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平忠 祝子璇
[摘 要]人均科技經費是衡量高等教育經費差距的指標之一。文章經過研究發(fā)現,不同層次高校的科技經費投入差距明顯:重點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投入數量遠超普通高校和??聘咝?,且這種數量差距呈階梯式固化現象仍然存在持續(xù)擴大差距的趨勢。
[關鍵詞]高等教育;科技經費;層次差異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2-0014-0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雙一流”戰(zhàn)略的推進和實施,國家對高校的教育經費投入逐漸成為高校實現“世界一流高?!蹦繕说闹匾獞?zhàn)略資源。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雖然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總量是增加的,但由于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 的比例相對偏低[1],而且我國高校教育經費投入仍然受財政專項撥款額度大小的影響[2],導致我國高等教育投入差距問題受到學界普遍關注,且熱度一直不減。國內較多的文獻基于東、中、西部地區(qū)或以省為單位研究了教育經費差距,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不僅存在區(qū)域差異,而且具有區(qū)域布局非均衡的特征[3],其主要表現是中西部省區(qū)高等教育普遍落后于東部省區(qū),中西部地區(qū)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尤其是教育投入同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4]。
對于我國高等教育投入區(qū)域差距產生的原因,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鮑威、劉艷輝認為,預算內生均支出和欠發(fā)達地區(qū)內部的經費差距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5]。付劍茹、部雅玲認為,地方高等教育財政存在投入不足和投入失衡的關鍵原因是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地方財政投入差異大等[6]。另外,李艷認為,國家財政支付更多地向以教育部部屬高校和“211”“985”工程高校為代表的重點高校傾斜,而地方高校得到國家財政支持的力度較小,因此在重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間形成強烈的“馬太效應”,并最終造成重點高校與地方高校之間的“教育經費差距”[7]。游小珺、趙光龍、杜德斌利用地理科學技術將我國高校按照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進行了層次劃分,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的空間分布差異及其形成機制[8]。
綜上所述,較多的文獻研究了我國高等教育區(qū)域差距形成的原因,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他們更多是采用生均教育事業(yè)費或者生均教育支出作為衡量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標,但從高等教育科技經費投入的角度探討教育經費投入地區(qū)差距的文獻很少見。此外,研究高等教育層次性差異的文獻也幾乎沒有從高??萍冀涃M投入角度進行研究的。因此,基于高??茖W研究能力直接反映國家“雙一流”建設成效的考慮,本文將從高??萍冀涃M投入角度來研究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地區(qū)差距和高校層次差距。
二、科技經費增長的高校層次差距
高校間的教育經費投入差距是非常大的。比如2019年,教育部直屬“雙一流”高校財政預算經費最高的是清華大學,經費總額達到297.21億元,而同屬于教育部直屬“雙一流”高校的中國海洋大學,預算經費僅為37.84億元,即使是與清華大學處于同一層次的北京大學,預算經費也僅為190.07億元,差額達到107億元。
高??萍冀涃M投入在不同高校層次間的差距事實上也較大,如果我們按照高校規(guī)格將高校的層次分為重點高校、普通高校和??聘咝H齻€層次,利用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編寫的《高等學??萍冀y(tǒng)計資料匯編》(1994—2017年)[9]中高??萍冀涃M撥入數據,并分別對三個層次高校的科技經費數據進行歸類,將會清楚看到高校層次間的差距。其中,重點高校代表“211”以上及省部共建高等學校,普通高校代表其他本科高等學校,??聘咝4砀叩葘?聘咝?。
(一)數據來源說明
與前面研究教育經費地區(qū)差距應用生均教育經費指標不同的是,我們用《高等學??萍冀y(tǒng)計資料匯編》中的各類高等學??萍冀涃M的撥入經費作為研究數據,并以各類高等學??萍既肆χ械慕虒W與科研人員數作為人均科技經費的分母,主要的原因是生均教育經費指標代表的是高校整體的經費水平,在校學生人數是高等教育經費撥付的主要參考指標之一,但科技經費反映的是高校的科研實力,主要體現的參與群體是教學與科研人員,與在校學生人數關系不大。因此,我們選取高??萍冀涃M總量與其教學與科研人員數的比值作為衡量經費差距的指標。
