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成
內(nèi)容摘要:《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曹操形象是塑造得最好的。曹操形象的塑造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其基本特征是奸邪、偽善、權(quán)詐,次要特征是雄,縱觀其形象特征,曹操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三國演義》 曹操 形象 特征 奸雄
在語文學習中,我們接觸、了解的《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是一個反面人物形象,要全面深刻地理解曹操的形象,需要知道傳統(tǒng)文化對曹操形象的塑造所產(chǎn)生的影響,傳統(tǒng)文化中明代人的詩“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用在曹操身上可以說是最恰當不過了。
傳統(tǒng)文化對曹操形象塑造的影響:其中首要的是曹操忠于漢室,他年輕時曾有報國大志甚至要刺殺董卓,接獻帝來許都也許是好心,寧做周文王也是表現(xiàn)出他知禮的一面,作為一代豪雄,劉備可以建立自己的王朝,可他怎么不行?但他沒有那么做,這顯然是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在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是具有美感的,是一個性格復雜的絕代奸雄,是一個具有立體感的形象,它像一座活的浮雕,既形象又豐滿,但它又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一.曹操形象的基本定位
傳統(tǒng)文化講究仁、智、禮、義、信,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小說,就具有“頌揚”“懲戒”兩方面的功能,小說中不注重環(huán)境、人物心理、外貌等描寫,而特別注重人物的道德品質(zhì)、精神風貌,從而反映出人們的審美情趣,民族的價值觀念。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將曹操置于劉備這個仁君的對立面,把他刻畫成一個絕世奸雄的形象,其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奸邪、偽善、權(quán)詐。具體表現(xiàn)在:
1.極端利己主義的人生信仰
曹操一生的行為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一種極端利己主義的人生哲學,正是這種人生哲學,使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視天下人的性命如草芥一般。
這一人生哲學最集中體現(xiàn)在殺呂伯奢全家的事件中,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宿于他父親的結(jié)義弟兄呂伯奢家,呂佰奢對他熱情款待,買酒殺豬,可是曹操見伯奢“良久乃出”,頓生疑心,后又見他“匆匆上驢而去”,疑心加重,在忽聞莊后有磨刀之聲時,疑心大作,潛入草堂后,聽見有人說:“縛而殺之”,于是他先下手為強,拔劍直闖入,不管男女,共殺八人,在路上碰到呂佰奢,也把他殺了,陳宮責備說:“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竟然厚顏無恥地為自己開脫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正是在這樣的人生哲學的指引下,多疑的曹操表現(xiàn)出設心狠毒的一面。
曹操的利己主義還表現(xiàn)在:為了替父親報仇,他下令部下“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致“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fā)掘墳墓”,血洗了徐州城。為了一己私仇,乃至于此。
曹操從一已利益出發(fā),凡是身邊的人才,必須竭誠為自己服務,不得有三心,不能違背他的意愿,如有違背,就沒有好下場。如:孔融、楊修、崔琰、邊讓,這四人都因言語觸犯曹操,全都滿門抄斬、全族被殺害;就連名醫(yī)華佗,為曹操治好了頑疾頭風病,后來因為不愿聽從曹操的召喚,被曹操懷疑,竟然遭到曹操的毒手。劉馥、荀彧也只因說直話,勸諫曹操,觸犯曹操,竟也遭毒手,特別是荀彧,多次為曹操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也逃不脫他的毒掌。
