞信息。只依靠聽覺獲取消息,讓受眾可以專注于新聞內容本身,去繁存簡,引發(fā)受眾思考。四是,廣播新聞的簡短性。廣播新聞是集合新聞要素用精煉的語言表達給受眾,沒有復雜畫面、拍攝等要求,這就使得廣播新聞有短小、精簡等特點。根據測算,很多新聞報道在廣播中僅占30秒到45秒,3分鐘的單條新聞廣播已經是長報道了。
對比之下,新聞傳播采取的手段方法對于聽眾選擇接收新聞的方式會有所影響,每種新聞媒介都有自己的長處,吸引著各自的受眾收看或者收聽。同樣,聽眾接收廣播的具體行為也會對媒介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一旦有新的媒介出現,聽眾就會進行一定的對比,從而淘汰自己認為視聽效果不佳的媒介。
這就激發(fā)廣播這一傳統(tǒng)媒體不斷強大自身,在這個多變的融媒體時代,維護好受眾,站穩(wěn)腳跟。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快廣播新聞的發(fā)展速度,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必須緊緊依靠現代的科學技術,合理對廣播新聞進行一定的編輯和策劃,同時,廣播新聞編輯必須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善于發(fā)現有新聞點的新聞線索,圍繞新聞事件本身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讓廣播新聞關注度進一步提高。
進一步提高聲音的傳播要求
眾所周知,廣播新聞基本都是通過聲音進行信息傳播的,而在聲音傳播的過程中,聲音的質量會受到現場環(huán)境以及場外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廣播傳播的聲音和平時生活中的有所差異,加之,缺乏畫面,只靠聲音的話,會影響聽眾的體驗感。而在實際的聲音傳播中,即使廣播新聞的傳播出現一定的問題,聽眾也難以將相關的問題及時反饋。
為了進一步提高廣播新聞傳播的質量,提高聽眾的體驗感,編輯在后期制作方面應注意保證聲音的處理質量,使得廣播聲音和現實生活中的聲音盡量保持一致,增強現場感,創(chuàng)新新聞語言的表達,借鑒網絡媒體熱詞,讓廣播新聞更加生動。為了改善廣播的單調乏味單線條傳播模式,可以在節(jié)目中設置節(jié)目咨詢電話,歡迎聽眾及時對相關問題進行反饋。只有這樣,保持清晰的無線電傳輸,避免聲音破損,提升廣播聲音品質,增強新聞的生動性,才能獲得聽眾對廣播新聞的肯定。
廣播新聞編輯凸顯藝術性
廣播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產品,所以除了以上幾個特點之外,藝術性也是較為顯著的特征之一,其不僅能夠為受眾群體提供新聞信息,同時還滲透著審美品味以及價值觀。
一般,以時政新聞為代表的這一類新聞,多是宣傳方針、政策類新聞,在藝術發(fā)揮方面是有限的。但是受眾都是有審美品味的,所以,新聞編輯需要善于選擇,可以全力主攻以民生新聞為代表的新聞進行靈活性塑造,藝術源于生活更是對生活的概括和提升,在民生類新聞中凸顯藝術性,能夠增添新聞的活躍度和影響力。
廣播新聞編輯如何進行藝術性編輯呢?一是,注重新聞編輯手法的藝術性。根據新聞內容,可以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采編,不一定非得是按著時間順序??梢試L試著插敘、倒敘等藝術表達形式,先截取一段能迅速抓住聽眾耳朵的音頻,然后讓聽眾帶著疑問、好奇進入到整段新聞收聽當中。二是,新聞奧論引導的藝術性。民生新聞多是圍繞百姓身邊事為題材,貼近百姓生活。比如住房問題、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等,這一類的新聞引導掌握不好,很容易落入俗套,激化社會矛盾糾紛。所以,廣播新聞在社會奧論方面因勢利導就凸顯藝術性。多報道社會正能量,宣傳先進文化,對社會負面新聞采取正面的新聞評論的形式,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奧論,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
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策略
重新認識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變化
不再以新聞傳播者為中心,一改“說教”模式。眾所周知,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對于社會中的事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相關事物產生了一定的變化。融媒體時代對于廣播新聞的發(fā)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聞編輯在新聞中是扮演“烹飪師”的身份,想要廣播新聞發(fā)展跟上融媒體大環(huán)境,首先應對廣播新聞編輯進行業(yè)務培訓,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為了盡快培養(yǎng)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需要幫助編輯重新認識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環(huán)境變化,使得其更好地適應大環(huán)境。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不再以新聞傳播者為中心,而是要以受眾為中心,一改以往的新聞“說教”模式。所以,在當今的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在不違背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從聽眾的具體角度出發(fā),積極探索聽眾的需要,尋找聽眾感興趣的話題來采寫編輯稿件,及時收獲聽眾對新聞的反饋,增加廣播新聞的互動性。
不再泛泛而談,打造廣播品牌。在對新聞的編輯中,編輯也要逐步樹立自己的廣播品牌,認識到新聞稿件質量代表的是整個廣播頻道的形象,通過創(chuàng)新新聞語言、稿件編輯手法,形成自己頻道的特色,制作精品新聞,多做專題類、評論類新聞節(jié)目,吸引固定的受眾目標群體,保證收聽廣播人數。
