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內容摘要:審美能力是學生能力構成的重要部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是語文教育關注的重點??臻g審美能力是審美能力構成的重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很多好處,但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空間審美還未引起教師的注意,對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尚未形成自覺,但空間審美由于自身豐厚的意蘊,可以更深入地解讀課文,給語文教學提供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空間審美能力 語文教學 空間意義 空間意識
空間形象是指文學文本中的景象、景物與環(huán)境描寫,審美是指感性形象背后的意義是什么。空間審美就是這個空間形象對空間背后的意義的感覺與把握,只有提高對空間的感覺、感知與思考能力,我們才能準確地把握空間背后的意義。
空間審美能力是指對文學文本空間形象的感知、感覺、理解、認識、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臻g審美能力對學生能力的構成非常重要,我們應該通過文學作品提高學生對空間的感知感覺能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審美能力。
一.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的原因
1.空間審美還未引起語文教師注意
當前,空間審美尚未進入語文教學領域,很多語文教師還未曾意識到從空間審美的角度解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其實,中國人一直很重視空間審美,特別是古詩詞中,蘊含了很多空間審美,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但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基本沒有教師提到空間審美,這也說明空間審美還未引起語文教師注意。大部分語文教師相對缺乏空間審美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根本沒有體現(xiàn)空間審美,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非常不利。
2.空間意象重視不夠,對文本空間理解片面化
很多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分析課文時只注重分析人物形象與事項,根本不重視文本中的空間意象,把空間片面地理解為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與背景,但事實上,文學中的空間不僅是人物活動的場所與環(huán)境,它還有著自身的審美功能,它的審美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空間的物質性與精神性上,物質性包含著人類物質文化的內涵,同時它還是一個新的精神空間,我們能夠從空間中看出某種時代特定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理解整個時代的風貌,特別是時代的信念。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寫了巴黎城里的建筑,這是物質空間的描寫,顯示出巴黎文化的厚重感,而不僅僅只把它作為卡西莫多等人故事發(fā)生的場所,通過對這些物質空間的描寫,還能讓讀者了解巴黎城的建筑、文化的輝煌,對文化的傳承十分有益。這里的空間描寫是用文學的方式記錄、反映建筑樣式,使它們變得更加具體、形象,體現(xiàn)了空間的獨立特征。
3.教師對空間審美能力訓練不足,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缺失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而語文教材中文質優(yōu)美的課文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絕佳材料,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教材這一絕佳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因此,對文章的解讀就尤為重要,如果教師從空間審美角度解讀課文,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空間審美能力。但現(xiàn)實是語文教師自身缺乏空間審美的自覺意識,在語文教學中基本沒有體現(xiàn)空間審美意識,自然忽視了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訓練,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缺失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的策略
空間審美能力是學生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首先教師自身要有自覺的空間審美意識,重視學生空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平時的教學中選取合適的文章從空間審美角度進行解讀,并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就以魯迅先生的《祝?!窞槔接懭绾卫梦膶W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
1.樹立空間意識,培養(yǎng)學生感知、感覺能力——以“書房”為例