曹操對那些違背他的意志,不利于他的事業(yè)的人,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古話所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2.欺詐偽善的處世哲學
曹操欺詐偽善的處世方法,自小有之,他幼時游蕩無度,叔父很是憤怒,于是便向他的父親告狀,曹操忽生一計,有一天看見叔父來,詐倒于地,作中風之狀,叔父告訴他的父親,在父親急急忙忙去看時,曹操卻平安無事,問及原因,曹操回答說:“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备赣H相信了他的話,于是就不再相信他弟弟的話了。因此曹操得恣意放蕩。
曹操欺詐偽善的處世方法最突出表現(xiàn)在:割發(fā)代首。曹操率軍對張繡進行討伐時,見一路麥已熟,而民因兵災不敢刈麥,于是曹操頒布法令,但凡有踐踏麥田者,并皆斬首,而當自己的戰(zhàn)馬受驚嚇竄入麥田,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時,他立即做出自刎狀,被眾人急救住時,說:“《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義,”于是“割發(fā)權(quán)代首?!辈⑻柫钊?,三軍悚然,凜然遵軍令。諸如此類虛偽奸詐之行徑 ,對于曹操來說,是很嫻熟的。
曹操高超的詐術(shù)在“借王垕人頭” 事件中表現(xiàn)出來,在討伐袁術(shù)的過程中,曹兵十七萬圍困壽春,相拒月余,糧食將盡,曹操為解此危機,對倉官王垕說:“可將小斛散之”,由此引起士兵抱怨,于是曹操先用詐術(shù)向王垕借一樣東西,然后說想借他的頭來示眾,曹操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平息怨憤,他明知用小斛會引起眾怨,然而他要的正是這種情緒,他把王垕殺了后,把責任全都歸咎于他,于是曹操就安然無恙了,士兵們也感恩戴德,盡力賣命,壽春城很快就攻下來了。
3.極端險惡的兇殘本性
曹操陰險毒辣,專橫殘暴,其本性是極端殘忍的。在他身上幾乎集中了統(tǒng)治階級所有的惡德,而殘暴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曹操借口“謀反”的罪名殺掉吉平、董承、伏完、馬騰、耿紀、韋晃、伏皇后、董貴紀,甚至連五個月的胎兒都不能幸免。他還借刀殺死了“見善若驚、嫉惡如仇”的禰衡,殺死“北海六年,甚得民心”的孔融,連名醫(yī)華佗亦遭毒手。為了害怕自己被別人行刺,他假裝做夢殺掉自己的近侍。
曹操的殘暴不單對于異己,也包括對他稍有不滿的部屬,像楊修、韓馥、荀彧、許攸,這種狠毒,可以說是翻臉就不認人。例如許攸,他投奔曹操,對曹操做出了一番貢獻,所以許攸是洋洋自得,就連日常稱呼是曹操的小名“阿瞞”,他經(jīng)常對曹操說要是沒有他的話,就沒有曹操的今天,曹操也點頭承認,但是許攸不停地說,就引起曹操的厭煩了,于是在曹操打下鄴城時,許攸又對大伙說,沒有他的幫助的話,曹家人就沒辦法走進鄴城這個門,曹操于無可忍之中,就把許攸殺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的狠毒。
從曹操形象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在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重道義、輕功利,重倫理關系,輕個體存在,重德輕才”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心態(tài),在這樣的背景下,曹操就是被貶斥的對象,是“惡”的代表。
二.曹操形象的正面特征
傳統(tǒng)文化所宣揚的“真、善、美”,文韜武略,所宣揚的勇敢形象,放在曹操身上,也是符合的。
曹操形象就其正面特征來說,就是:雄。
1.政治上具有雄才偉略
曹操具有雄才偉略,在第一回中許邵對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對曹操人格的一種肯定,也為他日后的成就埋下了伏筆。曹操剛進入仕途做官的時候,他就沒有沾染一點紈绔子弟的享樂習性,致力于革除弊政,嚴厲實行行法治。在當時宦官專權(quán),朝政混亂的情形下,他能做到不畏權(quán)貴,實乃難能可貴,這是大政治家的氣度。
