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遠
關鍵詞 實用性 信息類 層級備考 閱讀策略
始于2020年,高考語文對現(xiàn)代文閱讀開啟了“新”的考查模式。為此,教育部考試中心還專門予以說明:
“語文科創(chuàng)新考查理念,改進閱讀能力考查設計,將原來的論述類、文學類、實用類閱讀調(diào)整為信息類閱讀和文學類閱讀,擺脫固化的文體類型限制,增強閱讀對象的豐富性與包容度?!?/p>
2021年,新高考雖然形成了八個省市聯(lián)動的局面,但對此也并未再進行“創(chuàng)新”,而選擇了“守正”,即依然把原課標卷的論述類閱讀與實用類閱讀合并為“現(xiàn)代文閱讀Ⅰ”,而且所選語料仍是學術性較濃厚的“論述類”文本。
毋庸置疑,現(xiàn)代文閱讀呈現(xiàn)出兩類閱讀架構:一、信息類閱讀??疾槿∠騻戎乜忌Z言建構與運用的信息獲取與思維遷移等能力;二、文學類閱讀??疾橼呄蜿P注考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分析評價能力與人文積淀。二者的區(qū)別,在2021年新高考Ⅰ卷現(xiàn)代文閱讀Ⅰ的第5題被清晰地折射出來(文本與試題略,下同)。
試題舉出康氏一句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并給出顧愷之的分析評價,然后要求考生“結合材料,談談對此的理解”。其中“此”指代顧愷之的分析評價,不指向康詩。也就是說,試題要求考生從文本語料中獲取有關信息,進而利用獲取的信息來解釋或說明顧愷之對康詩分析評價的“依據(jù)”,而不是要求考生對康詩進行“賞析”,盡管康詩很有藝術意境,很有文學味道——這種考查,分明有著信息類閱讀的學理依據(jù)。
不可否認的是,考查盡管想“擺脫固化的文體類型限制”,但未來試題命制不會、也不可能排除“實用性”信息類文本閱讀的出現(xiàn)。因為“實用性”的閱讀語料是一種無法擺脫的“社會需求”,或許比“論述性”信息類閱讀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這從課程標準里在必修課程中專門設置“學習任務群7”實用性閱讀與交流(18學時,1學分)[1]96,中也可看出端倪或得以說明。
那么,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視域下,該如何進行高效備考“實用性”信息類閱讀呢?我們依托省級課題“高中語文的教學評一致性研究”的研究成果,尤其結合平時的實際教學,提煉出層級備考策略:“定群”教→“深度”學→“探究”練。具體闡釋如下。
一、“定群”教
在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上、下冊和選擇性必修上、中、下冊里分散著不同文體的實用性“作品”。揀擇發(fā)現(xiàn),其間涉及“實用性”的不同文體多達10多種,便于備考,我們對此分門別類地進行文體定性(見下表1),進而教學定位。
表格中,還不包括“實用性”很強的“序”(《五代史伶官傳序》《蘭亭集序》)、“表”(《陳情表》)、“傳”(《種樹郭橐駝傳》)、“記”(《石鐘山記》)等。因為“《五代史伶官傳序》以散體寫史論?!盵2]顯然被教材歸為“散文”。后四篇,教材定性更明確:“古代散文多注重駢散結合,誦讀《陳情表》《蘭亭集序》《種樹郭橐駝傳》,感受它們不同的韻味?!盵3]85“古代散文中,有的……,有的瀟灑隨性而自有法度,《石鐘山記》可謂后一類文章的典范?!盵3]84
甚至還沒有涉及“實用性”很強的“記錄家鄉(xiāng)的人和物”的“志”(現(xiàn)代)、“調(diào)查報告”和“訪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以及“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等有關內(nèi)容(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以上兩個單元,教材中并沒有給出具體作品,前者只給出了閱讀和寫作三種文體的方法;后者給了3個“學習資源”,直接呼應課程標準“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跨”在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融合”。
顯然,以上兩點都為考查“實用性”文本的組合樣式留下了極為廣闊的閃展騰挪空間。
2.教學定位
教材中“實用性”作品如此龐雜,因此,在復習備考的教學中,應確定好需要研讀的作品和內(nèi)容。
首先,淡化教的作品:“奏疏”“書信”“傳記”“志(文言)”類作品常以文言文閱讀形式考查,可不教;“演講詞”類作品,常以寫作形式考查。如2019年課標卷Ⅰ“寫一篇演講稿”、卷Ⅱ完成“演講稿”等,可在作文教學時再教。而“知識性讀物”《中國建筑的特征》和《說“木葉”》可以不教,因為教材明示:前者是科技論文;后者是文學論文。“消息”類《別了,“不列顛尼亞”》也可不教,因為這一篇,雖然是標準的“新聞”稿,但是難度不大。只要弄懂兩個問題即可:一是新聞結構,尤其理解結語“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中蘊含的情感;二是理解為什么作者要如此強調(diào)時間這一細節(jié)(可結合新聞文體特點的角度去思考)。
