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保險法》如實告知義務的現實困境與紓解策略

        2022-05-12 08:06:34曾棧彬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概括性保險法保險人

        曾棧彬

        (北京理工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081)

        當前,理賠難已經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直接影響到公眾購買保險的意愿。在“新國十條”“十四五規(guī)劃”把發(fā)展保險業(yè)作為重要方面的大背景下,完善保險相關制度,根治保險“理賠難”這一沉疴舊疾迫在眉睫。導致理賠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當前法律和司法解釋對如實告知的主體、范圍和法律后果規(guī)定存在弊病,由此導致了司法實踐的混亂與無序。因此需要探尋當前立法、司法的現實困境,進而在制度建構、法律法規(guī)完善和司法實踐上給予社會關切相應的回應。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法律法規(guī)和案例,運用經濟學的效益成本論和博弈論,結合法理學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投保人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現實困境

        (一)主體限縮論與主體擴張論的選擇難題

        我國《保險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了投保人告知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有關情況的義務,將如實告知義務的主體限制在投保人而不包括被保險人?!侗kU法司法解釋(二)》繼續(xù)采用主體限縮論,但將投保人如實告知的范圍細化至“與被保險人有關的情況”。由此可見,我國立法未采用學界通說認為的被保險人亦屬于告知義務主體。筆者認為,立法采用“主體限縮論”原因有二:一是基于經濟學中效率論的考量。將被保險人納入義務主體,會導致達成交易的成本升高。在實務中,倘若采用“主體擴張論”,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個人,且二者分居異地,保險人需同時與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溝通,無疑增加了雙方的時間成本,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而言,分開告知其狀況亦會增加暴露不利承保信息的風險,時間成本與風險的提高會降低雙方的交易意愿,在需要商業(yè)保險承擔社會責任的大背景下,立法采用“主體限縮論”便順理成章。二是基于法理學的考量。從合同法的角度而言,合同屬于雙方當事人的合意,被保險人作為收益的第三方,并不屬于合同當事人。保險合同有利他的屬性,但是其與利他合同有一定的區(qū)別,亦不屬于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因此,被保險人是否有如實告知的義務存在爭議。

        雖然立法采取“主體限縮論”,但學界認可的“主體擴張論”有其合理性與正當性。[1]由此可見,主體限縮與主體擴張的選擇困境關鍵在于最大誠信原則與效率的價值目標發(fā)生沖突時的考量。最大誠信原則要求“保險合同的各方當事人在簽訂保險合同時都必須最大限度地按照誠實的精神,將各自知道的有關事實告訴對方,如實陳述,不得不予告知、隱瞞、偽報或者欺詐”[2]。對保險人而言,在如實告知義務上設置較高的成本有助于其規(guī)避賠付風險。具體而言,當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同一時,基于最大誠信原則,由于被保險人更加了解自身狀況,要求其承擔告知義務能夠使得保險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保險標的,從而更好地做好風險管理。短期而言會減少其保險產品的銷售額,就長遠而言,嚴格貫徹最大誠信原則能夠剔除大量的非標準體客戶,進而大大降低賠付風險。此時,選擇最大誠信原則而適量犧牲效率原則,更有助于達到其收益最大化的目標。正如一名學者認為的:“保險標的為被保險人的財產或人身利益,掌握于被保險人一方。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分離的時候,是被保險人而非投保人最了解保險標的的真實風險狀況。如不將被保險人列為告知義務人,則顯然難以實現保險人測定風險水準的目標。”[3]

        但是,如果強調最大誠信原則而犧牲效率,則會沉重打擊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投保意愿,從而阻礙交易,不利于發(fā)揮保險“準公共物品”之屬性。過度地強調最大誠信原則屬于人為地提高交易成本,如前所述,分開告知其狀況會增加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暴露不利承保信息的風險,從而降低其投保意愿。國家之所以把發(fā)展保險業(yè)作為重中之重,是因為商業(yè)保險具有與公益性的社會保險相輔相成的作用,尤其是在人身保險領域。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老年人的不斷增多導致社?;鸬膲毫Σ粩嘣黾?。在慢性病領域,我國年齡18 歲以上者高血壓患病率為44.7%,[4]腦卒中和冠心病病死率居東亞之首,卒中病死率是日本的三倍多,冠心病病死率則接近日本的兩倍。[5]在人口老齡化與慢性病患病率嚴重程度較高的大背景下,過度強調最大誠信原則,忽視效率原則不利于發(fā)揮商業(yè)保險的社會作用,亦無法發(fā)揮其“以人的生存發(fā)展和提高為中心和目的”[6]的功能。

