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榮
摘要:單元大任務是素養(yǎng)導向的學科實踐活動,其基礎性價值體現(xiàn)在從“知識技能”走向“核心素養(yǎng)”。關于單元大任務,可以從主體行為(要做什么)、行為結(jié)果(做成什么)、知識技能(用什么做)、社會建構(gòu)(與誰一起做)、真實情境(何時何地做)、育人導向(有什么用)六個方面考量。單元大任務的設計,需要動態(tài)調(diào)整,整體布局。
關鍵詞:單元教學;單元大任務;知識技能;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指向積極生長者培育的課程育人實踐范式建構(gòu)研究”(編號:D/2021/02/2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與教學正在課堂現(xiàn)場進行著一場靜悄悄的深刻變革,那就是從“課時站位”走向“單元站位”。單元大任務在這場變革中具有重要意義。正確認識單元大任務的價值,精準設計單元大任務,以保證在后續(xù)實施單元大任務時能取得實質(zhì)性效果,何其重要。
一、單元大任務的基礎性價值:從“知識技能”走向“核心素養(yǎng)”
單元教學是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路徑,已經(jīng)成為當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基本共識。在以飽滿的熱情對單元教學進行各種各樣嘗試的過程中,各學校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也遭遇了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在處理“雙基”(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后續(xù)“知識點”“能力點”與其表意相同)與“素養(yǎng)”的關系時將兩者孤立起來,呈現(xiàn)出兩個極端:一種是將“單元”理解為知識點、能力點的集合,沒有把“單元”理解為完整的、最小的課程單位。教師通過一個又一個的課時,把一個又一個零碎的知識點、能力點認認真真地教一遍;再用“雙向細目表”把這些“點”考一遍。如此,學生“雙基”扎實了,但“素養(yǎng)”沒有形成——學生不會在真實的情境中用這些“雙基”解決實際問題,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這些“雙基”變成了“死知識”。另一種則相反,課堂完全所謂“素養(yǎng)化”,轟轟烈烈地開展各種活動,一味地強調(diào)所謂生活化、體驗化,基本的知識點、能力點被拋到了九霄云外。這樣的學習是很危險的:“基礎不牢,地動山搖?!?/p>
于是,我們提出一種假設: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單元組織起來,既避免知識點、能力點的缺失,又防止它們只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存在。單元組織方式目前有四種:或者用大任務,或者用大項目,或者用大觀念,或者用大問題。崔允漷教授等將其統(tǒng)稱為“單元統(tǒng)攝中心”“單元組織者”。這四種均可獨立地統(tǒng)攝單元教學,但并非一定要各自為戰(zhàn)、截然分開。其中,大任務是最為常見和基礎的一種,而且,它與另外三者也有天然的聯(lián)系:大項目可能包含幾項任務,大觀念一般可以通過任務來體現(xiàn),大問題有時可以轉(zhuǎn)化為任務。學會單元大任務設計,是核心素養(yǎng)時代教師的專業(yè)基礎,在新一輪課改中具有基礎性價值。
單元大任務的基礎性價值,可以從其在整個課程建設中的地位來考察。
第一,單元大任務本身就是素養(yǎng)導向的。新一輪課改的方向是培育核心素養(yǎng),而單元作為最小的課程單位,意味著單元大任務可以相對獨立地對接核心素養(yǎng),單元大任務設計即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開發(fā)。
第二,向下落實,單元大任務讓課時有明確的素養(yǎng)指向。如果沒有大任務的統(tǒng)攝,我們經(jīng)歷了一個又一個課時,教學了一個又一個知識點,最后收獲的只是一堆知識點。而大任務統(tǒng)攝下,表面來看,我們也在經(jīng)歷一個又一個課時,但實質(zhì)卻完全不同,因為最后我們收獲的是完整的“做事”能力,是明確的核心素養(yǎng)。當我們擁有了單元大任務之后再回到課時,應該有一種“王者歸來”的感覺。
