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為了提高“PLC技術及應用”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實踐和自學創(chuàng)新能力,提出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制訂了新的考核方式。線上學生通過在線平臺進行課前學習,線下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重點講解和討論、項目實踐,課后進行知識鞏固。通過該教學模式能夠實現(xiàn)對學生理論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整體目標。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PLC
引言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信息化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手機電腦成了人們生活以及工作必備工具。我們應該利用這些技術手段來為教學服務。信息化教學,主要采用學習通、釘釘等軟件,進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學生與老師相配合的教學學習。本文研究的混合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將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融合進信息化教學,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研究。
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將教師線上教學、教師線下教學、學生線上學習、學生線下學習相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時俱進,順應“互聯(lián)網+”的時代特征,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利用現(xiàn)代信息化技術,改進教學手段,更好的教會學生。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以下幾個特征:(1)利用學習通、線上課程、精品課等線上學習手段,與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相融合,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利用學習通、釘釘等信息化技術手段,讓線上學習貫穿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前的預習、課中的學習以及課后的復習。(2)建立線上學習資源庫,實訓操作視頻讓學生反復觀看,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訓操作,解決學生實訓操作時容易忘記操作步驟的問題。學生在課后還可以通過觀看視頻進行復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3)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導性。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以以教師講授為主體,轉變?yōu)橐詫W生學習為主體,進行翻轉課堂式的教學。將翻轉課堂融進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進行混合式教學。信息化技術手段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以及學習主動性。教育不單單是課上的時間,混合式教學增加了課前與課后兩個階段,讓教學與學習真正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4)考核方式更加多樣性??己朔绞揭骖檶W生線上的學習情況和線下學習情況。線上學習情況要細化到課前預習、課中學習以及課后復習三個階段。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在平時學習的積極性。
2、PLC課程特點和要求
近年來,電氣控制和 PLC 技術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并廣泛用于機電傳動和控制、電梯應用、樓宇自動化、過程控制等行業(yè)。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學生,其主要就業(yè)方向包括:機電設備的安裝、操作、校正和維護;機電產品的過程實施、測試和現(xiàn)場維護;機電設備的技術改造和技術管理;因此,該課程要求學生具有電氣控制和PLC 的基礎知識,并精通實際應用,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技能和維護經驗,培養(yǎng)一定的創(chuàng)新技能。該課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如下:
2.1知識點多,連續(xù)性強
該課程包括兩部分:電氣控制技術和 PLC 控制技術。這兩個部分具有不同的重點,并包含許多知識點,而且具有很強的連續(xù)性。電氣控制技術部分中電氣控制系統(tǒng)的原理分析、設計和控制可在 PLC 技術部分中進行參考和擴展。因此,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必須注意兩個部分知識的結合和連續(xù)性,以利于學生的掌握。
2.2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需要較強的實踐能力
在機電專業(yè)高等院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方向上,主要就業(yè)崗位為技術人員、操作員、維修人員等。這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不僅具有電氣控制和 PLC 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具有安裝、校正和維護典型電氣控制體系,使用 PLC 設計和校正典型控制系統(tǒng)的能力。
2.3適應社會需求,需要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
對于高等專業(yè)院校的畢業(yè)生,對其創(chuàng)新能力也提出了一些要求。除了能夠安裝和校正典型的電氣控制系統(tǒng)外,他們還應具有使用現(xiàn)有專業(y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提出新想法的能力。
3、混合式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
PLC應用技術整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充分結合職業(yè)教育中常用的“六步法”將教學過程包括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媒介、教學方法、教師配備、組織形式、教學地點、教學時間等構建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梢曰赑LC的模擬交通燈設計與應用項目為例闡述PLC應用技術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過程。