        綜上所述,選擇主體擴張論與主體限縮論之困境核心在于最大誠信原則與效率原則的博弈。這兩個原則在發(fā)生沖突時,選擇其中一方勢必會犧牲另外一方,從而導致相應問題的出現。兩者如何進行博弈,從而達到相對的平衡,進而實現合同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同時兼顧社會公益,絕非易事。

        (二)人身保險中概括性詢問條款效力的博弈困境

        從如實告知義務告知范圍的主觀方面而言,我國現行《保險法》第16 條采納了詢問告知的模式。從他國的立法經驗來看,既有意大利、盧森堡等國采取的主動告知模式,亦有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采納的主動告知與詢問告知相結合的折中模式。從客觀方面而言,告知重要事項是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范圍。《保險法》第16條第2款將重要事項定義為“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蛘咛岣弑kU費率”的事項。由此可見,我國采取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S.18(2)條規(guī)定的標準,即“謹慎的保險人標準”[7]。對此,學界通說與現行立法是一致的。主觀與客觀方面已有不少學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筆者認為各有其合理性,對此不再贅述。

        但是,保險人一般會在保險合同中設置一個概括性詢問條款,這類條款屬于《民法典》第496 條規(guī)定的格式條款,如在重疾險中,保險人詢問“有無其他疾病或自覺不適癥狀”。法律、司法解釋和司法實踐中對該類條款的效力認定與學界的觀點不一致。部分學者認為:“應一概否定概括性詢問條款之效力,理由是通過簡單的模糊性條款設置,保險人幾乎不付任何代價地將調查確定保險標的風險狀況的成本轉嫁給投保人?!保?]民法典第497條將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的情形認定為無效。因而保險人是否不合理設置該概括性詢問條款是認定此類條款效力的核心?!侗kU法司法解釋(二)》第六條第2 款卻規(guī)定,當概括性詢問條款有具體內容時具有效力。相當于把認定格式條款的合理性轉化為認定概括性詢問條款是否有具體內容,二者規(guī)定出現矛盾。

        對此,筆者擬引入“囚徒困境情景”,試圖對此困境的成因進行剖析:保險人和投保人作為保險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之間具有約束性協(xié)議,本應該屬于合作性博弈。但是,合作與非合作兩種博弈互為包容,是同一類事物在不同條件下、從不同角度觀察時的不同表現形式。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有著共同的本質特征,可以用適當的形式把它們統(tǒng)一起來。因此,通過納什均衡中的囚徒困境對該問題進行分析。

        在一個實務案例中,基于保險人有利的角度肯定其效力,提出第一個假設:投保人在接受保險人詢問時,否認其自身未出現概括條款所稱的具體癥狀,而實際出現該癥狀,屬于違反如實告知義務;基于投保人有利的角度否定其效力,提出第二個假設:投保人在接受保險人詢問時,否認其自身未出現概括條款所稱的具體癥狀,而實際出現該癥狀,不屬于違反如實告知義務。基于上述假設,構建囚徒困境模型如下:

        由表1、表2 可以得知,如果包含有具體內容的概括性詢問條款有效,那么在詢問中當保險人發(fā)現投保人隱瞞相關癥狀時,保險人可以以投保人違反了對投保單詢問表中所列概括性詢問條款的如實告知義務為由請求解除合同。當保險人未發(fā)現投保人隱瞞相關癥狀時,則保險合同不解除。若保險人發(fā)現投保人不隱瞞時,則合同解除,未發(fā)現投保人不隱瞞相關病癥時,則合同不解除。如果包含有具體內容的概括性詢問條款無效,那么無論保險人是否發(fā)現投保人隱瞞條款所詢問的相關癥狀,都不能以投保人違反了對投保單詢問表中所列概括性詢問條款的如實告知義務為由請求解除合同。而當投保人未隱瞞時,則保險人會在發(fā)現相關病癥時解除合同,未發(fā)現時不解除合同??梢杂嬎愠?,在假設一情形下保險人解除合同與投保人不被解除合同的概率均為50%;在假設二情形下,保險人解除合同的概率為25%,投保人不被解除合同的概率為75%。因此,對保險人而言,投保人不如實告知概括性詢問條款所涉及的具體問題屬于違反如實告知義務,更為有利。保險人會更加傾向肯定概括性詢問條款的效力,投保人則與之相反。但是,法律的制定、司法裁判過程均不能單純考慮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社會影響亦是其需要考量的。有觀點認為:該類條款屬于對“詢問告知的理解問題”,是否承保會影響全體投保人的利益。因此,必須本著最大誠信的基本精神,“在司法裁量中認真區(qū)分未告知事項是否屬于足以影響保險人做出承保決定或者提高費率的重要事實”。[8]而有的觀點則對此種條款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其“有違公平原則?!保?]對此,筆者認為,概括性詢問條款效力認定困境的核心問題在于如何在最大誠信原則與公平原則發(fā)生沖突時進行衡量。