分四個時期來考察不同層次高校人均科技經費差異,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2000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組年份,1999年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年份,2000年前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因此分別考察2000年前后的變化趨勢非常有必要。為了緩解中西部地區(qū)教育投入的緊張局面,國家在2008年以后逐步對高等教育的擴招速度進行了控制,以滯后兩年的時間節(jié)點分析變化趨勢也是有必要的。因此,我們選取了2010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本節(jié)下面的內容都將分為1994—2000年、2001—2010年、2010—2017年、2001—2017年四個時期(見表1)。
說明:1.數據來源于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編《高等學??萍冀y(tǒng)計資料匯編》(1994—2017年),下同;2.人均數據均是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994=100換算過來的可比價格,如無特別說明,下同;3.表中①、②、③分別代表每個時期起始年人均科技經費、末期年人均科技經費、時期內人均科技經費的年均增長率。
表1中,重點高校在任一時期內的人均科技經費數量均遠高于普通高校和專科高校,2000年,重點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為31.1千元/人,普通高校和專科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分別為5.9千元/人和1.3千元/人,差距較大;2000年以后,重點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幾乎都是跳漲的,但普通高校和專科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增長卻相對緩慢??梢姡煌瑢哟胃咝ig科技經費投入差距更明顯地體現在重點高校和其他層次高校之間,而普通高校與??聘咝Vg的增長差距確實存在,但總體上沒有與重點高校之間的差距那么大。
(二)不同層次高校人均科技經費投入的差距
圖1展示的是不同層次高校1994年、2001年、2010年、2017年的人均科技經費。從絕對數量上看,全國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聘咝Vg的科技經費投入水平存在本質的數量級差異。2000年的高校重組是全國高??萍冀涃M投入水平的“分水嶺”,特別是對重點高校而言更是如此。
圖 1顯示,自2001年開始,重點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投入數量顯著增長,人均科技經費從37.6千元/人直接跳漲到2010年的114.2千元/人,到2017年人均科技經費已經達到175.3千元/人,遠遠超出普通本科高校和??聘咝5娜司萍冀涃M投入數量。顯然,普通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增長幅度沒有重點高校的幅度大,其2001年的人均科技經費數量僅為8.7千元/人,2010年為30.5千元/人,2017年也僅為45.0千元/人。對??聘咝6裕淙司萍冀涃M總量基數相對較低,增長也相對較慢。顯而易見,不同層次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不僅存在數量級上的絕對差距,而且這個絕對差距還較大。從圖1的曲線趨勢來看,三個層次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沒有交集,這說明重點高校、普通高校、專科高校之間在科技經費投入水平上呈現出明顯的階梯固化現象。因此,不同層次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水平存在較大的數量級差距,并且由于明顯的階梯固化現象,不同層次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水平差距仍然存在繼續(xù)擴大的趨勢。
(三)不同層次高校人均科技經費的年均增長率
如果我們把不同層次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數量與期間年均增長率放在一個圖中比較,就會發(fā)現兩個指標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增長趨勢。圖2展示的是重點高校的指標,我們發(fā)現,雖然重點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數量逐年上漲,且從2001年以后出現跳漲現象,但其年均增長率卻一直呈下降趨勢。1994—2001年間,重點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年均增長率為16.3%,2001—2010年間下降到13.2%,2010—2017年間則下降到6.3%,這實際上是正?,F象。因為自2001年以后,國家逐漸加大對重點高校的科技投入力度,單純人均數量上的基數,相比2000年高校重組以前已經大幅度增長,因此,雖然在人均科技經費的年均增長率上呈現出逐漸下降的態(tài)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對重點高??萍冀涃M投入的力度逐漸減弱。相反地,從2001—2017年間的全時期年均增長率達到10.1%的數據來看,國家對重點高校的科技經費投入只會持續(xù)增加。
說明:1.為了便于比較趨勢,我們把人均科技經費與年均增長率數據放在同一個圖表中展示,其中,人均科技經費對應主坐標軸,期間年均增長率對應次坐標軸,圖3和圖4同;2.期間年均增長率1994年值反映的是1994—2001年間的年均增長率,2001年值反映的是2001—2010年間的年均增長率,2010年值反映的是2010—2017年間的年均增長率,2017年值反映的是2001—2017年間的全時期年均增長率,圖3和圖4同。
