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教科書作為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做出了相應調整。其一,大量增加古詩文篇目。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共編排了129篇古詩文。其二,在文言文的學習時間安排上也有所調整,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從以往的五年級下冊提前到了三年級上冊。因此,教師要研究如何開展小古文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
一、聚焦單元統(tǒng)整,切實提升能力
正確理解教材編排意圖,準確把握各個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是教好小古文的前提。單元統(tǒng)整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相加,而是以提升兒童核心素養(yǎng)為基礎的各種學習主題間的有機融合。小古文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的整合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其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力、鑒賞力,進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以四年級上冊神話單元為例,筆者對教材單元內容進行整理、組合、融通,設計出如下課型:一是單元熱身課——學生搜集神話故事,重點閱讀《山海經(jīng)》,進行課堂交流,整體感受神話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二是單元導學課——學生通讀單元內容,明確單元目標,感受神話人物特點,引導學生統(tǒng)覽單元內容,掌握單元學習的整體框架。三是閱讀對照課——《精衛(wèi)填?!贰杜畫z補天》均出自《山海經(jīng)》,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小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之處,體會小古文短小精悍、言簡義豐的特點。四是拓展思辨課——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山海經(jīng)》一書,學習閱讀小古文的表達,感受神話的神奇,探討今天實現(xiàn)了哪些古人的想象,用今人的視角讀小古文,引導學生感受科技改變生活,一切皆有可能。通過這一系列課程的推進,學生小古文學習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得到鍛煉,興趣得到激發(fā),也樹立了單元整體學習的概念。
二、營造輕松氛圍,樹立一份信心
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氛圍的營造者,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使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
1. 降緩坡度,體會樂趣。小古文中的古今之意多有變化,且生僻字多,再者學生文學積淀不足,使部分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產(chǎn)生了畏懼心理。營造充滿趣味的輕松氛圍,讓學生不懼學習小古文就非常重要。如教學《司馬光》時,可先請學生欣賞司馬光砸缸的視頻,根據(jù)視頻說故事,繼而誦讀課文,最后結合注釋理解內容。這樣,學習難度在教學推進中就被化解了。
2. 分層要求,厚積薄發(fā)。筆者所在學校以爭章打卡形式鼓勵學生積累課外古詩文,校園中洋溢著濃厚的古風。在具體實施中,筆者全面考慮班級學生情況。尖子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教師推薦拓展課外小古文的讀背理解;中等生也可以在保證課內學習的前提下,自選部分課外篇目的讀背;后進生則先確保課內知識能基本掌握,再熟讀小古文即可。在讀背古詩文氛圍的熏陶下,天長日久,學生的語言敏感度顯著提升,學好小古文的信心倍增。
三、緊扣古文朗讀,培養(yǎng)一顆慧心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古文中單音節(jié)詞多,用法靈活,比現(xiàn)代漢語更易于編排語句的節(jié)奏。古人講究吟誦,因此古詩文往往朗朗上口,最能體現(xiàn)漢語言的音韻美。朗讀是學習小古文的前提和基礎,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
1. 讀音正確是讀通文本的基礎。除了讀準生字和多音字外,對生僻字亦要關注。小古文中不少字如今不常見也不常用,如《守株待兔》中的“耒”,《自相矛盾》中的“鬻”等。在教學“耒”時,筆者通過微課展示“耒”字的讀音、字形的演變及字意,再聯(lián)系“耕、耘”二字鞏固記憶,學生對該字的記憶也就深刻了。
2. 正確停頓為理解文本之前提。教會學生正確停頓能幫助其理解文本大意,培養(yǎng)古文語感,這對提升學生文言文理解能力至關重要。《司馬光》一文作為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古文第一課,對學生日后古文學習的指引作用具特殊意義。教學三年級上冊《司馬光》時,筆者通過文本句子“光/持石擊甕/破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朗讀停頓規(guī)律:人物、事物后面一般需要停頓。再拓展至:精衛(wèi)/填海,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學生有了積累就為以后的小古文學習奠定基礎。教學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時,學生對“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的意思不理解,錯讀成“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筆者并不急于糾正,先出示三年級的《司馬光》中“光持石擊甕,破之”,請學生讀,再出示車胤資料,學生了解車胤后,新舊知識瞬間勾連,活躍的思維被點燃。班中已有學生能正確斷句,筆者再追問其斷句的理由。學生能根據(jù)學習經(jīng)驗,歸納出人名后一般要停頓,文中是省略了姓而只叫名。筆者再與學生進行“叫阮(我)的名”小游戲,教師叫出一位學生姓名,其他學生則只呼其名,一派趣味盎然之象。一文一得,前后關聯(lián),破解教學難點,讓學生能正確停頓,感受文言文的音韻美,使學生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四、挖掘教材資源,擁有一顆恒心
1. 閱讀鏈接,聯(lián)結課外。閱讀鏈接是單元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達成單元目標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統(tǒng)編教材的閱讀鏈接形式多樣,有自學提示、問題泡泡、批注、資料袋等,教師要善用閱讀鏈接,幫助學生把知識學“厚”?!妒刂甏谩芬徽n的課后“閱讀鏈接”《南轅北轍》以現(xiàn)代文呈現(xiàn),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古今對照閱讀,激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鞏固小古文的學習方法。同時,推薦學生拓展閱讀《鄭人買履》《邯鄲學步》等寓言小古文,以教材為支架,搭建古文學習的體系。
2. 善用插圖,補充文本。課文插圖是編者根據(jù)課文內容精心安排的,插圖往往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甚至能補白課文或提供想象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激發(fā)學生想象,引導學生與文本空白進行對話,感悟文本的未盡之言。教學《精衛(wèi)填?!窌r,通過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想象精衛(wèi)為了填海,都忍受了哪些痛苦。通過想象交流,精衛(wèi)鮮活的人物形象就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了。
3. 梳理規(guī)律,掌握方法。引導學生歸納文言文中使用頻率高的詞語,如之、乎、者、也、焉……掌握了這一類詞的常見用法,學生能更準確把握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關注倒裝句、表達特殊的句式或極富音韻美的句式,能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古文。學生理解積累了這些特殊文言詞句,儲備了文言知識,為日后的古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古文是中華民族的珍貴財富,教師應以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關注教材編排特點,營造古文學習氛圍,挖掘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厚植愛國情懷,傳承文化精髓,樹立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北小學? ?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 ? 宋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