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歌
內容摘要:吉恩·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論以及列夫·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論在兒童發(fā)展理論研究方面受到人們廣泛認可,并成為許多兒童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他們認為兒童只有理解他人和周圍的世界,心智才會變得成熟。而這個過程正需要兒童通過想象才能調整自己的舊知識與新信息的融合,從而獲得新的認知?,斂诵痢じ窳謱⑾胂笈c藝術結合在一起,提出釋放想象的審美教育。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指導方式來幫助兒童認知的發(fā)展,并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藝術 想象 審美教育 兒童發(fā)展
想象是一種打破常規(guī),敢于質疑的思考能力,學習和理解就是在這時產生的。正如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瑪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所認為的想象就是要培養(yǎng)人們看待事物和世界的能力。對兒童來說尤為明顯,正是通過想象兒童才能調整自己的認知,因此心智得到發(fā)展并逐漸適應周圍的世界。
一.想象與兒童發(fā)展
兒童時期作為人生中的起點,是心智邁向成熟的過程,對成年后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為成人有義務了解和教育兒童,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心智,促進他們的認知發(fā)展。因此許多研究者致力于探討關于兒童發(fā)展的理論以及教育方面的指導。其中以瑞士心理學家吉恩·皮亞杰(Jean Piaget)的認知發(fā)展理論(Cognitive Developmental Theory)和俄羅斯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Sociocultural Theory)為代表。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表明兒童的思維在發(fā)展過程中變得成熟和復雜,逐漸擺脫具體化,向著更抽象和假設的方向思考,開始考慮可能發(fā)生的結果而不僅僅是依靠以前的經驗。兒童也開始學會歸納邏輯和演繹推理,根據(jù)已知的共識進行邏輯化的推理,理解多種潛在的解決方案,從而得以解決問題。當兒童與周圍的世界互動時,他們會將新了解的信息經過“同化”和“適應”后取得平衡,形成新的認知,即“同化吸收的新知識并融入原先的心理模式,適應新信息并修改之前的心理模式?!雹僭谶@個過程中,格林強調了想象的作用,想象可以使人們從多角度更深刻的看待問題,理解多種潛在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局限于從自我存在的個人角度。因此兒童需要作為參與者來想象,把自身置身于思考的事物過程之中,提出假設和解決方案,從而認識和理解新事物。只有通過想象兒童才能將具體的事情轉化為更為抽象的思考,將新感知到的事物與以前的知識進行融合形成新的認知,跳出所謂的共識,擺脫思維的慣性。如果沒有想象來調適新經驗和舊經驗的相互混合,那么兒童就是在重復機械化的、與過去完全一致的意識。
并且皮亞杰認為在兒童發(fā)展中最重要的一步是“自我中心主義”的消失。兒童從一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理解他人的觀點,到后來可以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理解世界。同時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更是強調相互交流的對兒童發(fā)展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習并不是自動發(fā)生的,而是一個社會過程。只有通過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兒童才能學習并理解周圍的世界。父母、教師、監(jiān)管人、同齡人和整個社會文化都是兒童發(fā)展的原因。因此兒童只有在與他人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才能成長,此時正是想象促使兒童理解他人,產生移情,打破之間的隔閡,獲得思想上的共情,從而建立與他人和社會的聯(lián)系。這對兒童以后看待和思考這個世界打下了基礎。正如格林所認為的,“想象能使我們體驗不同觀點之間的共情,包括那些看起來與我們背道而馳的立場。想象是我們去除自我中心性的一種新方式,通過想象我們可以打破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的禁錮,從而進入一個可以與他人面對面的新世界?!雹?/p>
作為與皮亞杰同時期的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直到后期才被研究者所討論和認可。盡管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其中差異更為明顯。維果茨基并沒有像皮亞杰一樣把兒童分為四個成長階段,他認為不同的文化差異是影響兒童發(fā)展的首要原因,而皮亞杰則認為兒童發(fā)展具有普遍性。同時,皮亞杰認為兒童的互動和探索是發(fā)展的主要影響因素,維果茨基則強調社會文化互動對兒童認知發(fā)展上的影響。他們都認為兒童的智力并不比成人差,他們只是思考的方式不同。因此成年人并不需要低估兒童想象的能力,更不能打壓兒童的自由想象。
格林說過:“想象的作用不是解決問題,不是指出道路,不是提高與完善。想象是要喚醒,要揭示那些通常未曾見過、未曾聽過、出乎意料的世界?!雹壑挥型ㄟ^想象,兒童才能形成到新的思維,用更多種方式思考問題和觀察這個世界。如果兒童缺失想象的能力,那么生活對他們來說將會變得毫無吸引力。格林將日常生活中瑣粹的、“沒有意識”的行為視為重復與乏味。如果僅把世界看做預設的或者既定的,那么將會否認掉任何具有可能性的跡象存在。兒童將會缺乏自我意識、創(chuàng)造力、甚至理解他人的能力。因此,只有意識到應重視想象能力在兒童認知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家長和教師才有辦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從而促進兒童思維的全面發(fā)展。
二.藝術與想象
