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敦文
摘要:課堂提問是目前教學中頻繁使用的教學方式之一,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有效的提升師生之間的交流程度,還能夠讓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在課堂上對教學方法和教學速度做出調(diào)整。本文闡述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進行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這對于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在任何一個學科的任何一堂課中,教師都會對學生進行提問,課堂提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還能夠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這對于高效課堂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提問應當少而精
需要說明的是,此處所指的問題少而精,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的數(shù)量,同時也是指教師在同一個知識點進行提問的時候盡量減少使用連環(huán)式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是精心準備的,這對于有效的提升教學的質(zhì)量是有幫助的[1]。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過程中有教師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了提問:
第一種形式:已知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是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那么對于這個平行四邊形來說,其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呢?其底和梯形的底有什么關系呢?其面積和原梯形的面積是什么關系呢?通過以上的推理,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嗎?
第二種形式:已知有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這兩個梯形能夠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呢?拼成的圖形高和原來梯形的高是不是一樣長呢?原來梯形的上下底之和是不是和拼成圖形的底一樣大呢?怎么求出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呢?求梯形的面積為什么要用高乘上上下底之和再除以2呢?
以上是兩種不同的提問方式,都是在引導學生推理出梯形的面積公式。當然,以上的問題并不是在教學的時候一次性提出來的,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這種提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兩個問題之間的時間,學生能夠針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的時間是比較少的。
綜上,在以上兩種問題提問方式中,教師應當傾向于第一種,在教學的關鍵點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不斷的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的發(fā)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問要全面
提問要全面指教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要能夠照顧到所有的學生,而不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只是照顧學習成績一般或者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總是提問難度較高的題目,那么很多學習一般的學生和絕大部分的學困生就無法回答,就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這對這部分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當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設計不同的問題,使得同一個問題可以化為層次不同的組合型問題,這樣就能夠照顧到所有的學生[2]。
例如,在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節(jié)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這個圖形繞某條邊旋轉以后得到的立體圖形是什么呢?”這個問題進行具體化,通過不同圖形的旋轉來形成不同難度的問題。在針對學困生進行提問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簡單的圖形,如:“半圓形沿著直邊旋轉一周可以得到什么圖形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圓球。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稍微復雜一點的圖形來進行提問,如:“鈍角三角形沿著最長的邊旋轉一周會得到什么圖形呢?”在這個問題中,學生在生活中很少見到類似的物體,對于學生來說就需要進行一些思考,并對原始圖形進行一定的分割,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鈍角三角形沿著最長的邊做三角形的高線,然后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在針對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時,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中規(guī)則的物體進行投影,得到平面圖形,然后提出問題:“這個平面圖形沿著這條邊旋轉一周能得到什么物體呢?”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需要將數(shù)學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進行結合,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三、提問后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教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應當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思考,這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是很重要的。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的時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內(nèi)容就是讓學生學會簡便算法,通過對四則運算定律的運用達到簡化計算的目的。如果教師給學生一道題目,就讓學生去解答,那么學生思考的時間是不足的,學生能夠想到的簡便算法是比較少的,就導致很多學生直接進行計算。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尋找更簡單的算法,那么教師提出問題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就提升了問題的有效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減少無效問題的提出,要能夠提出少而精的問題,要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要能夠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這樣才能夠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武桂琴. 淺談怎樣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J]. 信息周刊, 2019, 000(051):P.1-1.
[2] 李敏. 課堂提問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 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