曹操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他希望早日結(jié)束“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戰(zhàn)亂,實現(xiàn)天下太平,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在第四回中,針對董卓欺主弄權(quán),驕橫跋扈的情形。曹操主動請纓,以獻刀之名刺殺董卓,他的這份膽略、見識遠遠超過滿朝文武大臣。失敗后逃奔,陳宮問他,為什么董卓待他不薄,還要自尋禍害,曹操回答說,“燕雀安知鴻鵠志哉!”“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逃回陳留后,他討賊意意志更加堅定,于是舉起義旗,發(fā)布公告,招募士兵,誓言討伐董卓,一時間成為各路諸侯的領袖。
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董卓在虎牢關被打敗,向西都逃竄。曹操力勸盟主袁紹“乘勝追襲”,“一戰(zhàn)可天下定矣!”可是袁紹沒有謀略,只顧眼前利益,各路諸侯也只為自己著想,只有曹操率領士兵追逐,因寡不敵眾,在滎陽被打敗,曹操回到袁紹寨中,酒后感嘆說道:“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一番言辭使得袁紹等十七路諸侯“無言可對”。這是曹操的肺腑之言,也顯示了他作為卓越軍事家、戰(zhàn)略家的雄才偉略。
在二十一回,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最能體現(xiàn)出他的英雄氣概,他對英雄的理解評論是:“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他評說袁術(shù)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劉表是有名無實,這些都算不上英雄,可謂看得透切,最后感嘆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豪邁、自信。只有胸懷韜略、才能雄視天下。
曹操目光遠大,識見高超,他關注的是他的集團的長遠利益,而不在乎一時的得失,當自己羽翼未滿,力量不夠時,他致力于籠絡人心,擴充自己的實力,在十七鎮(zhèn)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時,只有他不在乎職位的高低,信任劉關張三人,在官渡之戰(zhàn)后,他得到一封部下私通袁紹的信,他不予追究,不再過問,當他的力量已經(jīng)足夠強大的時候,他仍不急于登上寶座,而是把最后一著棋,留給自己的兒子。
2.軍事上富有韜略
作為軍事家,曹操能夠知己知彼,對各路英雄的情況,了然于胸。
在第十二回中,曹操大戰(zhàn)呂布。當曹操率兵來到定陶時,他卻連日不戰(zhàn),率軍退卻四十里宿營。當時正值麥熟,曹操令士兵割麥。呂布聽到消息后,率領軍隊趕來,將要到寨子時,看見左邊一望茂密的林木,恐怕有伏兵,于是退回去了。曹操得知呂布軍隊回去了,于是對首席將領說:“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寨西一帶長堤,無水,可盡伏精兵。明日呂布必來燒林,堤中軍斷其后,布可擒矣?!钡降诙欤徊怀鏊?,呂布中計大敗,落荒敗逃。
從這次戰(zhàn)斗中,可見曹操對敵人心理的分析細致入微,他對地形情況也了如指掌,所以布陣時能夠做到井然有序。
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曹操都能自如應付,尤其在每次在戰(zhàn)斗時,他都能根據(jù)敵我的雙方情況,擺陣布局,靈活多變,例如:在和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發(fā)生的一系列戰(zhàn)爭中,他常常運用多種戰(zhàn)術(shù),克敵制勝,變?nèi)鯙閺姡趹?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曹操常能集中部屬的智慧,虛心聽取意見,所以常能制勝,例如當他攻打兗州時,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曹操利用謀士的計謀,平定了兗州,繼而征服了徐州,而后把冀州收歸己有。
3.禮賢下士 廣羅人才
曹操重視人才,求賢若渴。他積極爭取孫、劉陣營里的人,曹操、袁紹、劉備、孫堅會盟后,數(shù)將敗于華雄之手,當時關羽請戰(zhàn),遭到袁紹呵斥,然而曹操不僅支持關羽上陣,而且釃熱一杯酒助威。關羽投降曹操后,他非常愛憐關羽,想把他要留住,為己效力。關羽在得知劉備具體下落后匆匆辭行,曹操不忍殘殺關羽,親自為他送行?!懊厉坠Ю镒邌悟T、過五關斬六將”里蘊含著曹操愛才惜才的情懷。
