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倩
學生犯錯這種現(xiàn)象太普遍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粗暴批評對待錯誤的方式或者課堂上采取冷處理、讓其他學生做出正確解讀的迂回對待錯誤的方式,實則治標不治本。如何讓錯誤發(fā)揮真正得價值?如何讓學生不屢犯相同錯誤?解決的方法在于:尋錯歸因,點錯成“經(jīng)”。尋錯歸因的過程是挖掘學生錯誤本質(zhì)、還原錯誤的過程;點錯成“經(jīng)”是通過教師指點迷津,合理將學生錯誤資源轉化為寶貴學習經(jīng)驗的過程。
一、巧設“錯”局,引生入局
巧設“錯”局,在于這股巧勁。教師需了解學情,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錯誤,針對性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不知情地一步一步走入老師設的“局”。待教師點撥錯誤,學生豁然開朗。以《線段、直線和射線》教學為例:課堂剛開始,我便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黑板的邊是直線嗎?大部分學生回答是直線。對此,我笑而不語,故意賣一下關子。其實,學生將線段與直線的概念混淆了,對線段有限性的特點并未理解透徹,同時對現(xiàn)實中沒有明顯端點的的線段難以辨別。在學習了線段、直線的概念后,這個問題再一次呈現(xiàn)出來。這時候,某些思路活躍的學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是老師故意設置的“坑”。趁熱打鐵,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測量黑板的邊長度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明確了:測量過程中,尺子上0刻度的點和是最終測量出黑板的邊的長度所對應的刻度,是黑板的邊所在線段的兩個端點。黑板的邊可以測量長度,是有限的。這時候,學生豁然開朗,原來黑板的邊是一條線段。受此啟發(fā),他們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列舉出不少生活中線段的例子。進一步,他們意識到:生活找不到直線的實例,因為生活中不存在無限延長的線。設計的巧妙性,往往需要教師了解學情,洞悉學生普遍錯誤以及應對錯誤的合適方式。這需要教師建立相應的“錯題庫”,肯花心思設局,方能創(chuàng)造機會,引生入局。
二、望聞問切,尋錯歸因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生有時候知道自己錯了卻無法判斷錯因,教師可通過“望聞問切”的方式為學生指點迷津。通過“望”而明察秋毫,發(fā)現(xiàn)學生錯誤共性,通過“聞”而析過程,通過“問”而引學生反思,通過“切”而讓學生明錯因。一步一步,皆不可少。
以《畫角》教學為例:“望”——在《畫角》這一節(jié)課中,我觀察到了部分學生畫的角度數(shù)偏大,我對他們產(chǎn)生了好奇?!奥劇薄易屍渲幸晃粚W生到在黑板上,放慢畫角的速度,邊畫邊說如何畫60°角;其余學生在下面觀看,嘗試幫他找出畫角錯誤的原因?!皢枴薄以儐栐搶W生在畫角過程中遇到什么困難?“切”——我讓學生們交流他們發(fā)現(xiàn)的錯因。原來這位學生畫角的過程中,在給量角器進行標記這一步中: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線的端點沒有重合,0°刻度線和也沒有和射線的一邊重合,導致畫的角偏大。通過“望聞問切”四步,對部分未掌握畫角技巧的學生因材施教,同時讓全體學生深刻理解畫角過程中的兩對應:射線端點與量角器中心點對應,射線與“0”刻度線對應。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應“望聞問切”,對學生多一些耐心,放慢腳步,查明錯因。
三、從“辨”錯到“辯”錯
許多老師喜歡收集學生的錯題,讓學生當“啄木鳥”來發(fā)現(xiàn)其中的錯誤,此為“辨”錯的過程;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愿意分享與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此為“辯”錯的過程。老師應抓緊時機,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滿足學生的表達欲,讓辯論擦出思維的火花。學生在口述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數(shù)學語言,邏輯更加嚴密,數(shù)學思維得到發(fā)散。有時候,簡便算法的優(yōu)勢很難用言語表達,上述的例子是一個通過“辯”比較兩種書寫格式,通過“辯”讓學生弄清了筆算化簡過程的來龍去脈及其優(yōu)點,同時增強學生規(guī)范書寫的意識。
四、待錯誤開出“美麗動人”的花
輕視錯誤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知識系統(tǒng)將存在漏洞;過度糾錯會消磨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意志,形成“習得性無助”,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兩種心態(tài)皆不可取,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將德育與數(shù)學學科教育相結合,延伸到數(shù)學課堂之外。通過講解數(shù)學家的故事,讓學生認識到人無完人,更重要的是改正錯誤、不斷反思,再遇到相同的錯誤時能提高警惕。讓學生辯證地看待錯誤,是為了讓學生看到自身不足,關注錯誤的價值,避免唯分數(sh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