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周靜 鄭 磊
針對國內(nèi)外TTM的運用展開討論,研究認為,TTM理論模式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被試的行為活動狀況進行階段劃分,對預測鍛煉行為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與方法,鍛煉TTM還應深入探討有關的調節(jié)變量和中介變量的作用,以拓展研究的深度。
根據(jù)健康相關行為的生態(tài)學觀點,健康相關行為受多水平、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鍛煉行為本質上是“從認知與行為、情感與行為、態(tài)度與信念等多因素模型中喚起的個體或群體有目的的受意識支配和控制的行為[1],”因此建構鍛煉行為多因素模型并對相關系統(tǒng)模型進行比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鍛煉行為,鍛煉TTM這種鍛煉行為多因素模型是建立在多種國內(nèi)外健康教育實踐中常用的健康相關行為理論基礎之上,通過確定變量間的關系來表達對鍛煉相關事物或鍛煉情形的系統(tǒng)見解,并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給予解釋和預測。
1 TTM模式理論內(nèi)涵
行為轉變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TTM)也被稱為轉變階段模式或階段性行為改變理論,是一個行為改變的綜合模型。它是由Prochaska和Diclemente在研究吸煙者的行為變化時提出來[2]。該理論對于吸煙與喝酒成癮,以及體育鍛煉習慣等行為的變化研究具有普遍意義,被稱之為認識和預測身體健康有關的行為改變的基礎理論[3]。該理論提出后,從起初應用于臨床干預發(fā)展到群體干預,以后被廣泛應用于多種行為干預,1994年,Prochaska提出該模式可推廣普及到鍛煉等12種問題行為干預[4]。該理論模型將行為改變定義為一個復雜、漸進、連續(xù)和動態(tài)的過程,而進行一種新行為的個體將沿著下列階段有序地進行:
階段1:前意向階段,也稱打算轉變前階段,該階段中個體沒有改變行為的意向;階段2:意向階段,也稱打算轉變階段,該階段個體只有改變行為的意向,沒有行為的改變;階段3:準備階段,或稱準備行動階段,指人們形成想法在近期改變行為,并進行了最初嘗試;階段4:行動階段,指人們已經(jīng)實踐了新的行為;階段5:維持獲得階段,或稱鞏固階段,指新的行為已經(jīng)堅持了最低限度的期限?!白兓A段”作為該理論最主要的核心組成部分,突出強調行為改變的動力學特征,詮釋行為的改變不是一種“全有全無”的現(xiàn)象,打破了傳統(tǒng)上僅從做/不做(do/not do),或鍛煉/不鍛煉(exercise/no exercise)完全二分化結果的層面上看待問題的局限,而是用動態(tài)的眼光,通過以不同速率、螺旋形升降的變化階段及影響階段變化的心理因素,對整個行為改變的動態(tài)過程進行解釋、說明和預測。
2 鍛煉TTM模式的認識及應用
近年來,西方學者運用階段理論在健康行為領域(包括鍛煉行為)進行的研究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采用不同研究設計,探討健康行為階段性特點,檢驗階段理論假設。最初將TTM應用到鍛煉領域的是島嶼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sland)的Sonstroem(Sonstroem&Amaral,1986),研究者將220名超過30歲的男性被試分類到改變的四個階段中,即前打算者(precontemplators)、打算(contemplators)、行動者(recruits,在過去的兩年里,每周3次參加大強度的鍛煉,每次至少20min)和堅持者(adheres,開始鍛煉至少2年以上)。研究發(fā)現(xiàn),放棄鍛煉的現(xiàn)象既存在于不打算繼續(xù)鍛煉的被試中,也存在于打算繼續(xù)鍛煉的被試中[5]。Ma rc us和Simikin(1993)用是/否方式測量235名員工鍛煉行為的階段變化特征,發(fā)現(xiàn)無意圖期占22.4,有意圖期為28.3%,準備期是17.8%,行動期占8.7%,維持期為22.8%[6]。Catherine,Woodsm,Nanette以及Mutrie等人以蘇格蘭一所大學的2943名學生為被試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采用前后隨機控制設計,以檢測基于TTM設計的自我報告干預方式在幫助習慣靜坐的年輕人開始身體鍛煉上的效果。干預后,被試的鍛煉行為改變階段與基線水平相比,實驗組的改變要顯著高于控制組,研究指出,這種基于TTM和“積極生活”的便宜的自我報告干預方式在幫助習慣靜坐的年輕人進行身體鍛煉上是一個有效的方法[7]。美國所進行的活力生活計劃即以TTM作為介入改變坐式行為的基礎,建立活躍的生活方式以促進身體活動,比較其鍛煉效果,結果表明其與傳統(tǒng)體適能取向的方法同具成效[8] 。
(2)考察階段模型在不同健康行為中的結構特點,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法探究行為變化與決定變量間的內(nèi)在關系。Blissmer及McAuley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四項旨在提高大學教職工身體活動行為的干預實驗中,階段匹配組和運動標準化指導組的身體活動優(yōu)于階段不匹配組和控制組,這一結論與康復病人的鍛煉行為干預研究相一致[9]。CardinalB.J.,M.Kosma以及J.A.Mccubbin等人等人對存在鍛煉障礙的殘疾成年人進行了研究,也是第一個使用完整的TTM理論對這類被試的鍛煉行為進行的研究。該研究采用橫向設計,讓被試在完成各JJC維度問卷測試的同時,也進行鍛煉障礙的測試。通過多元分析表明,所有結構都與鍛煉行為的階段顯著相關(P<0.001),研究結果大致與已有的對健康人群的研究結果一致,這為TTM的內(nèi)、外部效度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10]。
