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衍強 袁棟
近日接診一位老年患者,自述便秘半年多,服用大黃、芒硝、番瀉葉等多種藥物,開塞露用過多次,初用有效再用則效差。老人來診時已3天未大便,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需用力才能勉強排出。大便并不干硬,便后乏力汗出短氣,肢倦懶言。素日進食少,舌淡、邊白、有齒痕,苔白,脈細緩弱。我告訴老人,這種情況是因為氣血不足所造成的。氣虛大腸推動無力,血虛腸道失去潤濕,則大便排出困難。治療應該補氣養(yǎng)血,氣血充足,則大便正常排出。大黃、芒硝、番瀉葉等中藥都是大苦大寒之品,主要用于實熱便秘.氣血不足的病人則會越用身體越虛,排便更為困難。我開了以黃芪湯和四物湯加減的中草藥,老人用后效果顯著,現(xiàn)仍在調理中。
便秘既是一種獨立的病證,也是一個在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癥狀。便秘算不上大病,但卻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了緩解便秘,許多人喜歡吃一些瀉藥,有的有效,而有的無效,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很好的辨清便秘的原因。中醫(yī)將便秘辨證分為7型,根據(jù)自身體質和病情酌情選用藥物,隨證治之,方是根治之法。
腸胃積熱 癥見大便干結,腹脹腹痛,面紅身熱,口干口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shù)。治宜瀉熱導滯、潤腸通便。方藥可用麻子仁丸。
氣機郁滯 癥見大便干結,或不甚干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暢,腸鳴矢氣,腹中脹痛,胸脅滿悶,噯氣頻作,飲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治宜順氣導滯。方藥可用六磨湯。
陰寒積滯 癥見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拒按,脅下偏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治宜溫里散寒、通便導滯。方藥可用大黃附子湯。
氣虛 癥見糞質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臨廁排便困難,需努掙方出,掙得汗出短氣,便后乏力,體質虛弱,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治宜補氣潤腸、健脾升陽。方藥可用黃芪湯。
血虛 癥見大便干結.排出困難,面色無華,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脈細。治宜養(yǎng)血潤腸。方藥可用潤腸丸。
陰虛 癥見大便干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心煩失眠,潮熱盜汗,腰酸膝軟,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潤腸通便。方藥可用增液湯。
陽虛 癥見大便或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胱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熱痛減,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陽潤腸。方藥可用濟川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