        當經銷商再次購買時,廠家授信人員一接到訂貨單,就可以馬上查核對方的銷售回款以及應收票據的余額,再加上此次訂貨的金額,計算出累計總金額之后,再看是否超出其信用額度;如果在額度內,且該經銷商沒有其他異常的征兆,就可以立刻自動通過審核而出貨,超出額度過多,應該馬上轉呈上級,由上級斟酌是否發(fā)貨。

        表1 囚徒困境分類表(假設一:概括性詢問條款有效)

        表2 囚徒困境分類表(假設二:概括性詢問條款無效)

        在概括性詢問條款有效方面,第一,由于信息不對稱,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地位是失衡的。嚴格適用最大誠信原則,保險人憑借其經濟實力占據優(yōu)勢地位。一旦確認概括性詢問條款有效力,則保險人轉移風險的成本遠遠低于自己判斷的成本,被保險人有隱瞞,則可以將風險全部轉移,有時甚至可以不退還保險費,對于保險人而言,其收益遠遠大于成本??赡艹袚娘L險也遠不止模型顯示的百分之五十,加之保險人處于的優(yōu)勢地位,其獲取信息的能力與規(guī)避法律風險的能力遠遠強于被保險人。嚴格執(zhí)行最大誠信原則,投保人作為弱勢一方,很有可能無法獲得相應的救濟。例如司法實踐中,當保險人詢問被保險人有無身體不適癥狀時,其記錄均是預先設置的格式問題,且均用印刷體的“否”來回答。此時被保險人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引發(fā)腦出血而死亡,是否屬于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呢?①詳細案情見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7)魯1102民初4730號。由此可見,過度強調最大誠信原則,與格式條款發(fā)生沖突時做不利于保險人解釋的慣例背道而馳,也與保護弱勢群體之立法目的南轅北轍。第二,由于投保人自身專業(yè)醫(yī)學知識等條件所限,無法較好地判斷其出現病癥與概括性詢問條款之關系。例如,當保險人詢問投保人是否出現心臟不適等癥狀,投保人是否應當將其牙疼的癥狀告知?因為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自身的條件所限而剝奪其受到保障的權利,使其承受“因病返貧”的后果。可見,過度強調最大誠信原則有可能反過來有損公平原則。

        在概括性詢問條款無效方面,一旦貫徹公平原則,弱化最大誠信原則,能否達到保護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的目的呢?這是值得思考的。第一,由上述表格可以得知,當認定概括性詢問條款無效,則投保人會傾向于隱瞞自己已經出現的癥狀,對他們而言,被發(fā)現而解除合同產生損失的概率遠遠低于隱瞞病情獲得保障而產生的收益。理性的經濟主體往往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認定概括性詢問條款無效往往會誘發(fā)道德風險,不僅把全部風險轉嫁到保險人身上,而且也會產生不良的社會風氣。第二,概括性詢問條款無效會倒逼保險人嚴格執(zhí)行最大誠信原則,將大量輕癥納入到拒絕賠付的情形之中,并嚴格核保流程,提高投保門檻,最終導致大量原本的標準體變成非標準體,這與國家導向背道而馳。

        另外,前面提到《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異化了《民法典》對于格式條款的認定模式,把認定格式條款的合理性轉化為認定概括性詢問條款是否有具體內容。使得法律適用在審判中出現混亂,導致“同案不同判”問題的出現。因此,如何依據《民法典》與保險法及司法解釋,處理好最大誠信原則與公平原則的關系,認定概括性詢問條款的效力,需要嚴格審慎的衡量。