其次,應該教的作品:“新聞評論”類作品,教學內(nèi)容指向:“新聞評論既具有議論性文章特點,又有新聞作品的屬性。要注意分析文章中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學習文章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提出觀點并合理闡述的寫法,體會其有的放矢、直面現(xiàn)實的新聞品格?!盵4]“報告文學”《包身工》,教學內(nèi)容指向:“用文學筆法報道真實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環(huán)境都是真實的,但又運用了較多的文學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畫細節(jié)、營造氣氛等,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2]80;“通訊”類作品,教學內(nèi)容指向有兩點:其一,“通過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來表現(xiàn)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著力細節(jié)刻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內(nèi)容更加真切感人”。其二,“通訊作者在記述新聞事實時,常常表達自己的觀點?!盵4]50“知識性讀物”兩篇《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和“科普”作品(以“科學史”為主題的作品也應該歸納其中)。教學內(nèi)容可以共同指向:“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研究的原理和探索過程”[5]54和“你也許會受到科學精神的觸動,激發(fā)科學探索的興趣”[3]109。
二、“深度”學
教只能“引”、只是“點”,關鍵要“深度”地學,即穿透教材作品或由音義架構的試題文本的語言物質(zhì)材料,而專注于“實用性”文本的“實用目的”——這一過程,應該逐漸由老師教的層面遞進到學生學的層面——才能提升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
現(xiàn)以《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節(jié)選的語段為例來簡單示范教什么和學什么:
瘧疾威脅人類健康長達數(shù)千年……
在第一階段,我收集了2000個方藥,挑選出可能具有抗瘧作用的640個,從其中的200個方藥中提取了380余種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測試抗瘧效果,然而進展甚微。
研究的轉折點出現(xiàn)在青蒿上,其提取物顯示有一定的抗瘧效果,然而實驗結果很難重復,而且似乎與文獻記錄相悖。
為了尋找答案,我們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最早提到青蒿治療瘧疾的記錄,出現(xiàn)在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書中有這樣的話: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之,盡服之。
這句話讓我深受啟發(fā),我們使用通常加熱提取方式,也許恰恰破壞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慮改為低溫提取,已保存其抗瘧有效成分,改變提取方式后,抗瘧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在1971年10月4日,我們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獲得對感染瘧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瘧藥效!我們終于找到了發(fā)現(xiàn)青嵩素抗瘧療效的突破口!
1.教什么
本課“學習提示”明確了“教”的內(nèi)容:“閱讀《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要理清文中展示的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關注那些對科學發(fā)現(xiàn)有重要啟示節(jié)點,還要注意體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5]91
2.學什么
對“學”的內(nèi)容進行具體化才能走進深度地“學”。如,結合語段,把下面表格中的省略號和問號轉換為語段中的具體內(nèi)容,同時,回答語段如何體現(xiàn)四個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
從上表中可以清晰看出寫作思維的發(fā)展:第一階段→轉折點→查閱文獻→深受啟發(fā)→1971年10月4日。而在探索的過程中,一些對應于“節(jié)點”的關鍵詞語不可忽略。如可能;很難、似乎;大量、最早;也許;成功、終于等,以及甚微、突破口等。這不僅涉及思維發(fā)展和語言建構的問題,更體現(xiàn)出科學嚴謹性、探索性和科學家一絲不茍、百折不撓的品質(zhì)和意志,此時的“學”已經(jīng)進入審美鑒賞層面。其他省略號內(nèi)容,不再贅述。
但必須提到表格中“?”要表達的內(nèi)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之,盡服之?!苯Y合語段內(nèi)容,這句引用不僅上升到科學家不畏艱難、不懈努力,以及繼承創(chuàng)新等科學精神,以及求真務實、實證性等科學思維,更體現(xiàn)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應該感同身受、浸潤其中、心生驕傲。
