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貴盛
摘要: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學期、學年的工作目標,可以制定專門的學習計劃,完善教學調控的各項策略,可以增強各項教學管理的合理性與規(guī)范性。要通過合理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優(yōu)化作業(yè)內容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創(chuàng)新課堂評價形式,強化評價效果,使學生能夠從自身樹立學好數學知識的信心,促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與效果的雙重提升。
關鍵詞:雙減;課堂教學;學習效率
“雙減”是指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隨著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中小學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課堂教學越來越重視教學效率的提升。這就對小學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借助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減輕學生學業(yè)壓力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從雙減政策來看,與數學相關的則是,要增加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要向40分組數學教學要效率;教師要重視學期、學年的工作目標,可以制定專門的學習計劃,完善教學調控的各項策略,可以增強各項教學管理的合理性與規(guī)范性,使學生能夠從自身樹立學好數學知識的信心,促使學生數學學習能力與效果的雙重提升。
一、合理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創(chuàng)設多媒體情境是信息技術最常見的教學應用形式之一,多媒體情境不僅聲色俱佳,而且生動形象,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數學概念知識變得靈動而富有趣味,這樣不但會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程度,而且可以充分體現數學教學的趣味性特點,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與此同時,數學教師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也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情境教學模式充分結合,這樣不僅可以進一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也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參與度,從而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數學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實現。數學教師在設計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相結合的教案時,應當著眼于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以及信息技術的資源優(yōu)勢,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大力開發(fā)互聯(lián)網教育資源,以多樣化的媒體形式呈現數學知識,以拓展性資源為數學課堂注入更多活力元素,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培植學生的拓展性學習思維,從而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融合。
如:教師在教授“組合圖形的面積”一節(jié)內容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利用希沃白板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組合圖形形成的過程,向學生明確是哪幾種圖形共同組成的一個圖形,讓學生對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通過多媒體的應用,將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能夠給讓學生形成深刻印象,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課堂上來,從而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輕松高效。再如,以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為例,在學習完這一課程的內容之后,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在平板上做“數圖形中有幾個角”的練習題來了解學生們對于“角”的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當學生提交作業(yè),數學教師通過教師端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之后,可引導小學生在課下針對學生自身的掌握情況進行微課訓練活動并自覺完成相應練習,例如對于已經掌握了“角”的相關知識的學生則可觀看一些拓展知識面的微課,而還未完全掌握“角”的相關知識的學生則可以通過微課上有關“角”的相應知識點進行觀看與練習,對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識點進行及時“補課”。
二、優(yōu)化作業(yè)內容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雙減”的環(huán)境下,作業(yè)的設計逐漸成為教師關注的話題。優(yōu)質發(fā)展以及進行合理的作業(yè)開始變得大眾所趨。因此,在此基礎上,小學數學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作業(yè)設計理念,以減輕家庭作業(yè)負擔和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為數學家庭作業(yè)設計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操作的作業(yè),為學生提供畫、剪、折、拼、組等機會,使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增強學習體驗。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提高對小學數學作業(yè)設計的重視,在設計作業(yè)時要減少作業(yè)的數量,注重作業(yè)的合理性,讓學生能夠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加強作業(yè)和生活中的練習,使學生能夠靈活的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運用,實現學生數學知識提升的目標。作業(yè)內容應根據作業(yè)目標和教學要求科學合理設計,并提供清晰的作業(yè)任務和答案。切實有效可行,完成一個作業(yè)要具備一定條件,有可能性,也有挑戰(zhàn)性,不能完全不顧實際、異想天開,任意布置。
如,在學習《表內乘法(一)》和《表內乘法(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看一下乘法口訣的內容,然后在讓學生自主設計一個完整的乘法口訣表,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記憶,還能讓學生在設計時進行思考,對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再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直接用答案來讓學生進行分解,如72是由幾個三和幾個二組成的。這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數學知識,進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創(chuàng)新課堂評價形式,強化評價效果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開展發(fā)展性評價需要以被評價者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積極結合教學實踐探索小學數學課堂發(fā)展性評價方式。教師更要認真思考,如何將這一環(huán)節(jié)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一邊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邊為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做出更多貢獻。小學數學教師應貫徹落實雙減下的教學要求,壓減為學生布置的數學作業(yè),通過在課上開展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知自己的數學學習情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與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加快學生數學學習發(fā)展的步伐。
如,在學習《混合運算》這節(jié)課時,先向學生提出數學學習問題,如:去玩具店買三樣不同價格的玩具,在教師的教學指導下,能正確地進行數的加減混合計算。之后,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不同求解方法,給予學生多元評價,使學生能夠學會運用不同的思路解決數學問題。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少量的數學作業(yè),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鞏固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加強對數學知識的運用,促使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高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曾琳玲.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多元評價運用[J].教育科學論壇,2018,(17).37-39.
[2]崔華正,張樹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評價互動的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21(19):34-35+38.
[3]馬華梅.淺談如何發(fā)揮教學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21(46):59-60.
[4]王暑雅.深度學習視閾下小學數學學習活動設計策略[J].教育界,2021(48):3.
[5]朱昕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效益——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8(3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