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楊立利 沈怡 甘珊 趙笠竣 袁恬
兒童因免疫系統(tǒng)的發(fā)育不完善,成為多種疾病 的高發(fā)人群。在患兒入院時,受疾病的影響,患兒易出現(xiàn)嚴重的哭鬧行為,再加上患兒對自我病情表達不清,家屬受擔憂心理的影響,患兒及家屬都將產(chǎn)生諸多的負面情緒[1-2]。臨床上,部分醫(yī)院采用傳統(tǒng)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對患兒進行護理,可以有效降低患兒及家屬負面情緒產(chǎn)生的概率,患兒及家屬的滿意度均相對較高[3-4]。相關研究表明,由于傳統(tǒng)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對患兒的內心感受不能深入了解,部分患兒對該護理方法的耐受性較差,出現(xiàn)嚴重不適或并發(fā)癥[5]。近幾年來,兒童醫(yī)療輔導已逐步替代傳統(tǒng)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患兒護理,本研究通過臨床對照試驗,探討這兩種護理方法的具體差異,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8月—2020年7月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yī)院170例3~14歲住院患兒及170名主要照顧者進行研究。納入條件:患兒或主要照護者愿意參加本研究;住院時間>3 d;智力發(fā)育正常。排除條件:主要照顧者存在溝通障礙;棄兒(沒有照顧者且不能自我照顧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兒85例和家屬85名。對照組患兒中男41例,女44例;平均年齡6.9±0.2歲,其中3~5歲31例,6~11歲39例,12~14歲15例;患兒住院期間主要陪伴家屬平均年齡29.3±0.5歲,其中20~30歲51名,31~40歲24名,40歲以上10名;最高學歷,高中及以下32名,大?;虮究?3名,本科以上10名;患兒父母69名,爺爺(或)奶奶、外公、外婆14名,其他親屬2名。觀察組患兒中男43例,女42例;平均年齡7.6±0.3歲,其中3~5歲27例,6~11歲43例,12~14歲15例;患兒住院期間主要陪伴家屬平均年齡29.3±0.5歲,其中20~30歲49名,30~40歲25名,40歲以上11名;最高學歷:高中及以下35名,大專或本科43名,本科以上7名;患兒父母63名,爺爺(或)奶奶、外公、外婆18名,其他親屬4名。兩組研究對象基本情況構成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由護理人員向患兒家屬進行疾病認知宣教(疾病起因、發(fā)展、轉歸、飲食和行為注意事項、常見并發(fā)癥等),而后由患兒家屬轉告患兒注意事項及對患兒進行日常護理。
1.2.2 觀察組 在醫(yī)院范圍內招募人員組建兒童醫(yī)療輔導專業(yè)組,醫(yī)療輔導過程中,輔助專家、患兒家屬、患兒一并參與其中。首先確定崗位職責及資質要求,制訂工作計劃。由child life 具有資質的師資設計專業(yè)培訓課程體系(理論及臨床案例),并組織培訓及考核,通過后予以結業(yè)并授予證書。由經(jīng)過培訓和考核的兒童醫(yī)療輔助專家開展兒童醫(yī)療輔助項目,開發(fā)兒童醫(yī)療輔助產(chǎn)品,通過幫助父母了解患兒對治療的反應,與父母分享安撫治療策略,應用非藥物方法減輕患兒治療護理操作中的焦慮和疼痛體驗,為患兒手術、各種檢查和操作進行心理準備,應用圖像、術前參觀手術室、應用模擬器械等方式進行相關健康教育,加強患兒的探視頻率,在患兒家屬在場情況下,配合進行小游戲及交流,獲悉患兒當前狀態(tài),并對護理方案予以調整。
(1)負性情緒:患兒及家屬入院時采集基本情況導入電子病歷數(shù)據(jù)庫,干預前和干預3 d后分兩次對患兒及家屬進行量表評分,患兒評估量表為兒童焦慮自評量表(SCAS)[6]和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7],其中SCAS量表包括36個條目,各條目以0~4分計,總分144分,分值越低則焦慮程度越輕;SDS以53分為臨界值,其中,輕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分值越低則抑郁程度越輕。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8]與抑郁自評量表(SDS)[7]對患兒家屬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狀態(tài)進行評估,SAS以50分為臨界值,其中,輕度焦慮: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70分,分值越低則焦慮程度越輕。
(2)自護能力:干預后采用本院自擬“自護能力量表”評估患兒自護能力,包括口服用藥、留置針保護及飲食方面,各方面以1~10分計,評分標準:自護能力差:1~3分;有部分自護能力:4~6分;完全自護:7~10分,分值越高則自護能力越強。
(3)配合程度和疼痛程度:配合程度采用本院自擬的配合程度量表進行評估,采用4級評分法,評分標準為非常配合3分;配合2分;不配合1分;完全不配合0分。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9],該評估方法采用10 cm長的標尺,以“0”表示無痛,“10”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評分標準為無痛0分;輕微疼痛,可忍受1~3分;中度疼痛,對睡眠造成影響4~6分;重度疼痛,患者難以忍受,無法睡眠7~10分。
