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應用微課,對驗證微課的應用成效,高質量地提升學科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微課輔助于高中化學概念教學,有優(yōu)勢,但也有很多的不足,雖然有效地凸顯了化學教學在重難點,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需求,幫助他們對化學概念、定理以及內涵等進行了詳細化地理解,在提升化學學科教學質量方面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關鍵詞:?微課;概念教學;應用;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2)12-0143-03
收稿日期:?2022-01-25
作者簡介:?徐凡(1984.10-),女,江蘇省贛榆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化學教學研究.
1 基于微課的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相關概念
1.1 微課的理論研究
第一,非正式學習理論.這是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的,指的是在工作、生活、社會交往等其他時間學習知識的一種新的方式,學習理念在于在學習中玩,在玩中學.該種教學方式的應用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突破,微課小而精湛,教學針對性強,是非正式學習中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而非正式學習的需求也為微課的應用與推廣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第二,掌握學習理論.其含義就是大多數學習者都可以習得并掌握的知識點,而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輔之個性化與自動化的學習方式,為學習提供更加充分的空間,這樣更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但是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在學習中需求和學習時間不同,所以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各不相同.微課雖然短小但是承載的內容很多,不因為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及要求學習,反復多次地觀看和鞏固,最終的熬到知識獲取的目的.
1.2 化學概念
所謂的化學概念指的是化學學科概念性知識一部分,重點是歸納和總結化學現象、規(guī)律,并在原有的認知以及化學科學性上,并對化學事實、現象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并從當中抽象出來更加理性化的知識.
1.3 高中化學概念的分類及特點
針對于化學概念不同學者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學者將其分為基礎性概念和技能性概念.還有的學者將其分為具體概念、定義性的概念以及抽象性的概念等幾類.
化學概念類型的不同,授課的重點和方向也不同的,但特點是一致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階段性概念.概念類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需要教師在授課中步步為營.化學教學中關于概念類知識點的編排采取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也就呈現出了概念的階段性特點,所以教師在授課中需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及經驗,從淺到深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可以從現象看到本質,進而對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②抽象性的概念.概念都是經過反復多次分析、對比、歸納、總結出來的,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化學學科當中存在著很多看不見與摸不著的物質、分子結構等等,但是這些物質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律,需要學生去挖掘,所以抽象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③結構化特點.化學概念之間聯系是很緊密的,在授課中不能夠只強調定義的適用范圍,而是要重視概念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意識到概念是互通的、是繁瑣的,所以在授課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概念的結構化特點厘清,對概念的學習過程進行統(tǒng)籌,以保證可以形成一個完善的網絡體系.
2 基于微課的高中化學概念教學設計、開發(fā)與實施
2.1 設計原則
第一,“微”原則.微課內容十分簡練,教師將教學重難點知識經過細致劃分、分割、重組之后集中到小視頻當中,每一個微課都具備獨立性,可以對某一個學習內容進行系統(tǒng)性地呈現.而且微課的時間短,整個時間一般為8分鐘?左右,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起來,而時間短針對性高,教學成效性自然也高.
第二,生本性原則.在微課設計之前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特征等科學地設計微課內容,展現出微課設計對學生需求的關注,并且評價指標也集中在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上.
第三,設計最優(yōu)的原則.微課的設計內容決定了最終的實用性,所在設計中要堅持實用性的原則,具體可以按照以下幾個要求進行:①確定教學目標,保證微課設計的針對性,將重難點知識充分地展示出來.②對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在微課設計中充分地展現學生的主體性,重視發(fā)揮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彰顯學科的趣味性.
2.2 微課開發(fā)
在微課設計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要進行微課的制作.首先要明確的是制作類型,可以是單一性的微課,也可以是混合使用.需要提前準備好錄制工具,編寫好設計腳本和方案等.在微課錄制過程中,周圍環(huán)境要安靜和舒適,并在錄制結束之后采取其他的軟件做好后期處理,包括音頻、視頻以及背景音樂等.由此可見看出,微課的開發(fā)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還需要掌握拍攝技術,音頻與視頻軟件的處理技術等,對于教師的信息化處理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多數會選用相對應的實驗為設計主題,并選擇便于操作,現象明顯的實景拍攝方法對化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進行展現,這主要應用在技能類化學概念知識的呈現上.