第三,向上對接,有了單元大任務設計的基礎,我們就能整體性、結(jié)構(gòu)化地布局一學期的單元大任務,借此構(gòu)筑學期課程綱要。這個綱要,會成為學校素養(yǎng)導向教學改革的基本文件和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重要標志。
二、單元大任務的學理考量:回答好“六個問題”
究竟什么是單元大任務?單元大任務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學理考量?筆者以為,可以參照文藝、崔允漷關于語文學習任務的理論框架來理解。他們以“屬+種差”的方式對語文學習任務進行認定(見下頁表1),提出“語文學習任務是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實踐活動,其實質(zhì)是真實情境下的語言文字運用”,語文學習任務的特征有六個要素:主體行為(要做什么)、達到結(jié)果(做成什么)、人際關系(與誰一起做)、時空情境(何時何地)、語言文字(用什么做)、育人導向(有什么用)。
他們論述的是語文學習任務,但分析框架完全適用于其他學科。在實踐操作中,我們對其略做微調(diào)(見表2)。
以“六要素”來建構(gòu)與考量單元大任務,就是要回答好六個問題:
第一,要做什么——主體行為。單元大任務是一件事,而不是“思維”“意識”,具有外顯性;是完整的事,而不是一些碎片化的事,更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業(yè)匯編、單元練習(這些是指向通往素養(yǎng)路上的“雙基”的,但不等于單元大任務);是有真實性的事,真實性不完全等于“真實”,它可以是生活的真實,也可以是“擬真”的真實,更多指向思維方式的真實;是復雜的事,通常會調(diào)動多種知識、技能,會需要多種方案,而不是一個簡單線性的單一答案。當然,單元大任務也應該有一定的邊界性,這是一項學科實踐活動,而不是一般性的校園活動,不能動輒“大動作”,耗費巨大的精力乃至物力、財力。應依托單元的若干課時,而不能無限地延長時間去完成大任務。
第二,做成什么——行為結(jié)果。單元大任務達成的結(jié)果就是做事的結(jié)果,如實現(xiàn)了怎樣的創(chuàng)意,形成了怎樣的美感,確立了怎樣的觀念,解決了什么問題,完成了哪項任務,制作了什么產(chǎn)品,編制了什么方案等,而不僅僅是“記住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技能”,或者能默寫哪些字詞、掌握哪些句型等。后者當然也很重要,但僅有這些顯然是不夠的。為了更加明晰單元大任務的質(zhì)量要求,我們可以為大任務編制評分規(guī)則。
第三,用什么做——知識技能?;趩卧笕蝿盏膶W習絕不是不要“雙基”,而是要更好的“雙基”,要讓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雙基”在單元大任務中得到落實與升級。所謂“落實”,就是單元大任務中必須有“雙基”含量,不能為了一個“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字也不寫了、經(jīng)典名篇也不背了、計算能力式微了,本單元的知識點、能力點也落空了。所謂“升級”,就是要把這些知識與技能“用”起來,而不僅僅是識記;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知識必須進入“周轉(zhuǎn)”。
第四,與誰一起做——社會建構(gòu)。當代學習科學有一個基本觀點,學習不僅是一種個體認知,還是一種社會化建構(gòu)。完成單元大任務,需要獨立思考,也需要伙伴學習。因此,我們需要考慮完成任務的合作伙伴,還需要考慮任務完成過程中的角色分配,等等。
第五,何時何地做——真實情境。單元大任務是在單元學習情境中完成的,這個情境應該具有真實性。應該考慮:任務背景,一般是比較宏觀的事情,比如國際形勢(如俄烏沖突)、國家政策(如“雙減”政策)、時代特征(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體時間,如單元學習結(jié)束時、“六一”游藝活動時、學校科技節(jié)期間、畢業(yè)前夕;情境地點,如小組、班級、校園、家庭、社會等。當然,學習情境的真實性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實,但應該優(yōu)先考慮與生活類似的模擬情境。在這種模擬情境中,學生的思維方式應該是真實的(哪怕有時設計的是想象的情境,思維方式也應該是真實的)。
第六,有什么用——育人導向。所謂“育人導向”,不是給大任務貼幾個標簽、加幾句口號,而是要結(jié)合具體任務說明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比如“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空間觀念”“社會責任”在本單元是如何體現(xiàn)的。
