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雯雯
摘 要:基于新課標要求而提出的議題式教學是高中政治最新的教學方式,它有效破解了政治學科以往諸多局限性,提高了教學實效性。筆者以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為例初步探析議題式教學的操作建議:立足教材,開發(fā)議題;根據議題,構建生活化情境。同時在《政治與法治》教學中還需充分利用教材特色結合議題式教學培育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政治與法治》;操作建議;核心素養(yǎng)
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構建活動型思政課程新理念,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方式應運而生。 所謂議題式教學,即在教師設置的總序有分的系列化議題中,結合教師創(chuàng)設的相關情境,師生共同探究學習教材知識。議題式教學有效破解了高中政治課以往枯燥、晦澀難懂等問題,進一步煥發(fā)課堂魅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筆者在對統(tǒng)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教材的研讀與剖析后,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幾方面建議。
一、《政治與法治》教材特色
統(tǒng)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教材內容邏輯性強,具有鮮明的政治特色。教材充分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形成“三位一體”整體架構,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優(yōu)勢。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第三單元“全面依法治國”。新課標所提倡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在均在教材中充分體現。
二、議題式教學與《政治與法治》教學相得益彰
議題式教學作為活動型課程典型教學方式,通過它所設置的議題,統(tǒng)領有序地涵蓋了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同時通過它設置的相關的生活化情境,在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中,啟迪學生思維,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傳授。因此,議題式教學可謂與統(tǒng)編版《政治與法治》教學二者相得益彰。一方面,《政治與法治》教材知識點邏輯性強與議題式教學統(tǒng)領有序的特色相符合,有利于教材內容的講授。另一方面,《政治與法治》教學內容理論性強與議題式教學中情境化設置完美融合,既能在情境設置中增強趣味性與活動性,寓教于樂,又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講解。
三、議題式教學操作建議
(一)立足教材,開發(fā)議題
在選擇議題前要認真研讀教材,吃透課程標準,既要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密切結合學生實際生活,讓議題的設置更應有的放矢,具體怎么選擇合適的議題呢?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運用教材內容開發(fā)教學議題。借助教材本身的豐富的案例和“探究與分享”,比如《政治與法治》第六課第二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我們可依據教材案例編寫,設計總議題 “同心共筑中國夢”,并根據中心議題,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三個子議題來開展活動:“多元一體,一家親——我國的民族格局有何特點?”、“方針政策,促和諧——怎樣促進各民族和諧發(fā)展?”、“宗教事業(yè),重自由——如何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序列化議題能幫助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2、利用網絡熱點問題開發(fā)教學議題。例如,利用“丁真走紅”事件設置情境,深入剖析《政治與法治》第六課第二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利用“‘辣筆小球’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英烈不容詆毀”、“遛狗不栓繩,違法!”、“上海首例高空拋物罪”等法律的頒布實施,有理有據闡述第八課第三框“法治社會”的相關知識點。因此,教師可利用網絡熱點問題結合教材知識點設計相關議題,構建活動性課程情境,在活躍課堂氛圍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綜合探究能力,提升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
3、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發(fā)教學議題。例如,教師可結合“俄烏戰(zhàn)爭中,如何維護我國國家利益”“泉州抗疫我們在行動”等關乎生活實際的典型事例,圍繞“怎樣愛國、維護國家利益”這一議題,創(chuàng)設總議題“如何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及三個子議題“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依法治國”,在師生互動討論中,提升政治認同與公共參與。
4、時政熱點編制議題。例如2022泉州抗擊新冠肺炎,建黨100周年,民法典,俄烏戰(zhàn)爭,精準扶貧等,這些出現頻率較高的時政熱點,也是學生關注感興趣的議題。教師可根據教材結合最新時政,設置中心議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構建活動型課堂。
(二)根據議題,構建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真實情感,教師立足生活實際來創(chuàng)設與議題相關的情境,能夠讓學生對議題的探究有感而發(fā),從而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與辨析研討,實現生活與教材的巧妙結合。因此,議題式教學中,政治課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盡量挖掘學生熟悉的生活周邊重要事件作為議題情境。例如,《政治與法治》第二課第二框“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即可選擇學生關心的社會性話題“脫貧攻堅”、“泉州本地抗疫”作為情境,深入挖掘政府的性質與職能;再例如《政治與法治》第六課“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即可采用現在泉州大規(guī)模的“老舊小區(qū)改造”或者“泉州基層抗疫大行動”作為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fā),進而了解居委會、村委會的性質功能等。只有共鳴,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實教學目標。
四、議題式教學應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相結合
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是新課標強調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為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結合政治學科特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強化心靈感悟的議題式教學總結。通過議題研討、案例分析、撰寫小論文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理想信念。
(二)辨析式議題設置。教師可設置有辨析性的議題,讓學生在觀念沖突中,深化理解,形成正確價值觀。
(三)議題式教學與實踐型教學活動相融合。例如,模擬法庭,走進社區(qū)等與議題式教學最后落實相結合,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總之,議題式教學議題的設置、情境的選擇都要立足教材,取材生活,同時還應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引導,才能更好落實教學目標,更好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當然,不可否認,在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探索中,我們依然會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但我們會排除萬難,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 李同.例談議題式教學的課堂實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