2.3 微課實施
微課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是翻轉課堂實施的重要載體,在教育教學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比如在課前預習、課中教學以及課后鞏固等階段都可以應用微課,但主要是在課中講解中應用,借助幾分鐘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對化學反應原理、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最終形成化學概念.因此,在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本知識靈活地運用微課,不盲目給學生播放視頻,避免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
3 高中化學概念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實例
3.1 離子反應實例
(1)選擇微課課堂的主題:在離子反應這節(jié)課當中,結構分為兩個部分,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針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的第一個部分,在授課中教師通常是利用實驗演示的方式讓學生從實驗現象去研究離子反應的內在本質以及客觀規(guī)律,以此來得出電解質的相關概念和離子反應概念.但是由于實驗演示在精準性上存在誤差,所以展示效果一般.因此,針對于這一部分可以通過微課模式來呈現,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能夠通過自學的方法?學懂離子反應的概念內容,課上的時間則用來對本質性問題進行探究,留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2)對微課教學內容的分析.離子反應在初高中化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也是高中化學中最基礎的反應之一.
(3)教學目標.首先是關于強弱電解質含義的理解;其次是對離子反應與方程式的理解;再次是離子反應的條件以及方程式如何書寫;最后是鍛煉學生總結各項知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情分析.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關于離子反應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并且經過初中階段經過觀察、實驗后,對于離子反應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對此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了講解.
(5)微課制作.主題:離子反應的概念.適用對象:高一學生.授課類型:課前自學.時間:8分鐘.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同學們都知道家里水壺生銹可以用醋酸去除;工業(yè)廢水可以用氨水處理,這些都屬于離子反應.那么,到底何為離子反應?實質是什么?學生思考:電解質在水溶液當中的反應實質是什么?依據是什么?做這樣的課前導入設計主要的目的在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更好地刺激到學生的欲望,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化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身邊.新課講授:以電解質溶液導電性強弱探究實驗為主,對實驗進行驗證和猜想.播放實驗視頻,觀察實驗現象,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講述離子反應概念的內容:離子之間的反應內容,總結離子反應條件,即弱電解質的生成;揮發(fā)性物質的生成;難溶性物質的生成.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可以總結出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離子反應的相關內容.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回顧,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解答,與新課導入進行呼應.布置作業(yè):引導學生填寫復習任務單,引導學生反復多次觀看微課視頻.這樣做,教師能夠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教師完善后續(xù)的課堂設計.
3.2 原子結構實例
(1)選擇微課課堂的主題:本節(jié)課是在分析與原子概念學習基礎上,探究原子內部構成.在本節(jié)微課實施中,從原子結構的化學史料知識點為切入口,對其內部結構進行了分析.學生在此之前接觸過原子和分子的相關知識,但是知識積累不夠扎實,主要以語言論述為主,缺乏直觀性的想象,課堂枯燥和乏味是必然的,無法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
(2)教學內容分析.對原子結構的分析應從宏觀到微觀,并對微觀世界展開進一步地探索,對原子結構和微觀粒子進行學習,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基礎.
(3)教學目標分析.基于模型認知的基礎上,采取微課動畫的方式對原子結構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以及化學思維和認知力.
(4)學情分析.學生在之前已經對原子和分子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學習,并對物質的構成要素進行了探析,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從微觀角度認知世界的能力還沒有形成,需要教師的指導.
(5)微課制作.主題:原子結構.適用對象:高二學生.授課類型:課堂嵌入.時間:6分鐘.教學過程:首先通過提問在化學變化當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之后過渡到原子結構的探索.該種導入方式直截了當,從學生初中所學入手,直擊重點.新課講授:既然原子是最小的微粒,那是否可以再分原子,構成如何呢?視頻演示盧瑟福的粒子散射實驗過程,并引導學生組織討論為什么大部分的粒子在穿過金箔紙之后還會按照原來的方向繼續(xù)前進?少數粒子發(fā)生方向偏轉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總結原子的結構是原子核與核外電子共同作用構成的,而原子核帶正電荷,在原子的中心,負電荷的電子則在原子周圍進行高速地運動.經過這一段微課的設計,學生可以經過課堂上的觀看與討論,得出借助粒子撞擊實驗,可以對微觀世界進行探討,這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有效方式,也使得人們對于微觀世界的認知從認識到實踐,從實踐到再認識,到再實踐,這是認知世界發(fā)展所形成的必然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張云平.高中化學微課設計與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6):645-646.
[2?] 鄒金鳳.如何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微粒觀?[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15):89.
[3?] 趙丹丹.微型實驗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J?].文淵(高中版),2020(6):985.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