《祝?!分?,魯迅先生對魯四老爺?shù)臅恐H多,這里的書房是一個獨立的空間,但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以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探討封建禮教吃人的制度為主,很少注意書房這個獨立的空間。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空間的感知感覺能力,學生就會慢慢的形成空間意識,進而提高自身的空間審美能力。
教師在這里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書房”有一定的感知、感覺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這是怎樣的空間,它的構成是什么?進而深入體會空間背后的意義。有些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fā)現(xiàn)書房中脫落的對聯(lián),進而問那脫落的半幅對聯(lián)是什么?眾所周知,書房是讀書治學兼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書房中,主人通常會根據(jù)自己的品味放上喜歡的書籍、對聯(lián)、書畫等,以顯示自己的高雅情趣。因此,書房的布置集中體現(xiàn)了主人的才學與品味,也是我們了解主人的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魯四老爺書房的擺設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書房的布置表明了魯四老爺?shù)纳矸?。書房的構成主要是墻上所掛的大“壽”字和半幅對?lián),長桌上放著脫落的另一邊對聯(lián),窗下案頭擺著的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一部《四書襯》。這些都與理學有關,表明了魯四老爺講理學的老監(jiān)生身份——是理學的信奉者。但眾所周知,《近思錄集注》、《四書襯》只是理學的入門書,書房中有這兩本書也就暴露出他學識不高。此外,這些必備書并不是整齊地擺放在書桌上,而是雜亂無章地堆在案頭,也不知道翻沒翻過。真正的讀書人是很愛惜書的,一般不會把書亂擺亂放,更不會任由脫落的對聯(lián)掛在書房里。從這里可以推測他擺這些書可能只是為了裝點門面,塑造自己讀書人的形象。我們從書房中看出了魯四老爺?shù)谋举|——一個不學無術、虛偽懶散的衛(wèi)道士。
書房的布置還透露了魯四老爺?shù)恼麄€靈魂。書房中所掛的對聯(lián)出自朱熹的《四書集注》,上聯(lián)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泵撀涞南侣?lián)是“品節(jié)祥明德性堅定?!笔抢韺W家宣揚的自我修養(yǎng)的標準。但縱觀全文,魯四老爺并沒有做到對聯(lián)上所宣揚的精神,倒是打著維護“封建禮法”的旗號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絕路,就連祥林嫂死了還怪她死的不是時候。人命關天的大事在他眼里竟成了影響“祝?!钡幕逇狻0阳斔睦蠣斈欠N自私冷漠、冷酷無情刻畫地淋漓盡致。
通過對書房這個空間的描述,不僅刻畫了魯四老爺?shù)男蜗螅€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文化、時代背景。書房的擺設體現(xiàn)出魯四老爺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思想,是魯鎮(zhèn)封建禮教文化的代表人物,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魯鎮(zhèn)人民,自然容不下沒有“從一而終”的祥林嫂。這里的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共同構成了魯鎮(zhèn)這一社會空間,祥林嫂身處這樣的社會空間里其悲劇命運幾乎是注定的。
2.重視空間意義,培養(yǎng)學生文本解讀能力——以“堂屋”為例
文學文本中的空間有著它獨特的意義,每一個空間都自成體系,不只是人物活動的場所與環(huán)境,它有自身的審美功能。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重視空間背后的意義。
小說開頭就以“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間時時發(fā)出閃光,接著就是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jīng)撒滿了幽微的火藥香”。把我們帶進了一個莊重、嚴肅的祭祀空間,這個空間是由祭祀儀式、祭器、祭品以及人組成的。
祭祀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過長達數(shù)千年的積淀,已經(jīng)成為鐫刻在國人心中獨特的文化符號。人們一般在年底舉行莊嚴的祭祀儀式,以求來年得到祖先保佑,獲得更多福氣。而家庭中的祭祀儀式基本都是在堂屋舉行的,這時的堂屋儼然成了神圣的祭祀空間,與世俗空間形成了對立,在這個神圣的祭祀空間里,只有男人才有資格祭拜。我們不能只把祭祀看成一種封建迷信,還要看到它背后的空間意義——蘊含著中國人的祖先崇拜與信仰。在祭祀儀式中,堂屋儼然成為一個信仰世界,身處其中,一種神圣感與崇高感油然而生,自然表現(xiàn)出對祖先與神靈的敬畏。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深度解讀人在空間里的命運。祥林嫂初到魯鎮(zhèn),因勤快能干,不計較工錢和食物,魯四老爺允許她準備福禮,她覺得在這里得到了認可,盡管終日操勞,卻很滿足這樣的生活,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第二次到魯鎮(zhèn)時,祥林嫂已經(jīng)成了被迫改嫁、夫死子亡的寡婦,這嚴重違反了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禮法,魯四老爺自然不會容許這樣“傷風敗俗”的女人再沾手福禮,所以四嬸的一句:“你放著吧,祥林嫂?!背闪藟嚎逅淖詈笠桓静?。因為在魯四老爺眼里,現(xiàn)在的祥林嫂是一個不尊禮法、傷風敗俗的寡婦,是不貞潔的女人,讓她來擺祭品,是對神靈、祖先的褻瀆。所以剝奪了她“祝福”的基本權利。失去了“祝?!睓嗬南榱稚?,意味著被剝奪了文化身份,不被世俗所承認,是一個被邊緣化的異類。她在這個空間已經(jīng)沒了立足之處,等待她的,只有死亡。