(4)家屬滿意程度:采用本院自擬的護理滿意度量表進行評估,設置5級評分制,評分標準:非常滿意4分;比較滿意3分;一般滿意2分;不太滿意1分;非常不滿意0分[10]。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兒SCAS、SDS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SCAS、SDS評分均降低,并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SCAS、SDS評分的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兒家屬的SAS、SDS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家屬的SAS、SDS評分均降低,并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家屬干預前后兩組患兒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口服用藥、留置針保護及飲食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自護能力評分的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兒配合程度和家屬滿意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兒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配合程度和疼痛程度、家屬滿意程度評分的比較(分)
患兒院內治療期間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家屬也不能對患兒的病情變化進行準確陳述,故而在此期間護理顯得尤為重要[11]。目前臨床護理方法包括傳統(tǒng)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兒童醫(yī)療輔導護理方法,由于傳統(tǒng)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對醫(yī)院醫(yī)師的資歷以及對醫(yī)療設備的要求均相對較低,故而被廣泛應用[12-13]。但是有相關研究顯示[14],應用傳統(tǒng)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在對患兒進行護理時,由于不能深度了解患兒受病情影響后的實際感受,故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15]。因此,該護理方法對患兒的護理效果相對有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兒干預后SCAS、SDS評分及兩組家屬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說明對于患兒及其家屬而言,無論采取何種護理方法,兩者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輕。究其原因,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兩組護理人員均會采取一定措施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干預,故而在護理過后患兒及其家屬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相對減輕[16]。同時,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的SCAS、SDS評分以及家屬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相比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護理人員是按照護理需求從醫(yī)院內部進行選取,且在選取后由專業(yè)護理機構進行組織培訓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開展兒童醫(yī)療輔助項目,故而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的操作更為專業(yè),并且在進行操作時,護理人員會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而且護理人員可對患兒內心實際感受了解的更為透徹,繼而能采取適宜的方法對其進行干預,減輕負性情緒,同時,在滿足其需求時還能更為準確地向醫(yī)師報告患兒病情,繼而進一步減少患兒因受病情影響而產(chǎn)生的負性情緒[17-19],久而久之,患兒及家屬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會明顯減輕。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口服用藥、留置針保護及飲食方面自護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這是因為,通過小游戲與患兒交流,能促進患兒情感和認知的發(fā)展,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有利于提高患兒自護能力。同時,觀察組患兒配合程度和家屬滿意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兒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此方法主要就疾病進行常規(guī)宣教和治療,忽略了對患兒及家屬的實際情況的了解,因此患兒的配合程度和家屬的滿意程度相對較低,患兒病情改善不明顯。觀察組護理人員經(jīng)過培訓,在進行專業(yè)技術操作時,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深入了解患兒及家屬內心的實際感受,當存在問題時,會采取適宜的方法進行處理,且在實際操作前已進行了一系列的醫(yī)療游戲輔導,故而患兒的配合度和家屬的滿意度相對較高,患兒的病情改善也更為明顯[20-21]。
綜上所述,相比于使用傳統(tǒng)健康教育和治療模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采用兒童醫(yī)療輔導方法對患兒進行護理的效果更佳,可減輕患兒及家屬的負性情緒,提高患兒的自護能力、配合程度和患兒家屬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