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強 薛東
摘要:隨著5G的大規(guī)模商業(yè)應用,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lián)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深入教育領域,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推動傳統(tǒng)的“知識型教學”向數(shù)字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智能化教學”轉變。所謂“智能教學”,是指通過構建智能的學習環(huán)境,運用智能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以智能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教學。是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它強調移動智能終端的應用和智能信息技術的采用。它實現(xiàn)了教學資源的智能推送、教學決策的智能評估、教學的即時反饋和多樣化的交流互動,全面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是一種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課堂。
關鍵詞:“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一、智慧教育場景下教師的新角色
1.敏捷教學者
在智慧教育場景下,面對多種技術手段的支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更多更新的問題,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幫助者,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教學資源與采取最新的教學方法是必要的。智慧教育場景為教師提供了教學需要的硬件和軟件設施,教師需要對最新教學資源有較高的敏感度,及時借助一些教學資源平臺,加快教學資源更新,使學生接受較新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要以智慧教育教學場景為教學支架,盡可能地在第一時間參加一些教育教學經驗和資源分享會。另外,積極參加外出培訓,向其他一線教師學習,提升自身教學能力與水平等都是教師成為“敏捷”教學者的方式方法之一。
2.引導教學者
在智慧教育場景中,教師主體地位的角色逐漸淡化,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路人,即教師角色轉變?yōu)椤皩煛苯巧;诖?,教師需要以“導師”的角色存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引導的目的在于向學生拋出問題的線索,學生自行沿著線索深層次思考,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就不會依賴教師的講授。
3.場景創(chuàng)設者
智慧教育場景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創(chuàng)設相應的故事場景,利用智慧化或智能化設備展開教學,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故事性場景的創(chuàng)設離不開智能設備的支持。在教學前,教師需要查找相應資源制作教學內容的情境導入;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軟件制作一些小游戲進行知識點測試,或者利用隨機點名器展開互動環(huán)節(jié);在課堂結束時,教師依然可以采用智慧平臺布置作業(yè),并針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反饋。因此,教師要能夠熟練使用智能化設備,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和數(shù)字化能力。
二、基于“智慧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
1.基于“智慧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設計
1.1講授環(huán)節(jié)
第一次課第2小節(jié),教師講授本教學單元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等,指出重點、難點,不講授知識細節(jié)。與傳統(tǒng)課堂講授不同的是,采用的是提綱挈領式講解,而不是對授課內容的全部精講細講,是一種“精講-留白”的講授方式。然后,教師通過超星教學平臺發(fā)布有關學習內容的資料、問題及任務。學生在第一次課堂上,需要明確本教學單元的整體框架、能夠把握住該部分的重點和難點、并且明確課后自主解決的問題。
1.2獨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次課后,即進入“內化吸收”的獨學階段,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閱讀教材、借助超星教學平臺上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及相關文獻,對課程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對教學單元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論進行主動探索,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獨立完成作業(yè),充分發(fā)揮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是答疑和引導,通過超星教學平臺,教師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并對其給出個性化指導。
1.3討論環(huán)節(jié)
第二次課第1小節(jié),進入討論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有兩個階段,分別是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教師首先通過超星教學平臺中的學生分組功能對學生隨機分組,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學生根據(jù)第一次課教師精講的內容以及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結果,分享學習成果和體會,或者提出自己困惑的問題,小組成員間相互答疑。小組討論意見可隨時上傳到“超星”教學平臺,教師和全班同學都可以查看。小組討論階段主要解決低層次問題,小組討論之后,進入全班交流環(huán)節(jié),各組可自由發(fā)言,將小組討論結果分享給全班同學。
1.4總結環(huán)節(jié)
討論結束后,馬上進入教師總結階段。首先,教師針對學生自學情況和課堂討論情況進行答疑和總結,查漏補缺,解答共性問題,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進行深入講解,對于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教師可通過超星教學平臺、面對面等方式進行答疑解惑。其次,教師通過超星教學平臺布置習題,讓學生在做習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并最終把要學的理論和知識變成自己的智慧,至此,一個授課單元全部完成。
“智慧課堂”新型教學模式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保留了傳統(tǒng)講授方式對知識傳遞的系統(tǒng)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學生學習在后,鼓勵學生課后開展個性化自主學習,學習主動性得到發(fā)揮,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討論階段,學生帶著問題有備而來,相互協(xié)作共同解答,既強化了團隊合作意識,又建立了立體式多維度生生、師生交流互動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與學?,F(xiàn)有超星教學平臺深度融合,教師可以通過該平臺發(fā)布學習資源、作業(yè)、在線批閱、互動答疑,分組討論、點名簽到、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學情分析等,學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單元自測、在線考試、互動交流等。“智慧教學”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的互動交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與發(fā)展。
2.“智慧課堂”新型教學模式實施
2.IT項目管理課程教學現(xiàn)狀
目前,該門課程實際教學現(xiàn)狀是學生雖然學完了該門課程,但當面對項目管理實際問題時,仍無從下手,存在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等問題,分析原因主要有:(1)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課堂仍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種模式雖然具有傳授知識系統(tǒng)、高效的特點,但本質仍然屬于被動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去思考問題,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2)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由于IT項目管理課程本身具有理論性強,內容繁雜等特點,教學內容相對枯燥、抽象,難以理解,許多學生甚至才剛剛開始學習本門課程就已經失去了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為解決這一教學現(xiàn)狀,在本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tǒng)專業(yè)卓越工程師班進行了新型教學模式的試點應用。
2.2新型教學模式在IT項目管理課程的實施過程
我校IT項目管理課程總學時是48學時,其中理論32學時,實驗16學時。首先,在備課階段,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其次,教師在超星教學平臺上建立授課班級和課程,教師根據(jù)不同單元模塊,將教學資源上傳到相應模塊的文件夾中,面向授課班級開放。第三,教師根據(jù)單元模塊進行對應教學設計。例如,以項目招投標這一單元模塊為例,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兩部分,分別項目招標以及投標。根據(jù)該單元模塊的內容,設計了兩次“智慧課堂”新型教學模式。
結束語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的“智能課堂”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發(fā)展方向。“智能課堂”深度融合、智能高效的智能教學平臺,采用靈活的課堂組織形式、多樣的交流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推送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資源共享、互動、自主、探究式學習,從而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祝智庭.智慧教育引領未來學校教育創(chuàng)變[J].基礎教育,2021,18(2):5-20.
[2]王慧.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智慧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87-93.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發(fā)展: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及智慧學習空間[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1):18-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