教師如果從這個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可以更進一步深度解讀文學作品,挖掘出文章背后深刻的內涵,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到人物命運的悲劇性,使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
3.開展實踐,訓練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以“河邊”為例
在教學《祝?!芬晃臅r,教師可以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河邊”作為一個社會公共空間,僅僅只是祥林嫂淘米的地方嘛?它還有什么內涵,起著什么作用呢?要求學生從空間審美角度思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最終能理解:
《祝?!分械暮舆?,是一個中介,也是故事的連綴點,而祥林嫂的故事正是圍繞這個點散布開來的。所以,這里的河邊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河邊,它里面有著深刻的空間意義,它的意義指向祥林嫂的生命與這個空間密切相關。
祥林嫂春天沒了丈夫,冬初來到魯鎮(zhèn),她是逃出來的,這是祥林嫂對命運的第一次反抗。祥林嫂出生在山里,由于其地理環(huán)境以及生存條件的惡劣使得那里形成了以鄉(xiāng)風民俗為主導的文化空間,而魯鎮(zhèn)卻是一個以封建禮教為主導的文化空間;祥林嫂從山里逃到城鎮(zhèn),也意味著她對這種鄉(xiāng)俗民風的抗拒,選擇自主加入到以封建禮教為主的文化空間中去,正是這兩重文化空間的相互傾軋使祥林嫂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機,導致了她最后的悲慘結局。
未到魯鎮(zhèn)之前的祥林嫂過得是家庭生活,勇敢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祥林嫂來到魯鎮(zhèn)依靠體力謀生,憑著自己的勤勞得到了雇主和魯鎮(zhèn)人的認可,讓她覺得自己的生命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所以,盡管辛苦勞累,卻反而很滿足。但好景不長,祥林嫂原本生活的文化空間勢力并未放過他,精明的婆婆伙同堂伯趁著祥林嫂在河邊淘米時劫走了她,不僅拿走了她的全部工錢,還用八十千的彩禮將她賣進里山。這直接導致祥林嫂陷入被迫改嫁、夫死子亡,被大伯趕出家門走投無路的悲慘境地。祥林嫂從河邊來到魯鎮(zhèn),又在河邊被抓走,河邊成了她命運的轉折點,與她的生命息息相關,最初的她,滿懷希望而來,卻狼狽地被劫走;后來的她,飽經(jīng)滄桑,懷著最后一點微弱希望而來卻被剝奪了所有,成為一個被空間驅逐的、多余的人。作為空間主體的人在空間中的命運卻如此悲慘,這背后蘊藏的東西,令人深思。
空間審美能力是學生審美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要想使學生掌握這種能力就需要教師不斷進行訓練。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課文訓練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讓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在訓練中逐步提高。而語文教師自身也要重視空間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滲透空間審美的意識,使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空間審美有獨特的價值,把它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碰撞出許多新的火花,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大有益處。但目前空間審美在語文教學領域中還處于一片空白,如何把它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去并提高學生的空間審美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周曉琳.劉玉平.空間與審美——文化地理視域中的中國古代文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謝納.空間生產(chǎn)與文化表征——空間轉向視閾中的文學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謝納.空間美學:生存論視閾下空間的審美意蘊[J].社會科學輯刊,2009(04):151-154.2010.
[4]謝納.空間美學興起的當代文化意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1-22(005).
[5]蔡志誠.空間轉向與權力的地理[J].學術評論,2012(06):10-13.
[6]周飛.論三重文化空間中祥林嫂的意義——對《祝福》的文本還原[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05):130-134.
[7]葉木桂,楊有慶.權力空間的“犧牲人”——《祝?!废榱稚┑摹翱臻g”解讀[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9(03):122-124.
[8]陳德翱.魯迅小說《祝福》空間敘事研究[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6(10):55-57.
[9]潘紅義.半卷半掛,半隱半露——談《祝?!分恤斔睦蠣敃恐械膶β?lián)[J].中學語文,2015(36):59-60.
[10]常曉雯.論《祝?!分屑漓胛幕c人物間的關系[J].參花(上),2020(08):35-36.
[11]韓亞蓓.《祝福》與中國祭祀文化[J].青年文學家,2020(09):16-17.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