        (三)司法實踐中投保人隱瞞病情引發(fā)的抉擇困境

        我國《保險法》第16 條第四款和第五款賦予保險人在投保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違反如實告知義務時的合同解除權。此處的解除權因未能實現合同目的屬于《民法典》合同編規(guī)定的法定解除權。由裁判文書網搜索關鍵詞“如實告知義務”查詢得知,投保人故意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案件共計6646 個,其中投保人故意隱瞞病情導致保險人解除合同的案件高達90%。由此,引發(fā)出投保人關于隱瞞病情是否應當納入欺詐范圍的思考。筆者認為,該問題實質上是公序良俗原則與公平原則的抉擇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偏重于其中一方則會導致相應問題的產生。

        如果法官考慮到投保人隱瞞病癥從而獲得賠付這一行為的社會影響,在審判時偏向公序良俗原則和最大誠信原則,認定投保人隱瞞病情之行為屬于欺詐行為,從而賦予保險人解除合同與撤銷合同的選擇權,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是通過人為降低保險人的救濟成本,來賦予保險公司選擇對自己更有利救濟方式的權利。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是對投保人隱瞞病情設置較高的成本,對投保人起到教育、指引的作用,使他們更好地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從而更好地凈化市場環(huán)境。但是,將隱瞞認定為欺詐,與保護投保人這一弱勢群體的立法和司法慣例有所出入?;诠皆瓌t的考量,投保人雖然有隱瞞的故意,但是并沒有傳統(tǒng)欺詐預見并希望結果發(fā)生的主觀惡性,且從“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羅禮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案”“徐永中與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案”等案例①詳見“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羅禮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再審民事判決書”案號:(2021)川民再15號、“徐永中與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申訴、申請民事裁定書”案號:(2020)蘇民申6947號。來看,大多數投保人只是在保險公司進行概括性詢問條款的詢問中作出否定性的回答。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投保人作為理性經濟人,自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當保險人只是單純詢問有無不適或者病癥,并沒有經過體檢等審查,此時被發(fā)現的概率要低于發(fā)現之概率,成本低且收益增高,理性經濟人自然會選擇隱瞞。而實務中,保險人也有意通過這些詢問而不做實質性的審查,從而將風險轉嫁到被保險人身上。這也與公平原則相悖。

        如果法官考慮到保護投保人而偏向于公平原則,對于投保人而言,其因為隱瞞而遭受合同解除等后果的成本降低,則會更加傾向于隱瞞自己的癥狀。保險人有可能因為投保人隱瞞重要事項而遭受賠付損失,已經轉化為相對意義上的弱勢群體,此時如果立法、司法不加以保護,則公平原則也無法得到貫徹。過度保護投保人利益已經成為司法實踐中的濫觴。因此,能否將隱瞞認定為欺詐,從而賦予保險人解除權與撤銷權競合之權利,涉及到合理性原則與最大誠信原則之博弈,需要慎重考慮,在實務中,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賦予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往往會出現同案不同判等現象的發(fā)生。

        二、困境之紓解

        (一)主體限縮論的路徑選擇與優(yōu)化

        如實告知義務的主體的選擇層面,針對主體限縮論與主體擴張論的選擇困境,筆者認為可以結合域外之立法與司法經驗,同時運用博弈論等經濟學理論進行路徑上的選擇與優(yōu)化。

        歐洲立法,包括現行立法,都將被保險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內容視為投保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事項。[10]上述做法雖然平衡了最大誠信原則與效率論,但是,依舊沒能較好地兼顧公平原則和最大誠信原則。保險人詢問投保人的關于被保險人的事項何者屬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事項,容易造成保險人在詢問時設置法律陷阱,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逃避賠付。保險人對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容易形成串通,且現行采用的詢問告知方式,依舊給保險人核保帶來不小的難度。

        因此,筆者擬提出以下優(yōu)化:首先,應當對被保險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事項進行明確,在此,筆者建議采納《德國保險合同法》第19條[11]之規(guī)定,在法律條文中對保險法司法解釋二第五條進行細化,將之修改為:“投保人明知的與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有關的情況,該有關情況是指: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蛘咛岣邎箐N費率的事項”。通過條文明確規(guī)定的方式,將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事項限縮在重要事項之中,可以防止保險人在進行詢問時將問題無限擴大化,甚至模糊概括性詢問條款,將不承保的風險轉嫁給投保人。較好地平衡了最大誠信原則、公平原則與效率論之間的關系。