圖3反映的是普通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數量與期間年均增長率的情況。與重點高校類似,其人均科技經費的數量增長趨勢與期間年均增長率的趨勢相反。與重點高校相比,普通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數量基數較小,但也呈逐年增長趨勢,而期間年均增長率的下降趨勢比較明顯。單純從年均增長率上看,普通高校的年均增長率甚至略高于同時期的重點高校的年均增長率,這說明國家對普通高校的科技經費投入力度是一致的,只是限于普通高校自身的前期科研基礎薄弱,導致經費總量與重點高校的差距仍然較大。
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來講,重點高校除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外,還要探索科學前沿領域,在國家科教戰(zhàn)略體系中承擔起推動人類社會科技進步的職責,應該成為國家科技經費投入的主戰(zhàn)場。而普通高校除培養(yǎng)人才外,還應在科研方面應發(fā)揮輔助作用,立足自身優(yōu)勢特色開展科研工作,但不一定要大而全,而這也有利于國家科技經費投入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圖4反映的是??聘咝H司萍冀涃M數量與期間年均增長率的情況。專科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數量級一直保持在個位數,1994—2017年間,其人均科技經費盡管逐年增長,但相比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這種數量上的增長幾乎可以忽略。從年均增長率上看,1994—2001年間為16.4%,2001—2010年間為8.8%,2010—2017年間為5.5%,也是呈下降趨勢,盡管其增長率與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相比并不遜色,但人均科技經費總量的增長規(guī)模畢竟非常有限,因此在科研實力上難以體現存在感。
事實上,從國家科教體系上來說,專科高校重在培養(yǎng)專業(yè)技術人才,以推動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進步,而非科學研究。從這一點來看,圖1反映的重點高校、普通高校、專科高校之間的科技經費數量差距的階梯式固化趨勢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不同層次間高校的科技經費投入存在顯著差距,重點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投入數量遠遠超過普通高校和??聘咝?,并出現階梯式固化,且有持續(xù)擴大的趨勢。但是從人均科技經費的年均增長率看,三個層次高校的年均增長率都呈下降態(tài)勢,且2000年以后的全時期年均增長率基本上都在10%上下,其中??聘咝5娜珪r期年均增長率稍低一些,而這也是由國家科教戰(zhàn)略體系和高校自身綜合實力所決定的。
高??萍冀涃M投入水平在不同層次高校間的差距較為明顯。與把生均教育經費支出作為衡量差距的指標不同,我們用全國各類高等學??萍冀涃M的撥入經費除以各類高等學??萍既肆χ械慕虒W與科研人員數計算出來的人均科技經費作為衡量差距的指標,得出結論:重點高校的人均科技經費投入數量遠遠超過普通高校和專科高校,并出現階梯式固化,且仍有持續(xù)擴大的趨勢。但是,從人均科技經費的年均增長率指標看,三個層次高校的年均增長率都呈下降態(tài)勢,且2000年以后的全時期年均增長率基本上都在10%上下,其中,??聘咝5娜珪r期年均增長率稍低一些,而這也是由國家科教戰(zhàn)略體系和高校自身綜合實力所決定的。
[ 參 考 文 獻 ]
[1] 柴江. 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趨勢與展望:基于OECD成員國的比較[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42-45.
[2] 李勇,張丹. 教育部直屬高校教育經費投入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 教育財會研究, 2010(6):9-13.
[3] 宋爭輝. 關于縮小中西部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區(qū)域內差距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17(11):56-60.
[4] 蔡文伯,黃晉生. 我國省際間高等教育投入差距的實證分析:基于省級面板數據[J]. 教育與經濟,2016(4):30-36.
[5] 鮑威,劉艷輝. 公平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區(qū)域間差異[J]. 教育發(fā)展研究, 2009(23):37-43.
[6] 付劍茹,部雅玲. 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的實證研究:基于財政撥款的分析[J]. 教育學術月刊,2011(8):37-40.
[7] 李艷.高等教育制度與建設:評《高等教育學》[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7(3):2.
[8] 游小珺,趙光龍,杜德斌,等. 中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空間格局及形成機理研究[J]. 地理科學,2016(2):180-187.
[9]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編. 高等學??萍冀y(tǒng)計資料匯編[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2017.
[收稿時間]2020-08-19
[作者簡介]段平忠(1972—),男,湖北人,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與經濟。
sdjzdx202203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