在四十一回中,趙子龍單騎救主,曹操的愛才之心更為迫切。其時,曹操正于山頂觀戰(zhàn),只見趙云所到之處,勢無可擋,曹操由衷贊嘆說:“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庇谑寝D(zhuǎn)下號令:“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币虼粟w云才能夠逃脫。曹操欣賞的是趙云的勇猛無敵,從這里能夠看出曹操愛才惜才的心胸是博大的。
正是曹操重用人才,所以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能人謀士:郭嘉、荀攸、李典、許褚等,奠定了三國爭雄的基礎。
由上可知,曹操的雄才大略,英雄氣質(zhì),英雄業(yè)績決不是傳統(tǒng)觀念的桎梏所能湮沒的。就連“尊劉貶曹”的羅貫中也贊嘆說:“偉哉!魏太祖,天下掃狼煙”。
三.曹操是個爭議性的人物
《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具有復雜性,從悲劇角度看,他又是一個悲劇人物,但他的本質(zhì)不像劉備,關羽等人,他的本質(zhì)并不美,是一種特殊的悲劇。
在《三國演義》中,不光劉備以正統(tǒng)自居,曹操也是擁護漢為正統(tǒng)的,是他把漢獻帝架幸許昌,結(jié)束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他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到死都沒有篡位,雖然稱霸一方,做了事實上的“皇帝”,但卻不敢公開代替漢,表面上還是尊漢,奉獻帝為正統(tǒng)。
正是曹操具有傳統(tǒng)文化所宣揚的正統(tǒng)觀,所以他重視正統(tǒng),宣揚正統(tǒng),利用正統(tǒng)為自己服務,所以他才將漢獻帝這個傀儡掌握在自己手里,“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正是曹操打著擁漢的旗幟,因此當時許多具有正統(tǒng)觀的擁漢派大多聚集在他的旗下。而當他們發(fā)現(xiàn)曹操有不忠時,圖謀不軌時,于是紛紛起來反對,例如當曹操自己要加九賜、封魏王時,都受到部屬的非議和強烈反對,正是這種強大的擁漢的力量,使得曹操不敢對帝位有非分之想,當孫權(quán)勸他稱帝時,他只能笑著說:“是兒欲使我在爐火上烤耶。”曹操利用正統(tǒng)壯大自己的力量,卻又受到內(nèi)部力量的牽制,曹操正是在這種矛盾的情形中,動彈不得,所以他一生沒有實現(xiàn)自己統(tǒng)一天下的愿望。
本來曹操沒有將獻帝移架許都前,他已經(jīng)擁有相當雄厚的力量,如果他像袁紹、劉備、孫策一樣放開手腳的話,就可以大干一番事業(yè),成就一片天地??烧沁@種正統(tǒng)觀,他才扶植傀儡皇帝,也正是這種正統(tǒng)觀,使自己陷于了泥淖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曹操是個悲劇性的人物。
綜上所述,在傳統(tǒng)文化背景的影響下,雖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尊劉抑曹”的傾向,但是作者并沒有一味地貶斥曹操,而是生動地刻畫了曹操的形象。曹操的形象具有復雜性,其基本特征是奸邪、偽善、權(quán)詐,次要特點是“雄”,他一方面是“亂世之奸雄”,殘暴狠毒,狡猾奸詐;另一方面是“治世之能臣”,在政治上有雄才大略,在軍事上富有韜略??v觀曹操的形象,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他評價,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
參考文獻
[1]杜衛(wèi)國.曹操、曹植父子文格與人格的矛盾比對.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
[2]羅貫中.《三國演義》.湖南.岳麓書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邱悅.《三國演義》曹操“奸雄”形象塑造[J].文教資料,2016(36).
[4]曹馨怡.《三國演義》中曹操人物形象淺析[J].農(nóng)家參謀,2017(21).
[5]《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王起等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6]王改萍.試析曹操的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0(1).
(作者單位: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