        (二)概括性詢問條款的適用與完善

        基于人身保險中概括性詢問條款效力的博弈困境,筆者認為:應當把天平適當傾向于公平原則。一方面,司法實踐中應當以未如實回答概括性詢問條款詢問不影響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為主,在概括性詢問條款的問題確實涉及到實質性詢問時才可以認定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違反了如實告知義務。首先,基于公平原則,投保人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更應該受到保護。概括性詢問條款屬于我國民法典合同編第496 條規(guī)定的格式條款,《保險法》也應當與《民法典》相呼應,遵循公平原則,不得“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①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497 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該格式條款無效:(一)具有本法第一編第六章第三節(jié)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條規(guī)定的無效情形;(二)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三)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排除對方主要權利。”,否則應當承擔第497 條格式條款無效之后果;其次,最大誠信原則的貫徹不等同于在概括性詢問條款方面嚴格執(zhí)行,這相當于變相降低了保險人的成本,違背了風險分配原則,為其轉嫁風險大開方便之門。最后,實踐中也出現人身保險的代理人為了提高銷售業(yè)績,明知投保人患病之事實卻不加以提示風險,甚至引誘投保人選擇否認出現格式條款詢問的相關癥狀。②詳見“徐永中與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申訴、申請民事裁定書”案號:(2020)蘇民申6947號。投保人作為弱勢群體,以“全有或全無”的形式承擔被解除合同的風險,成本極高,保險人卻可以通過自身優(yōu)勢地位規(guī)避風險。因此,必須更傾向于公平原則來保護投保人的利益。針對保險人可能因概括性詢問條款被認定無效而提高審核標準,則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例如制定指引條例、銀保監(jiān)會約談等方式對之進行規(guī)范。

        另一方面,一來要嚴厲打擊保險人通過模糊概括性詢問條款從而解除合同之行為。例如,針對保險人惡意通過概括性詢問條款轉嫁風險的情況,引入處罰制度,對之進行行政處罰。這么做的目的是發(fā)揮處罰的嚇阻功能,保險人故意通過模糊設置概括性詢問條款的方式使得投保人隱瞞病情,在保險事故發(fā)生時以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而拒絕賠付,已經符合“惡意不當理賠”之主觀和客觀構成要件[12],需要通過一份懲罰性處罰的罰單將這種行為樹立為“典型判例”[13],通過提高其違約成本來起到震懾作用。二來應當通過行政組織對其做出處罰而不應該賠償給投保人。原因在于,投保人也具有隱瞞病癥的過錯,雖然其主觀惡性較小,有受到保險人“誘導”的可能性,但是依舊屬于違背了如實告知義務,違背最大誠信原則,不能讓投保人通過這種方式額外獲利,從而變相鼓勵其隱瞞病癥,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綜上,通過行政機關對保險人惡意通過設置模糊概括性詢問條款從而解除合同之行為進行行政處罰,能夠發(fā)揮震懾作用,更好地保護投保人的利益,體現公平原則,不讓投保人額外獲利,也可以更好地體現最大誠信原則,做到兩大原則的平衡。

        (三)保險領域欺詐制度的修正與調整

        針對司法實踐中投保人隱瞞病情引發(fā)的選擇困境,筆者認為,應當通過將投保人主觀上出于故意、客觀上做出隱瞞病癥之行為認定為欺詐,賦予保險人解除合同與撤銷合同的選擇權,從而做到公序良俗原則與公平原則兩大原則之間的平衡。首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意見》第68 條指出,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通過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具體而言,認定欺詐需要包含三個構成要件,一是要有欺詐的故意,二是做出了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行為,三是欺詐行為和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并做出錯誤意識表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作為調整平等主體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民法,更可以把隱瞞真相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納入到“欺詐”的范疇。因此,將投保人隱瞞病癥之行為認定為欺詐,賦予保險人解除合同與撤銷合同的選擇權,是不違背民法典這一上位法的。其次,基于公平的角度,如上文所述,投保人在投保時故意做出隱瞞的行為,使保險人有遭受損失的風險。如果不對這種行為加以規(guī)制,則會使保險人轉化為相對的“弱勢方”,弱勢一方得不到相應的救濟,有違公平原則。再次,基于公序良俗的角度,降低投保人隱瞞病癥之成本,使之通過該行為獲利而不用承擔相應的責任,則會誘發(fā)道德風險。最后,基于成本效益論之角度,保險人作為嚴格意義上的受害者,應當降低其止損的成本,而對有著欺詐故意的投保人提高其成本,才能做到風險分配的平衡,使得雙方都能在合同范圍內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筆者認為,重大過失不屬于欺詐。原因在于,“我國法在此顯然采取了傳統(tǒng)的風險不可分原則(all or nothing prin‐ciple),對如實告知義務的違反將導致被保險人完全喪失保險金請求權。當不實告知并未包含騙取保險金意圖之時,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顯然對被保險人過于嚴厲……它還使保險人獲得不應得的利益”。[3]這顯然有違公平原則。