根據(jù)維果茨基所提出的社會文化理論,學習需要外部的喚起,與社會文化的互動是對兒童認知發(fā)展的首要影響,而藝術正是社會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的一部分。藝術與日常社會生活不同,它能喚起兒童自由想象的空間,提供給兒童觀察這個世界的新方式,帶給兒童全新的生活體驗。身為教育家和哲學家的格林尤其提倡發(fā)揮想象的藝術,她認為與藝術相遇會使人們擁有一種釋放想象的獨特力量,“藝術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新的視角,推動年輕人去觀察、去傾聽、去克服想當然與常規(guī)慣例的局限。”④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同樣認為人們應該關注藝術的作用和它喚醒想象的意義,他說:“只有自由的觀眾才能感知到每一部藝術作品所呈現(xiàn)的存在整體性。這就是藝術的終極目標,即通過讓觀眾看到如其所是的世界,來重新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雹?/p>
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激發(fā)觀看者運用想象的能力,通過觀賞藝術,參與到作家、畫家、編劇、作曲家等等創(chuàng)造的假想世界中。這些都能給他們帶來別具一格的角色呈現(xiàn)或者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讓觀看者接觸到從未了解的新世界。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如果觀看者只是走馬觀花般略微了解,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或者與他人進行交流,想象并不會自然而然的出現(xiàn)。因此觀看者需要有意識的通過知覺、情感、認知等層面介入到藝術作品中。他們不僅需要在認知上對藝術作品進行理性分析,也要在情感上對他們進行回應。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時,觀看者要提出自己的觀點,體會到自我意識的生成,成為一名提問者和質疑者。當觀看者用情感去體會藝術作品時,能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人之苦或為他人感到愉悅,體會創(chuàng)作者的愿景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并同時產生追求美好事物的觀念。
藝術不僅可以讓觀看者了解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假想世界,也可以激發(fā)他們開辟屬于自己的幻想世界。無論是在內心世界創(chuàng)造的愿景,還是動手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都是一個經過想象與思考的過程。當兒童看到喜劇感受到角色的歡樂而發(fā)笑時,當兒童運用已知的信息從而看懂新知識時,當兒童閱讀文字中描述的從未見過的人或地方時,當兒童表達自己的觀點、講自己的故事時,這都是一個進行想象的過程,無論是調動兒童進行思考,還是激起他們的情感。
與藝術的交流不僅存在于觀看者與藝術作品之間,也存在于觀看者于觀看者之間。如果觀看者在欣賞藝術時,僅僅是從自己以前的知識中獲得啟發(fā),那么審美體驗只會變得單一、無趣。因此觀看者應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聆聽他人的想法,建立人們與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在交流時不僅吸收他人意見,也同時保留自我差異。這樣觀看者才可以走出思維的固定區(qū)域,并思考出更多的可能性。不同思想的交匯正是藝術得以激發(fā)想象之處,擺脫標準化,促進多樣化。
莫里斯·桑達克所著繪本《野獸國》是藝術與想象融合的最佳體現(xiàn)。故事描述男孩麥克斯在家里和媽媽鬧騰時,沒吃晚飯就被生氣的媽媽關進了臥室。麥克斯在想象中臥室變成森林,他行駛著小船來到野獸國。麥克斯馴服了想吃他的野獸們,成為了野獸國的王。不久麥克斯感到孤單,便告別了野獸,回到家里,發(fā)現(xiàn)晚飯已經放在桌子上了。繪本故事中不僅表現(xiàn)了兒童善于想象的能力,利用想象解決煩惱,最終自愿回歸家庭,也讓閱讀的兒童產生共鳴,如果他們自己身上發(fā)生類似事情要怎么處理,提供一個讓他們想象的空間。同時也給成年人展現(xiàn)出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成人需要通過想象產生移情,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此事,以及表現(xiàn)如何處理與兒童的關系。這種藝術提供給讀者一個簡單的,開放性的故事,讓兒童和成人都感到很有樂趣,又能激起他們與書的共鳴和對互相的理解。
三.審美教育與兒童
兒童之所以接受教育,學習技能,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幫助兒童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同時,身為成人的我們有義務對兒童進行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認知能力。審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學方式,藝術更具有真實性。人們想要感知藝術,就必須要將自身先投入其中,作出回應和探索。這是一個與作品之間有意識地交流的相互作用。不僅如此,觀看者與觀看者之間也會互相溝通交流,這是一個社會文化互動的過程。
藝術作品通常被視為創(chuàng)作者經驗的載體,是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假想世界的體現(xiàn)。當觀看者介入藝術作品中時,他們就進入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的世界,與他們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去探尋歷史或者暢想未來。而這個過程需要觀看者的想象才能得以實現(xiàn)。通過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交流,給兒童展現(xiàn)了他人的經驗、提供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兒童因此可以理解他人和這個世界。與藝術的交流不僅在于觀看者與藝術作品之間,也在于觀看者于觀看者之間。藝術提供兒童之間、兒童與教育者之間的交流,相互談論、思考甚至辯論,這些都是不同思想的交匯,能帶給兒童更深層的思考和理解。根據(jù)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成人必須積極參與兒童在知識和認知方面的發(fā)展,只有通過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兒童才能學習并理解周圍的世界。所以教育者應積極通過藝術作品與兒童進行交流,建立與兒童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兒童建立想象,讓他們從不同角度開始提問為什么。