這些才是最應該“學”的內(nèi)容,更是“實用目的”—— 這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必須由學生自我感悟——唯如此,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面對社會,才敢于責任擔當;面對困難,才會無所畏懼;面對科學,才能登高望遠。
三、“探究”練
學生通過老師的教學與引導和自己的習得與養(yǎng)成,獲取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接著,應該進行遷移和運用——這需要進行一定量的練習,尤其要做高考真題。當然,僅做一、兩遍高考真題還遠遠不夠,更應該對此進行“探究”,即著力發(fā)現(xiàn)命題的取向、側重的能力,進而發(fā)現(xiàn)考查的規(guī)律——這才叫真正的“做題”,即“探究性練習”。通常有“兩步”:首先是學生要精練 ——“審視思考”;其二是教師要精講 ——“拓展延伸”。
我們對近五年各省市高考語文試題的多次比較和篩選,發(fā)現(xiàn)2021年全國乙卷、2020年全國Ⅲ卷和2018年浙江卷三套試題中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下文分別縮寫為“乙卷”“Ⅲ卷”“浙江卷”)極具“典型”,故以之為例,予以解析:
1.學生:精練——審視總結
做完真題,學生應對試題審視總結,如某學生的審視總結如下表3:
對此表的內(nèi)容,我們認為還需要補充兩點加以說明:
其一,2020年新高考Ⅰ卷中第4題,“下定義”,甚至第5題,“梳理行文脈絡”,都可歸于“概括歸納”。
其二,對于Ⅲ卷第6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究”說明:這道題有力地回應了課標(學習任務群7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教材(《語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學習資源·2.訪談法》。注:回答這道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評價(“一核四層四翼”:“四層”中“學科素養(yǎng)”里“學習掌握”和“實踐探索”以及“四翼”中的“應用性”)。
通過“考”,把“學”與“教”引向深入,這才是高考試題應有的模樣!
類似試題還有一道,尤其第二問,直接考查了新聞的文體特征:“新聞立場”:2018年課標Ⅰ卷9.以上三則材料中,《人民日報》《自然》《讀賣新聞》報道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學生審視總結后,再重新做題,再審視總結,再做題……多次循環(huán),才會突破語言的外在形式,才能穿透試題的考查方式,從而達到精練的目的。
2.教師:精講——拓展延伸
在學生對經(jīng)典試題精練的基礎之上,教師還需對此拓展延伸。對此,我們作了有益的嘗試(限于篇幅,每年試題只延伸3道試題),力爭凸顯“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nèi)容”[1]47命題建議。
(1)乙卷·試題拓展
①結合乙卷的材料一,對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寫一篇新聞短評。(不少于200字)
②2021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啊澜缂Z食獎’青年論壇”將邀請你代表中國青年參會。請你結合乙卷實用類文本閱讀材料,設計一個有關中國“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的宣傳方案,以備會上宣傳或分享。(不少于300字)
③你在學校食堂值日時,發(fā)現(xiàn)飯菜浪費嚴重。由此,你決定以學生會的名義舉行一場辯論賽。正方辯題:新時代,民仍要“以食為天”;反方辯題:新時代,“食由已做主”。請你選擇一方寫一篇辯論稿。(不少于800字)
(2)Ⅲ卷·試題拓展
①熊育群和鐘紅明對談后,會給現(xiàn)場聽眾一個提問問題的機會。要求:所提問題必須結合Ⅲ卷實用類文本內(nèi)容。如果這個機會被你抓住了,你會提出什么問題?
①班級以《鐘南山:蒼生在上》為主題,辦一期黑板報。要求:四個板塊。如果要你負責設計,你將確定四個板塊各自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
②結合Ⅲ卷實用類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請為《鐘南山:蒼生在上》一書寫一個推介。
(3)浙江卷·試題拓展
①請你結合材料一,替理查德·洛夫寫一個調(diào)查報告(也可以圖表呈現(xiàn))。
②請你把材料二的柱狀圖轉換成表格和語言,并說明三者在“信息”表述上的各自優(yōu)勢。(不少于400字)
③對于材料三,源自楊玉齡譯《生命的未來》,是“譯文”。如果要求你采用不同的媒介,如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進行傳播,該如何改寫?請節(jié)選不少于500字的語段,選擇其中一種傳播形式進行改寫。(不少于500字)
教師通過對試題的拓展延伸,才會更深刻理解試題“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深刻內(nèi)涵,才能使自己游刃有余地精講。
無疑,精練與精講的結合,既節(jié)省了備考時間,又提升了備考效率。
綜合思之,“定群”教→“深度”學→“探究”練,只是根據(jù)高三備考進度,人為分層而使之各有側重。其實,三者是一個相輔相成、融合互補的整體。但無論如何,都離不開閱讀,都離不開深度閱讀,都離不開深度閱讀的方法。
高效備考,當從閱讀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