        還有一點筆者認為需要說明,賦予保險人解除合同與撤銷合同的選擇權與未如實回答概括性詢問條款詢問不影響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為主的做法并不沖突。這兩者屬于不同方面,賦予保險人選擇權是在投保人故意欺詐時為了降低保險人維權的成本而對之進行保護。而概括性詢問條款無效保護的范圍更廣,包括了投保人故意、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的隱瞞真相的行為。當投保人確屬故意作出隱瞞真相等欺詐行為時,則應當出于公平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去保護保險人,當投保人是重大過失或者一般過失做出如上行為時,則應當更多保護投保人,如是才是公平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的體現。

        綜上所述,根治保險理賠難這一頑瘴痼疾需要在投保階段完善如實告知義務制度之內容。不同于其他論文的法理分析,本文通過運用法經濟學中的囚徒困境和成本效益論,對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對該制度規(guī)定的主體、范圍和法律后果存在的現實困境進行探究,進而在制度建構、法律法規(guī)完善和司法實踐上給予社會關切相應的回應。在未來,我國《保險法》作為理論、內容自成一體的部門法,在《民法典》實施中將會繼續(xù)保持其獨立性與專業(yè)性。但是其特殊性依舊寓于民法體系之普遍性中,因而需要強化《民法典》與《保險法》及司法解釋的鏈接,對如實告知義務制度進行完善。筆者認為,在諸如投保人欺詐引發(fā)解除權與撤銷權競合等問題上,《保險法》與民法典的規(guī)定有所競合。除了依據“特別法優(yōu)先于一般法”原則適用《保險法》及其司法解釋,也要發(fā)揮《民法典》的指導作用。例如,在《保險法》及司法解釋中依據上位法將隱瞞事實納入欺詐的范圍,從而賦予保險人解除或者撤銷合同的選擇權,更好地做了投保人與保險人利益的平衡。而上文提到的概括性詢問條款效力,也需要通過結合《民法典》對于格式條款之規(guī)定,區(qū)分情況對其效力進行認定。諸如此類情況還有很多,在《民法典》正式頒布的背景下,做好《民法典》與如實告知義務的銜接仍是重中之重。

        猜你喜歡
        概括性保險法保險人
        怎樣構思人物描寫類文章
        最小化破產概率的保險人魯棒投資再保險策略研究
        經濟數學(2020年4期)2020-01-15 13:18:57
        利他保險合同解除中的介入權研究——檢討《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7條之但書條款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40:02
        “投保欺詐”的法律規(guī)制——《保險法》第16條第3款的解讀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0:52
        聯(lián)合生存概率準則下最優(yōu)變損再保險研究
        自殺免責期間規(guī)范之檢視——我國《保險法》第44條之反思與重構
        仲裁研究(2019年3期)2019-07-24 07:38:56
        未成年人死亡保險制度再探討——以《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6條為重點
        以“1”為基礎的數學教學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1期)2016-08-06 18:29:42
        再保險人適用代位求償權之法理分析
        法制博覽(2016年36期)2016-02-02 14:17:03
        議論文中的記敘性文字
        国产桃色一区二区三区|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www.五月激情| 日韩女优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h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久无码免费久久| 精品少妇白浆一二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特色视频| 欧美内射深喉中文字幕| XXXXBBBB欧美| 看大陆男女真人草逼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公布|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 精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视频|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 亚洲AV秘 无套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麻豆久久| 国产强被迫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熟妇搡bbbb搡bbbb搡| 久久精品国产av大片| 国产性虐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好吊妞人成免费视频观看|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在线|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超碰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a线观看|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色夜| 国产精品白丝久久av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妇女6080|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网站91九色|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国产精品麻豆A啊在线观看| 亚洲av第一区国产精品| 少妇aaa级久久久无码精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