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清 蔡紅
摘? ?要:小古文是以“古文”為基礎(chǔ)衍生出來的一種概念,最先由李振村先生提出,目的是降低古文學習難度,便于學生閱讀與理解古文。小古文蘊藏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千年基因,既有文言文的文化內(nèi)涵與韻味,又有其獨特的語言趣味性。在教學小古文時,教師必須法古推新,以誦讀為要,讓學生讀通文本知節(jié)奏、讀深文本明本意、讀透文本學語用,讓學生在讀中提升文言語用能力,讓每節(jié)小古文課都發(fā)揮重要的教學價值。
關(guān)鍵詞:部編版語文教材? ?小古文? ?教學策略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提出了多元要求。為給學生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chǔ),培養(yǎng)深厚的人文底蘊,部編版教材增加了小古文的選編,這就給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小古文教學從哪里出發(fā)?教什么?怎么教?
小古文是以“古文”為基礎(chǔ)衍生出來的一種概念,最先由李振村先生提出,目的是降低古文學習難度,便于學生閱讀與理解古文。小古文的語言具有趣味性和質(zhì)樸性,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理解能力,有助于推進古文教學。教學小古文必須法古推新,以誦讀為要。教師要引導學生讀通文本知節(jié)奏、讀深文本明本意、讀透文本學語用,在讀中提升文言語用能力,讓每節(jié)小古文課都成為古文學習的啟航。
一、讀通文本知節(jié)奏
閻立欽先生在《語文教育學引論》中說:“人所獲得的知識,其中60%來自視覺,20%來自聽覺,15%來自觸覺,3%來自嗅覺,2%來自味覺?!庇纱丝梢?,學習是各種感官協(xié)調(diào)并用的過程。古文年代久遠,現(xiàn)代學生缺失古文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教師也難以創(chuàng)造古文的語言環(huán)境,那么口誦成文便是學生學習古文的主要途徑。小學教材中選編的一些小古文,篇幅短小、言簡意賅、節(jié)奏鮮明,非常適合初學者誦讀。小古文教學,尤其應避免逐字逐句地講解,要著力于誦讀激趣,還原古人吟詠遺風,在誦讀中內(nèi)化文本、培養(yǎng)語感、增強興趣。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闭f明了古文學習中節(jié)奏的重要性。教師在古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節(jié)奏教學融入古文課堂,讓學生感知古文節(jié)奏的奇妙之處,從而提升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具體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一)“欲擒故縱”法
學起于疑,教師在課前可以先讓學生自主誦讀課文,揣摩哪些是讀得滿意的,哪些是還不夠滿意的,并想想還可以怎樣讀,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小古文課堂。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又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
(二)“暗度陳倉”法
以標點符號為標識的語法停頓,人人都能看得到。但并非人人都能看得見為了突出某一語意所做的邏輯停頓及長句中的生理停頓,這些依賴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時教師不妨提醒學生在讀前了解白話文義,文白對照,看一看該停在何處,斷在哪里。
(三)“拋磚引玉”法
在自學的基礎(chǔ)上,學生已經(jīng)蓄勢待發(fā)?!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教師要抓住教學機會,在關(guān)鍵時刻進行示范朗讀,做到“讀在關(guān)鍵時,示在巧妙處,引在欲知際”。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期待,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例如《司馬光》一文:“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寥寥三十字,或兩三字成句,或四五字成句,至多七字成句,更兼以平仄交錯,參差披拂,如能按照以上停頓示范誦讀,定會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錯落有致,易于記誦。
在教學古文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不拘泥于一種形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教學。教師可以效仿古法,或吟詠,或擊節(jié),或踏歌,或長嘯,豐富學生表達和學習的方式。學生在誦讀中不但能熟讀成誦,而且能感受到小古文的音韻之美,為進一步學習古文奠定基礎(chǔ)。
二、讀深文本明本意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毙」盼牡膶W習目標之一就是理解文意。理解文意是學習古文的重要突破口,小古文的學習可遵循“詞—句—段—篇”的一般規(guī)律,也可遵循“概括—具體”的倒金字塔路徑理解文意。
