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桂芳
“雙減”政策的實施,要求教師將“減負提質”落到實處,摒棄低效練習?;诖?,教師可從語文教材特點出發(fā),從學生學習起點出發(fā),從學生年段特點出發(fā),設計“融學作業(yè)”。所謂“融學作業(yè)”,指的是融入學習全過程的作業(yè),具體可分為預學作業(yè)、輔學作業(yè)、拓學作業(yè)三類。教師通過預學作業(yè)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確定教學起點;通過輔學作業(yè)展開教學,聚焦語文要素,突破教學重點;通過拓學作業(yè),鞏固拓展學習內容,拓寬教學視點。
以預學作業(yè)為導向,從單元導語、語文要素、課后習題等入手,可幫助教師在備課時找準突破口,捕捉到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習的重難點,從而找到合適的教學切入點,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案例1】
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那么問題從哪兒來呢?于是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預學作業(yè):“認真默讀課文,結合課后習題,請你提出1~2個你最想提的問題,寫在橫線上?!睂W生完成后,教師對作業(yè)進行了梳理,發(fā)現(xiàn)學生最想提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灰雀到底去哪兒了?(62%的學生都提了這個問題)(2)灰雀不見了,列寧和男孩對話時心里在想什么?(47%的學生提了這個問題,與課后第二題相似)(3)列寧和男孩都很愛灰雀,但他們愛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樣?(有兩個學生提了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問題)(4)列寧明明知道男孩抓走了灰雀,為什么不批評男孩,而對著灰雀說話?(有4個學生提了這樣的問題)
以上四個大問題就成為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真實起點。教師把整堂課的教學重點落在了“帶著問題默讀—找到相應的段落,讀中解決問題—讀懂課文意思”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編寫作業(yè),把作業(yè)當作支架,推動課堂教學,可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關注表達,積累語言,更好地開展深度學習。在教學中可利用圖式,幫助學生尋找思維支點,呈現(xiàn)思考路徑及思考方法,提升思維品質;也可以借助表格,凸顯人文主題,發(fā)掘思維的深刻性;等等。
【案例2】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習《盤古開天地》一課時,教師借助課文插圖,設計了這樣一道輔學作業(yè)(如圖1)。
圖1
作業(yè)中融入了課文的四幅插圖。這些插圖按事情發(fā)展順序編排。結合插圖,學生就能找到相應的自然段,圖文對照,聚焦課文的主要內容。此外,作業(yè)把故事的起因和結果用概括性的語言做了示范,可以幫助學生在提取信息后,用關鍵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也是四年級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四幅圖分解后與關鍵詞一一對應,學生能很快厘清課文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這個梳理、概括的過程也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真正讓思維可視化。
如果將作業(yè)作為學習任務融入課堂,讓學生深入文本,能使其更好地在學習中拓寬視野,展開深度學習。例如,根據(jù)課文內容,聯(lián)動閱讀,從一篇走向多篇;根據(jù)統(tǒng)編教材編排上注重讀寫融合的特點,把“練筆”作為教學的延伸點,聯(lián)動練筆,從習得走向運用;根據(jù)單元主題,聯(lián)動綜合性學習活動,從單一走向綜合。
【案例3】
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魯迅”為主題。在學生學完四篇課文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拓學作業(yè)。
本作業(yè)中設計了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用自主搜集、小組探討的方式層層深入文本。拓學任務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拓展閱讀范圍,深入思考,使得自身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立足學情,關注閱讀要素的落實,以“融學作業(yè)”作為載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真正實現(xiàn)“輕負高質”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