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思超 徐戎 唐黔湘
:隨著信息技術、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很多高校得到開展,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獲得快速的發(fā)展。實現(xiàn)線下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線上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結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但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線上教學也存在一些缺陷,學生線上學習質量難以把握,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能夠嚴格按照老師要求開展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及練習,是保證線上教學質量的關鍵之一,同時不斷豐富、完善線上教學資源庫,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優(yōu)勢互補??資源庫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2(b)-0000-00
Reform and Attempt of Online-online-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Mechanical Design Basis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h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many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after the new crown epidemic.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offlin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online Internet mode to realiz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However,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online teaching also has some defects.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grasp the quality of online learning. Students need to have strong self-discipline ability and be able to carry out pre class preview, post class review and practice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eachers' requirements, which is one of the key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online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nstantly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 base,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od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Resource pool
課程是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載體,高質量的課程建設及課程體系完善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如今網(wǎng)絡化、信息化的新時代,各種各樣的短視頻泛濫網(wǎng)絡,極大地吸引了青少年學生群體的注意力,沉迷網(wǎng)絡無法自拔,形成了低頭一族、手機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問題在不同高校都有所突顯。針對這些問題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提出:傳統(tǒng)課堂與在線課堂將長期共存并深度融合,利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等技術為在線教學服務,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在教學方面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隨著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手段的應用,越來越多的課程引入到網(wǎng)絡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尤其是疫情發(fā)生之后,高校積極響應“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號召,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線上教學模式,反而極大地促進了線上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該文基于《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情況,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把線上教學作為線下課堂教學的補充,對這門課程進行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并不斷完善。
1線上線下教學的特點分析
1.1線上教學特點
1.1.1打破高校之間地域阻隔
目前,各個高校很多課程內容搬到了線上,有利于優(yōu)秀資源的凸顯和高校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優(yōu)秀的教師和課程能夠被更多的學生學習,能夠實現(xiàn)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有利于構建線上學習體系,打破不同高校地域阻隔。
1.1.2手機起到移動講臺的作用
目前,高校大學生手機的使用率極高,以湖南文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為調研樣本,學生手機使用率達到100%,因此充分利用手機這個工具完成學習任務,由傳統(tǒng)的課堂固定場地向學生手機移動屏幕不分場地學習轉變,有利于學生課后利用手機繼續(xù)進行學習。
1.1.3 豐富了教學模式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開展線上教學實踐,豐富、擴充了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局限于課堂、實驗室等教學場地,教師開展日常線下課堂教學模式,而線上模式就像是給線下傳統(tǒng)教學模式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及時在受到不可抗拒的阻力時,學習可以實現(xiàn)居家學習,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多樣性。
1.1.4 更有利于課前課后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使學生能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充分利用空余時間,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提高了線下課堂學習的效率。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針對性地對學生的預習、作業(yè)等情況進行點評,進而圍繞學生問題開展實踐教學。課后,教師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對知識點做到溫習和鞏固。
1.2 線下教學特點
(1)線下課程主要特點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地接觸,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動態(tài)反饋來及時把握學生的掌握程度。并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2)線下教學也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圖文并茂,信息承載量大,學生能夠對課本知識進行更好地理解,目前一些優(yōu)秀的教材配套有優(yōu)秀的教案,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3)線下教學只能把握課堂上的時間,而在課后的時間是教師無法隨時追蹤的,對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對課前課后的情況,也是線下難以把控的。
2 線上教學模式前期探索
圖1為在新冠疫情期間,開展的線上教學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圖,(a)、(b)分別表示2020年上半年的4、5月數(shù)據(jù),通過對線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在家中線上學習,自我約束力不強,通過對主動學習的頻次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另外,同學們使用電腦學習的比例要高于使用手機學習。
對《機械設計基礎》線上課程實踐,在這個過程中線上的主要是錄制視頻資料,然后對學習后的綜合分數(sh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40~60分區(qū)間的同學占比為25.93%,20分以下的占比51.85%,這是疫情期間的分數(shù)統(tǒng)計結果。說明在家學習的期間,大家在線上學習由于缺乏教師約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通過前期對要求學生進行網(wǎng)上學習,在開始的4月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頻率較高,如果對學生不進行要求,學生學習的頻次有所降低,5月有所降低,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強制的措施也是有所必要的。
通過對2021上半年,《機械設計基礎》這門課程教學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在家的學習要好于在家自學的這段時間,因此在學校學習,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強制約束是很有必要的,當對學生放松時,學生對自己的約束也會降低,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同時,對學生成績的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60~80分區(qū)間的比例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說明在學校大環(huán)境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
通過2個學期的網(wǎng)上學習對比發(fā)現(xiàn),在疫情期間,學生在家里學習,效率要低些。而在恢復正常上課以后,線上上課在多次要求之下,多數(shù)學生更多的是把線上的內容作用一個任務來完成,多數(shù)同學沒有還是不夠主動去完成任務點。但是在學校這個環(huán)境中,大家還是會去完成不知的任務點,從而整體的得分要高。
因此,針對目前這種情況,完全進行線上學習,要求學生自制能力高,能夠主動學習,對自制能力稍差的同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針對《機械設計基礎》作為工科近機械類專業(yè)的課程,還是很難完全通過線上的課程來達到一個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通過線上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效果更加。
3 結語
通過開展《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線上線下的實踐教學,線上的教學可以作為輔助的手段作為補充,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室沒有掌握的部分,通過線上的復習補充進行鞏固和強化。同時,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約束與管理,高質量地完成線上教學,這樣也有利于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從而實現(xiàn)線上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互補。
參考文獻
基金項目:湖南文理學院2020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試驗計劃項目《多功能智能窗戶的研究》(項目編號:ZD2004);湖南文理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智能窗戶自動控制窗戶》(項目編號:XDC2020029);湖南文理學院教改一般項目《提升近機械類專業(y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融合機制》(項目編號:JGYB2011)。
通信作者:蘇思超(1986—),男,碩士,講師,從事特種加工方面的研究,E-mail:susich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