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根據(jù)教材的編排,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多彩童年”,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習作要求是“寫一個身邊的人,嘗試寫出他的特點”。因此,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單元大任務:
集體創(chuàng)編“多彩童年——班級人物譜”并舉行發(fā)行儀式。要求:(1)全班同學參與;(2)人物譜涉及班上所有同學;(3)能寫出童年的多姿多彩及人物的特點;(4)發(fā)行儀式上設有欣賞評論環(huán)節(jié),體會同伴的童年生活,評析文章中有深刻內(nèi)涵的句子。
這個單元大任務的“六要素”如下:(1)要做什么:創(chuàng)編“多彩童年——班級人物譜”并舉行發(fā)行儀式;(2)做成什么:“多彩童年——班級人物譜”及發(fā)行儀式(關于人物譜的評分規(guī)則、參與發(fā)行儀式的評價要求可細化設計);(3)用什么做:寫一個童年伙伴,嘗試寫出他的特點,寫出童年生活的純真與美好,并用多種方法理解有深刻內(nèi)涵的句子;(4)與誰一起做:全班同學(具體如何分工待細化);(5)何時何地做:單元學習結(jié)束時,班級中;(6)有什么用:學會用童年故事寫童年伙伴,在學會寫童年特點的過程中,形成對童年生活的審美理解。
三、單元大任務的設計:動態(tài)調(diào)整,整體布局
(一)初步提出
單元大任務的初步提出,一般流程如下:
1.單元主題的確定
單元主題是單元大任務的靈魂。我們可將學科知識、學科思想方法、學科核心概念、學科實踐活動等作為單元的主題。有的學科,教材中已經(jīng)安排了單元主題,教師就可以直接采用,也可以根據(jù)需要重構(gòu)。比如,統(tǒng)編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多彩童年”,我們便將其作為單元主題。
2.單元教材(資源)的把握
要抓住教材的核心:對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學會哪些核心知識,掌握什么關鍵能力,提升哪些必備品格,形成怎樣的價值觀念,做一個整體的判斷。
3.單元知識的提煉
先悉數(shù)羅列出本單元的知識點與能力點,再選擇、整合與提煉,最后從中確定最主要的——我們認為,單元教學必須把“雙基”盤點出來,才能回答單元大任務“用什么學”的問題。
4.班級學生的理解
這里的“班級學生”特指“我的班級”。單元大任務最后是由班級學生完成的,要考慮他們是否對這樣的任務感興趣,是否有能力“跳一跳摘果子”。
5.操作可能性的評估
單元大任務不能理想化,既要考慮各種條件因素,還要考慮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所有的學科都在開展單元大任務教學,每個大任務都大張旗鼓,就會失去操作的可能性,或者流于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6.單元大任務的初步提出
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說明“做什么”,配以簡短的任務要求或注意事項。要想象學生就在跟前,他聽了你的單元大任務之后能夠明白其究竟是什么。
(二)互動修訂
考察初步提出的單元大任務是否合理,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單元目標與單元大任務的一致性、單元大任務與課時子任務的關聯(lián)性。
1.單元目標與單元大任務的一致性
關于單元目標與單元大任務,我們曾經(jīng)糾結(jié):究竟是先確定單元目標,還是先提出單元大任務?專家說:任務是為目標而設定的,沒有目標怎么會有任務?而教師會首先考慮“我們要做什么”,即任務優(yōu)先,任務提出之后,再厘清任務所指向的目標。其實,“誰先誰后”的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致性考量”,即在“一致性考量”中相互修正,最后實現(xiàn)目標與任務的匹配。實踐也證明:在目標與任務的“互動”中實現(xiàn)一致性,在實現(xiàn)一致性的過程中打磨出更精確的目標、更合理的任務,是較為科學的做法。
筆者看到格蘭特·威金斯等在單元設計三階段(確定預期目標、確定評估證據(jù)、設計學習體驗與教學)的相關闡述中明確提出:“雖然這三個階段表明了設計的邏輯,但并不表示在實際操作中必須遵循這樣的步驟完成?!薄霸O計從何開始或如何進行并不要緊,只要能夠在結(jié)束時完成一個反映三個階段邏輯的連貫且一致的設計就可以了?!迸c此相同,最后的單元大任務考量,須反映單元目標與單元大任務的一致性。