20世紀90年代末國內(nèi)第一次介紹TTM模式以來,國內(nèi)一些學者就該模型的產(chǎn)生背景、理論模型的四部分內(nèi)容結構進行了詳盡的理論闡釋,并應用跨理論模型對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特點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和論述。畢永鋒通過對大眾體育鍛煉干預的理論模式的探討,認為借鑒這些理論,發(fā)展適合我國情況的鍛煉干預策略可能也是推動我國大眾體育鍛煉推廣的有效途徑[11]。張雪芹在體育鍛煉行為和行為轉變理論模式的嫁接一文中解釋了行為轉變理論模式在體育鍛煉行為中運用的可行性,呈現(xiàn)了我國在體育鍛煉行為的階段性特征領域的研究成果,闡述了行為轉變理論模式和體育鍛煉行為的合理嫁接以及這種嫁接所帶來的意義[12]。白文飛則依據(jù)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改變模式理論的綜述,區(qū)分了關于行為的動機—意志的五個階段,既結合了動機的遠離行為的部分,也結合了接近行為的部分,這一分析框架對預測人的行為提供了重要幫助[13]。劉洋、傅企明等提出了運用跨理論模式指導體育鍛煉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作為個人、學校、健身俱樂部以及社會體育組織在開展健身鍛煉活動時針對不同人群制定干預方案的參考[14],邱達明、邱祖建綜合國外有關改變體育鍛煉行為的干預策略的研究,提出體育鍛煉行為與個體的其他行為一樣,受自身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各種因素的影響[15]。許亮文、楊廷忠等針對杭州市社區(qū)居民參與健身運動現(xiàn)況進行調查,比較干預前后社區(qū)居民對健身運動重要性的認識態(tài)度、保持鍛煉行為信念和參與運動鍛煉等狀況的變化,分析對處于運動鍛煉行為不同階段的居民實施側重點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干預措施的結果,研究表明對處于行為轉變不同階段的居民應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進行干預,有一定的效果。方敏、孫影等則通過對青少年鍛煉行為的階段變化的?;芯?,顯示鍛煉行為階段變化呈現(xiàn)明顯的性別和年齡差異,另外,運動自我效能、鍛煉受益和鍛煉障礙得分也呈現(xiàn)明顯的鍛煉階段差異,提出運動自我效能和決策平衡是TIM模式中重要心理變量,且這些心理變量對鍛煉行為有明顯影響,并進一步指出該模式解釋個體在不同行為階段存在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獲益和障礙及不同水平維持運動獲益和征服障礙的信心,研究最后結論應針對青少年鍛煉行為階段變化特點展開鍛煉行為的健康教育。EEA12D60-236D-4932-B72A-07FE45F27297
3 鍛煉TTM模式研究的局限性
就TTM理論而言,TTM模式行為階段改變模式理論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被試的行為活動狀況進行階段劃分,對預測行為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與方法,但目前TTM模式的應用同樣受到其本身模型的局限,以青少年鍛煉行為的研究為例舉證一二,當前在體育生活方式整體認識上存在極顯著差異,影響鍛煉各階段轉化的認知、心理決定因素有所不同,各心理因素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因果關系,但緣于跨理論模型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釋性的,其所預測的青少年鍛煉行為與績效的有效性之間的關系便很難確定;再則,青少年個體特征以及不同的鍛煉阻礙因子等個體差異、休閑鍛煉行為的休閑背景和輕體育健身概念的提出等時代特征,在青少年鍛煉行為整個過程和階段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對青少年鍛煉行為進行考察,這些條件因素和調節(jié)變量皆不可籠統(tǒng)而論,有必要做細致分??缋碚撃P蜎]有考慮鍛煉過程中調節(jié)變量以及中介因素的作用。如:個體鍛煉特征差異、社會影響、阻礙因素等,這使得該單一理論模式的包容性較低,影響了模型的適應性。
國內(nèi)基于TTM模式在鍛煉行為領域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就跨理論模型及其構成要素進行的跨文化衍生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對TIM 模型結構各維度進行的探討、大眾鍛煉行為的階段性變化特點的描述,或不同鍛煉階段相關心理因素的影響作用以及本土化量表的編制等方法學應用研究等等。另外一類就是使用TTM設計干預策略的干預研究。如趙燕,張永軍等人(2004)對社區(qū)居民采用行為轉變理論來指導其進行體育鍛煉,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行為轉變模式能有效提高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同樣,邱建軍和張永軍(2005)也采用該理論指導中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發(fā)現(xiàn)該理論對促進中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效果顯著,有助于改變?nèi)藗儗w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保持或增強體育鍛煉的信念。最近,胡霞等(2021)針對血液凈化患者給予基于行為轉變理論模式的干預,可有效改善機體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素養(yǎng)。但也有研究表明,該理論對體育鍛煉行為改變效果不顯著。在促進身體鍛煉的相關影響因素中,個體能力知覺、體育鍛煉的信念、體育鍛煉經(jīng)歷等在其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從學校層面來看,為有效促進學生養(yǎng)身終身鍛煉的習慣,學校體育應加大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改革力度,審視現(xiàn)行的課程體系,更新體育教學內(nèi)容,使教學內(nèi)容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從內(nèi)心深處激發(fā)學生體育鍛煉的自我需要;從社會體育而言,要不斷普及體育鍛煉的方式,知曉體育鍛煉的相關運動生理指標,科學指導體育鍛煉實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為此,可通過教育、培訓等行為促使個體形成自我管理健康促進動機,再通過宣傳體育鍛煉的方式,形成鍛煉計劃自我制定能力,最后通過獲得社會、同伴或家人的支持,維持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從目前來看,國內(nèi)使用TTM進行的研究還比較少,而且已有研究中大多數(shù)都屬于描述性研究,筆者認為這類使用TIM進行的干預研究,嚴格意義上講,目前雖不乏有些嘗試性研究,但研究普遍缺乏時間驗證和效益評估。
4 結語