融會貫通,聽眾為本。在融媒體時代下,廣播新聞的市場進一步擴大,聽眾的需求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對于新聞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做到與時俱進,保證廣播新聞的發(fā)展,廣播新聞編輯在日常編輯新聞稿件中,不能僅局限于手頭稿件,應在經手的所有稿件中掌握新聞編輯的規(guī)律,縱橫對比,權衡推敲,爭取每一次稿件比之前同類題材都有創(chuàng)新和提高。另外,新聞編輯在工作中必須堅持“聽眾為本”的原則,在保證客觀的基礎上,站在聽眾的角度,關注聽眾的喜好,“將心比心”學會與聽眾做朋友,保證新聞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總之,新聞編輯要意識到當今廣播新聞編輯需要面對以上問題,進一步提升新聞編輯的能力,要做到這些方面的提升,就需要廣播新聞編輯不斷地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采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新聞的編輯,保證新聞傳播的持續(xù)發(fā)展。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保證新聞符合聽眾的需要,才能充分激發(fā)聽眾的興趣,從而增加聽眾的數量。
創(chuàng)新廣播新聞編輯的模式
融媒體時代,新聞廣播中大量使用了現代數字技術,使得信息的傳播變得更加的快捷方便,提高了信息的傳播效率,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廣播新聞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利用廣播新聞的具體特點將信息表達出來是增強廣播新聞競爭力的關鍵。
在具體的策劃中,新聞編輯要利用新聞的具體內容增加一些聽眾互動的環(huán)節(jié),營造輕松的廣播氛圍,將廣播新聞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聲音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因此,這就需要新聞編輯重復進行重要信息的播報,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信息的傳達,進一步增強新聞的覆蓋范圍,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
融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成為一種趨勢,新媒體可以彌補廣播在畫面、互動等方面的欠缺。最常見的融合就是,廣播借助新媒體軟件轉發(fā)或采取軟件直播、推送等手段,讓精彩的廣播新聞及時、真實、全面地傳遞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引發(fā)社會奧論,通過軟件收聽廣播直播,讓受眾能夠更好地了解廣播新聞。
廣播新聞內容的創(chuàng)新
在廣播新聞的整個傳播過程中,聽眾最看重的還是廣播新聞的具體內容,主張“內容為王”永不過時,要提高廣播新聞對于聽眾的吸引力,最主要的還是要在廣播新聞的內容上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這對于廣播新聞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必須要對新聞內容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要積極探索新時代聽眾的具體需求,按照市場的發(fā)展及時調整廣播新聞的模式。
為了逐步提高廣播新聞的質量,廣播新聞編輯要積極挖掘貼近人們生活的新聞內容,最大程度地吸引聽眾。隨著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人們對于新聞內容的追求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不僅僅要求新聞內容的質量,同時也對新聞傳播的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現代新聞傳播中,新聞編輯必須要及時將新聞內容和新媒體技術結合起來,保證聽眾接收具體信息的效率,不斷增強廣播新聞的權威性,保證融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平臺的建設。
在融媒體時代,網絡媒體新聞傳播在數量上對廣播新聞傳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通過網絡用語言和圖像隨時向受眾傳遞正在發(fā)生的新聞,在時效性上,廣播新聞受技術、節(jié)目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在時效性方面確實不及新媒體。但是,廣播新聞可以在挖掘新聞深度方面下功夫。目前的網絡媒體新聞多是短小精悍、淺嘗輒止,只給受眾提供了信息的線索,浮于表面。若是廣播新聞編輯能夠幫助受眾及時對社會熱點新聞由表及里地去挖掘,獲得第一手素材,就能占領熱點新聞傳播的高地,增強廣播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發(fā)展面臨著許多的挑戰(zhàn),為了保證其進一步的發(fā)展,就必須不斷培養(yǎng)廣播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意識。廣播新聞編輯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廣播新聞事業(yè)長期發(fā)展的動力。廣播新聞編輯要通過重新認識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變化,創(chuàng)新廣播新聞編輯的模式,采取廣播頻道與新媒體直播軟件相互結合的方式,對社會熱點新聞多面、生動報道,創(chuàng)新廣播新聞內容,不僅僅局限于表面報道,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新聞點,讓廣播新聞的內容更加貼近生活的實際,增強廣播對大眾的吸引力。
(作者單位:龍口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