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教師可以先解題,抓住“氏”和“之”,“氏”表示家族,“之”相當于現(xiàn)在的“的”,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然后,教師啟發(fā)學生質(zhì)疑:“楊氏之子是個怎樣的孩子呢?”這種主動質(zhì)疑、問題驅(qū)動的閱讀,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當學生能粗知文意后,再聚焦詞句,精準發(fā)力,針對疑難處指導誦讀。
例如,當孔君平指著楊梅調(diào)侃道:“此是君家果?!薄皟簯暣鹪唬骸绰効兹甘欠蜃蛹仪?。’”這一句斷句直接影響句子的意思。斷句一共有四種方式,即“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拔绰?孔雀/是夫子/家禽”?!拔?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拔绰?孔雀/是夫子家/禽”。這樣也就出現(xiàn)了四種不同的釋義,即“不,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皼]聽說過孔雀是您家的家禽”?!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皼]聽說孔雀是您家的鳥”。此處如教師不對“未聞”和“家禽”做斷句指導,學生就容易混淆詞義,出現(xiàn)“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窘境。
三、讀透文本學語用
小古文教學要把書教厚,讓學生積淀經(jīng)典文化知識,教會學生觀察文本之意、章法之巧、句讀之妙,讓學生學會古為今用、化古為今,把書教薄。這樣,學生就能基于文本句法和章法,打通課堂與生活的通道,跨越歷史與現(xiàn)實的界限,真正把學習過程變成提升語用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動態(tài)過程。小古文言簡義豐的特點,提供了在誦讀中訓練語用的兩大通道。
(一)關(guān)注語言特點,巧設(shè)情境練誦讀
例如,《伯牙絕弦》一課中說,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伯牙鼓琴,志在行云,鐘子期又該如何感慨呢?”有學生回答:“善哉,紛紛兮若飛絮!”教師進一步提出:“伯牙鼓琴,志在山花……”學生回答:“善哉,燦燦兮若錦霞!”最后教師提出:“伯牙鼓琴,志在星空……”學生回答:“善哉,璀璨兮若天庭!”在這樣的情境應答中,學生不但可以走進人物內(nèi)心,還能學會“哉”字作為感嘆詞的用法和“……兮若……”比喻句式的表達。
每篇古文的節(jié)奏、思想感情不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也不同。教師在教學中要關(guān)注每篇古文的語言特點,根據(jù)具體的古文內(nèi)容,設(shè)計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情境中學習文章的節(jié)奏、表達方式與文意,提升學生的文言語用能力。
(二)放飛合理想象,于留白處補白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時, 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后,眾孩童有何表現(xiàn)?司馬光又有何表現(xiàn)?你能模仿當年司馬光那樣的語氣說出來嗎?”此處有一定難度,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在反復誦讀原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補白,積極表達。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用“一兒……;一兒……;一兒……”的句式進行表達。有的學生回答:“一兒驚慌失措……”有的學生回答:“一兒痛哭流涕……”有的學生回答:“一兒癱坐地上……”各種各樣的回答層出不窮,深化了學生對人物形象和品質(zhì)的認知。
綜上所述,小古文教學宜以讀為要,讀法多樣,以讀激趣。教師要關(guān)注讀中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讓每節(jié)小古文課都成為古文學習道路上的重要基石,為學生深入學習古文奠定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宋麗華.踐行核心素養(yǎng)? ?讓小古文教學“熠熠生輝”[J].基礎(chǔ)教育論壇,2021(26):79-80.
[2]蔣小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古文閱讀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24):83-84.
[3]唐琪.試論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古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要點[J].教育界,2021(34):95-96.
[4]許洪建.走進小古文? ?探究新教法[J].山西教育(教學),2021(8):21-22.
[5]劉吉才.增趣:小古文教學的應然策略——讓小古文教學“妙趣橫生”[J].課程教學研究,2021(8):17-20.◆(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阜紡小學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qū)北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