3.1課前導學
借助具有教學功能的“學習通”平臺來進行混合式教學中的課前教學活動,教師根據本門課程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課前教學內容的設計與發(fā)布,形式多樣有趣,相比于單一的傳統(tǒng)課堂講授教學更具吸引力和教學影響力。運用學習通發(fā)布微課等學習資料;發(fā)布模擬交通燈設計任務書。學生登陸課程平臺,及時地進行課前預習,通過微課視頻和資料的學習,按照任務書上的設計步驟和設計思路,完成模擬交通燈設計的初步方案,并對有疑惑的地方直接在平臺上提出疑問,這樣有助于線下課堂教學登錄學習通平臺。同時教師要及時線上查看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實時追蹤,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進度落后的同學進行監(jiān)督提醒,實現(xiàn)精準的個性化教學指導。
3.2課中教學
理論課的教學教師首先根據學生課前學習情況和預習測試結果,對需要講解的難點進行重點講解。對于課前預習階段學生沒有理解的知識點通過在課堂上與學生或教師交流、討論從而獲得對知識更深層次理解?!癙LC技術及應用”課程具有較強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需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在該課程中,PLC的編程基礎、功能指令及程序設計等占據大部分內容,針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指令的講解部分,課堂上首先對學生沒有掌握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解,接下來教師提出設計任務,學生根據設計要求運用所學知識編制程序來解決實際問題。理論課手邊沒有PLC,但是大部分指令都可以通過仿真軟件來進行仿真。為了驗證學生程序編制的正確與否,要求上課學生自帶筆記本,安裝好編程軟件,使用仿真軟件對自己編寫的程序進行調試、仿真,發(fā)生錯誤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學習,分析錯誤原因,也可和教師共同分析錯誤原因并能夠吸取經驗。通過課堂上編程、仿真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可以當堂驗證編程的正確性,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實驗環(huán)節(jié),從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出發(fā),以“項目任務”→“基本理論”→“項目解析”為主線,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開發(fā)思路,實現(xiàn)學生分析任務、討論分析任務、完成任務掌握相關理論及實踐技能的過程。由于實驗內容大多停留在順序控制,整體內容偏簡單,這種實驗強度不足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和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素質專業(yè)素養(yǎng),因此增加實驗的難度,將一些工程案例引入實驗教學,提前布置好實驗內容,讓學生編制好程序帶到實驗室。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以學生為主,自行實踐操作,教師以觀察指導為主,觀察各小組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時與學生互動交流,當操作過程中各小組遇到共性問題時要重點講解,突破難點。通過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3.3課程評價體系
評估是衡量課程掌握程度的一種方法。傳統(tǒng)的學生評估方法主要是通過分數進行評估。學校以期末考試的形式進行年終學生表現(xiàn)評估。這種類型的評估有一些局限性,可能無法真正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旌辖虒W模式下的課程教學評估,不僅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行為的數據,還注重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檢查和評估,并通過建立合理的課程教學評估體系,全面了解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技能以及素質的綜合水平。主要的評估機構由師生組成。課程評估包括 40%的在線評估和 60%的課堂評估。在線課程的評估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完成所有資源的學習、完成與知識點相對應的家庭作業(yè)以及在線課程的測試結果。某些環(huán)節(jié)使用公式自動從平臺計算在線課程的學習結果。在課堂上對項目的評估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學生的參與程度、每個項目任務的完成結果以及期末試卷的結果。參與度占 10%,項目完成度占 60%,期末試卷占 40%。同時要特別注意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例如小組討論活動、項目表現(xiàn)、日常出勤等,以便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參與教學。
3.4課后拓展
根據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學生在本次項目的表現(xiàn)包括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動手操作能力與本次教學活動目標的匹配度,進行針對性合理的作業(yè)布置,以及提供一些相應的有助于學生查缺補漏的課外拓展知識。除此以外,教師還可借助此教學平臺,及時查看學生的學習狀況,接收并查閱學生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及時反饋給學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結束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最大化利用線上資源及學習時間,得到了學生的認可。通過該教學模式能夠實現(xiàn)對理論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就業(yè)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郭星辰.基于Moodle平臺的SPOC混合式教學的應用與分析——以單片機應用技術課程為例[J].電子測試,2022,36(02).DOI:10.9.2022.02.039.
[2]譚有倩,劉明,李艷萍.混合式教學在“Web前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策略及效果研究[J].教學學術,2021(02):72-80.
作者簡介:1994年10月,女,江蘇徐州,助理講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