引入健康行為學領域涉及健康相關行為發(fā)生發(fā)展的動力、過程及內(nèi)外部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等的相關綜合理論——行為轉變理論模式(TTM)作為鍛煉行為系統(tǒng)研究的指導模型,來分析鍛煉行為現(xiàn)狀、解釋其鍛煉意圖和評估其鍛煉行為,從而為有效調節(jié)人體鍛煉行為提供科學理論依據(jù)及相應對策。尚需指出的是,可以看到鍛煉行為系統(tǒng)模型諸變量之間具有即普遍又復雜的聯(lián)系。此過程的各個階段,不同鍛煉人群面臨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應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幫助,并且在目標對象鍛煉行為改善過程中的每一個進步,都應該得到針對性強化。據(jù)此,鍛煉TTM還應深入探討有關的調節(jié)變量和中介變量的作用,以拓展研究的深度。同時,研究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支撐理論,需要采用哲學思維,不僅要根據(jù)外界的反饋信息調整和思考行為,還要在大腦中修正邏輯思維,把批判性思維貫穿傳統(tǒng)健康行為研究的始終,用實踐論、反映論等方法論指導體育鍛煉行為改變,針對體育鍛煉行為改變中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漸對鍛煉行為展開哲學思考,將知識、信念與行動相互融合,把已有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行為,提高體育鍛煉促進健康理論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季瀏.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9頁.
[2] Proehaska JO,DiClemente.Stages and processes of self-change in smoking:Towards integrative model of chang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3,(51):390-395.
[3] Marcus,B.H.& Owen,N.Motivational readiness,self–efficacy and decision-making for exercise.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2,22:3-16.
[4] James O.Prochaska,Bess.H.Marcus.The Trantheore
tical Model:Applications to Exercise.AdvanceinExercise
ad2herence,1994,(6):161~180.
[5] Sonstroem R J.Stage model of exercise adoption[C].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NewYork,1987.
[6] Marcus.B.H.,Simkin.L.R.(1993).The stages of exereise behavior. the Joumal of SportsMedieine and physicalFituess,33(l),83一88.EEA12D60-236D-4932-B72A-07FE45F27297
[7] Catherine Woods,Nanette Mutricand MarianScott,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Transtheoretical Model based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help sedentary young adults becomeactiv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Theory&Practice,2002,17(4):451~2460.
[8] Dunn,A.,Marcus,B.,Kampert,J.,Garcia,M.,Kohl,H.,&Blair,S.(1999).Co mparison of lifestyle and structure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 respiratory fitness:a randomized trial.Journal of 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81(4),327-324.
[9] MeAuiey,E,Poag,K.,Gleason,A.,Wraith..().AttriionfromexercisePrograms:Attributionandaffeetive perspectives.JoumalofSocialBehavior and Personalitys,1990,5:591一602.
[10] BradleyJ.Cardinal,MariaKosma,andJeffreyAmccu
bbin.Influencing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AdultswithPhysicalDisabilities[J].Medicine&ScienceinSports&Execise,2004.
[11] 畢永鋒.大眾體育鍛煉干預的理論模式.體育與科學,2002,23(5):15-16.
[12] 張雪芹.體育鍛煉行為和行為轉變理論模式的嫁接.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21(5):49-50.
[13] 白文飛.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改變模式理論的綜述.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3):46-47.
[14] 劉洋,傅企明。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7):95-97.
[15] 邱達明,邱祖建.體育鍛煉行為干預策略的研究述評.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6):28-29.
基金項目:1.2020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A類(2020JGA239);2.廣西教育現(xiàn)代化與質量監(jiān)測研究中心2021年度開放課題(JC2021002)。
(作者單位:1.南寧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2.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體育部;3.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EEA12D60-236D-4932-B72A-07FE45F2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