2.單元大任務與課時子任務的關聯(lián)性
單元大任務是經(jīng)由課時子任務實現(xiàn)的,因此,它們之間必須具有關聯(lián)性。理論上說,單元大任務“確定”之后,分解、落實到課時子任務就行了;但在實踐中,有時候這個“確定”本身就是一個不斷修訂的過程。可能會在設計課時子任務時發(fā)現(xiàn):有些重要的課時子任務,單元大任務并沒有“統(tǒng)攝”到;或者,單元大任務的某個要求可以不提。這時,就需要調(diào)整單元大任務。這樣的調(diào)整會讓單元大任務更完善。課時子任務與單元大任務的關聯(lián),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直接關聯(lián),單元大任務“分解”成一項一項的課時子任務,課時子任務完成,單元大任務也就完成了;二是內(nèi)在關聯(lián),并不是所有的課時子任務都直接地服務于單元大任務,而是通過子任務的鋪墊、準備,最后遷移、應用于新情境,完成單元大任務。事實上,作為素養(yǎng)導向的學科實踐活動,單元大任務通常會提供新情境,因為只有在新情境中才能評價素養(yǎng)是否形成。
(三)整體布局
1.基于單元大任務設計單元教學方案
一個完整的單元教學方案,一般包括六個元素:主題與課時、單元目標、單元評價任務、學習過程(分課時設計)、作業(yè)與檢測、學習反思。而作為“單元統(tǒng)攝中心”的單元大任務,是單元教學方案的基石。單元教學方案的這六個元素中都有單元大任務的影子。這里,特別要提及其中的兩個元素:一是“單元評價任務”,其實質(zhì)就是單元大任務,因為評價任務是指用于檢測學習目標是否達成的學習任務(單元大任務與單元目標的一致性即此意)。我們應該依據(jù)表現(xiàn)性評價的要求,設計好單元大任務的評分規(guī)則。二是“學習過程(分課時設計)”,其實就是子任務的分解與落實。整個學習過程的安排應體現(xiàn)“總—分—總”的思路——單元起始課時要幫助學生明確單元大任務,單元結(jié)束課時要組織學生進行單元反思,反思自己如何完整經(jīng)歷單元大任務,獲得了哪些體會。通過基于真實性情境的單元大任務,讓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經(jīng)由對單元大任務完成過程的反思,讓能力轉(zhuǎn)化為素養(yǎng)。
2.基于單元大任務布局整個學期的課程與教學
有了單元大任務,就有可能更好地整體布局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這個整體布局,要考慮單元大任務的整體合力,即所有大單元任務合力指向怎樣的學期課程目標;要考慮單元大任務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盡可能讓單元大任務之間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性,以減少任務間的“內(nèi)耗”;要考慮單元大任務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diào),讓學生處于合理的勞動強度與學習熱情之中;要向“因為整合所以有效”的方向努力,避免因為處理不當造成新的過重的學業(yè)負擔;還要考慮單元大任務與其他方式“單元統(tǒng)攝中心”的關系,適當穿插由大觀念、大項目、大問題統(tǒng)攝的單元學習。布局一個學期的單元大任務,其實就為編制“素養(yǎng)導向的學期課程綱要”奠定了基礎——學期課程綱要是教師對某門學科一學期課程與教學的整體安排,包括課程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五個要素,單元大任務的學期分布深刻地影響著這五個要素。
從知識技能到核心素養(yǎng),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設計單元大任務,或許標志著我們新的起航。
參考文獻:
[1] 文藝,崔允漷.語文學習任務究竟是什么?[J].課程·教材·教法,2022(2).
[2] 崔允漷.深度教學的邏輯:超越二元之爭,走向整合取徑[J].中小學管理,2021(5).
[3] 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 全一冊)[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 劉徽.真實性問題情境的設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1(11).
[5] 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