格林認為,推動藝術進入課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藝術具有包容差異和個性解放的特性。這個特征可以使教育者與兒童互動時把每個兒童都看做是獨特的,從而了解到兒童之間的差異。因此教育者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而不是符合標準化模式,根據(jù)不同的兒童改善自己的教學模式,引導他們進行理解與想象。這對家長來說尤為重要,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們身上個性,讓他們順其自然的發(fā)展。
家長和教師應為兒童展現(xiàn)多種的藝術形態(tài),因為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能給予兒童不同方面的感官刺激。帶兒童去書店、劇院、畫展、博物館等,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方面進行不同的體驗。要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藝術,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主張。在這之后,教育者應鼓勵兒童自由討論所看的藝術作品,以及藝術作品與真實生活經驗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鼓勵兒童自己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并與他們進行分享與討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鼓勵班上的兒童在一起討論藝術作品,這樣所有兒童能進處于一個永遠在拓展的空間,兒童因此可以共同成長。
并且教育者應該為兒童提供多樣化的藝術內容,把他們從所謂的共識中解放出來,讓兒童每一天都能有產生新的認知。根據(jù)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所認為,兒童處于發(fā)展中的認知是新信息經過同化和適應后與舊知識取得平衡后再次形成新認知的過程。對兒童來說,這是認知不斷產生的過程,一個不斷實現(xiàn)自我和了解世界的過程。所以只有當兒童了解到新信息時,同化與適應才有機會發(fā)生,認知才能因此建立起來。并且在提供給兒童不一樣的藝術作品內容時,兒童因此也可以保持新鮮感和持續(xù)的積極性。
當教育者為兒童指導欣賞藝術作品或創(chuàng)作藝術時,它們應處于維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指的是“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的發(fā)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解決問題的潛在的發(fā)展水平?!雹拗挥刑幱谠谶@區(qū)域教育者才能幫助和指導兒童學習新知識,如果過于復雜或簡單的作品,都是無法提升兒童的認知能力。藝術作品應易于讓兒童理解,但是能在同時提供給他們更復雜的思考,并可以與其他觀看者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因此教育者應先估算出兒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從而進行持續(xù)性的擴張的教學,引導兒童不斷吸收新知識,隨之而來最近發(fā)展區(qū)域也會得到擴展。同時維果茨基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成了三種類別:即使借助幫助也無法完成任務的,在幫助下可以完成任務的,以及能獨立完成任務的。此時,教育者的職責正是根據(jù)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針對性調整,降低或增加任務的難度,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維果茨基也強調了教學的重要作用,教學應該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引導并促進發(fā)展。
想象不僅對兒童來說很重要,對家長和教師也同樣必不可少。只有教育者進行想象思維,才能引導兒童與藝術交流、在藝術中想象。他們首先要認清自己在藝術審美的過程中認識到了什么,其次才能決定什么能教給兒童。兒童在探索藝術世界時,就像學習語言的時候,都需要教育者的示范。教育者也應聆聽兒童的提問,鼓勵他們提出觀點,從而進行深入討論,擴展兒童的經驗,而不是限制或否定他們的想象。同時,對大多數(shù)教育者來說,他們并沒有站在兒童的立場,感受他們構建的假想世界。只有當教育者也具備想象能力,看到兒童畫的圖畫,寫的文章,編的故事時,才能進入兒童創(chuàng)造的世界,理解他們所想。
藝術帶動想象能力的提升,想象又在兒童認知發(fā)展中占據(jù)著重要作用。只有藝術與想象相輔相成,才能促成審美教育的形成,為教育者提供新的教學啟迪和教育模式,從而促進著兒童心智的發(fā)展。
注 釋
①Fatima Malik; Raman Marwaha. 認知發(fā)展[EB/OL].StatPearls.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7095/.
②③④瑪克辛·格林.釋放想象:教育、藝術與社會變革[M].郭芳,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000:P31;P28;P36.
⑤讓-保羅·薩特.文學與存在主義[M].Secaucus,NJ:Carol Pub.Group,1994:P57.
⑥維果茨基.社會中的心理[M].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1978:P86.
參考文獻
[1]Fatima Malik; Raman Marwaha.認知發(fā)展[EB/OL]. StatPearls.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7095/.
[2]瑪克辛·格林.釋放想象:教育、藝術與社會變革[M].郭芳,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維果茨基.社會中的心理[M].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佩里·諾德曼;梅維絲·雷默.兒童文學的樂趣[M].少年兒童出版社,2018.
[5]Kendra Cherry.兒童發(fā)展理論和例子[EB/OL].Verywell Mind.https://www.verywellmind.com/child-development-theories-2795068#piagets-cognitive-developmental-theory.
[6]Hannah K.Scott;Mark Cogburn. 皮亞杰[EB/OL]. StatPearls.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48206/.
(作者單位:美國雪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