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蓮蓮
摘要:以減數分裂一節(jié)中同源染色體概念和染色體行為變化兩個教學難點的處理為例,基于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采用模型建構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真實現象出發(fā),在實踐和觀察中經過思考,修正、完善模型,從而掌握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突破難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基于證據進行推理,最終得到答案的科學思維。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模型建構;難點突破
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實施后,如何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堂教學合理地結合起來,并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這是多數中學教師目前所面臨的困難。如果教學難點處理得好,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學生就學得愉悅;反之,則會造成學習困難,挫傷其積極性。因此,嘗試采用有效的措施突破教學難點,增強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顯得尤其重要。
減數分裂一節(jié)是人教版《遺傳與進化》的教學難點。原因是同源染色體概念對學生而言較為抽象,與聯會、四分體等集中在一起,容易混淆,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并且染色體的行為微觀抽象,在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有不同變化,學生在腦海中難以勾勒出其連續(xù)的動態(tài)過程,從而成為教學難點?!镀胀ǜ咧猩飳W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學生能運用模型,說明遺傳信息在有性生殖中如何傳遞?有哪些規(guī)律?從而達到培養(yǎng)科學思維的要求[1]。因此要化解這兩個難點,并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需將知識點具體化、直觀化。吉爾伯特(J.K.Gilbert)認為模型建構可以簡化復雜的現象;可以為現象進行科學的解釋和預測提供依據[2]。在教學中進行模型構建能幫助學生模擬科學家的思維對事物的發(fā)展進行推理,感知微觀的事物變化,從而加深印象[3]。
在以往的課堂中,關于同源染色體概念和染色體行為變化兩大難點的處理,教師常常以講述、板書以及借助多媒體設備等形式進行授課,學生無法深刻地理解這些內容,并且容易忘記。教材提供圖文描述,建議采用橡皮泥構建染色體變化的物理模型突破教學難點。由于橡皮泥使用過程較為耗時,容易折斷。筆者認為可將橡皮泥改為紙條代替染色體,操作起來更方便、有效。因此,可采用兩種顏色、形態(tài)大小一致的紙條代表同源染色體,小磁鐵代表著絲點進行模型構建。嘗試讓學生從觀察到的蝗蟲進行減數分裂的實驗裝片出發(fā),在觀察中經過推理、修正,最后構建出染色體行為變化的物理模型,從而加深對難點知識的理解,最終突破難點。
1 巧用模型,突破同源染色體概念
1.1 熟悉模型
課前給每位學生準備綠色和紅色的紙條長短各兩條,小磁鐵若干。演示染色體復制的結果,即兩條相同顏色、長短一致的紙條由磁鐵共同相連。由此可見,磁鐵表示著絲點,磁鐵上連接兩條相同顏色、大小一致的紙條表示姐妹染色單體。
1.2 利用模型對染色體進行歸類
將細胞的染色體數簡化成 4 條,請將手中的染色體進行歸類,要求歸類后的染色體能夠發(fā)育成為正常的個體。結果出現兩種情況:形態(tài)大小不同、顏色相同為一類;或者形態(tài)大小相同、顏色不同為一類。教師進行引導:如果形態(tài)大小相同的兩條染色體同時來自父方,意味體內控制同一性狀的染色體全部來自父方,母方沒有提供,此種情況不合理。因此父方和母方應各得到相同的一大一小染色體,用不同的顏色區(qū)分不同來源。
其次,找出成對的染色體,結果出現顏色相同為一對或者大小相同為一對。教師提問成對的染色體由誰提供?順勢拋出同源染色體的概念,修正歸類結果,大小相同,顏色不同的紙條為一對,表示一對同源染色體。這個過程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受精作用時染色體的分配,通過模型的顏色和形狀深刻感知同源染色體的概念。
2 突破染色體行為變化,提升科學思維
2.1 引導學生猜想、驗證,認識減數分裂的過程
父親、母親各有 46 條染色體,他們分別提供給我們的染色體是23 條。提問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如何實現減半?猜想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可能性。學生提出猜想:染色體不復制,細胞一分為二;或者染色體進行一次復制,細胞進行兩次分裂。呈現顯微鏡下蝗蟲減數分裂全過程的實驗裝片細胞圖,通過觀察得出細胞分裂兩次,意味在細胞分裂前染色體進行復制。順勢推出精子形成的大致過程圖,構建精子形成的基本框架。
2.2 對實物進行抽象化,利用模型呈現細胞染色體數目減半的過程
將蝗蟲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細胞圖用紅色方框標記。小組合作根據蝗蟲減數分裂過程細胞圖和精子形成大致過程圖,利用模型構建出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三個細胞圖的染色體行為,演示 4 條染色體如何變成 2條。從真實現象出發(fā),經過思考、推理、否定、再重新進行建構,此過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真實現象,留下符合的模型:第一個模型形狀大小相似的染色體親密地在一起,第二個模型一大一小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有姐妹染色單體,顏色同或不同,第三個模型一大一小染色體向細胞兩極移動,無染色單體,顏色同或不同。
2.3 將構建的模型與模式圖進行對比
多媒體放映精子減數分裂過程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變化模式圖,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真實現象和模式圖進行對比,最后歸納總結根據細胞分裂次數和染色體的行為特點,將減數分裂的不同時期進行劃分,總結減數分裂全過程。
教師針對“減數分裂”一節(jié)中的教學難點,通過模型構建將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從抽象變得直觀,通過猜想、操作、驗證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從而瓦解學習過程的“絆腳石”,有效突破難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8.
[2]Gilbert J K.Models and modeling:Routes to more authentic science educ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4,(2):115-130.
[3]Kenyon L,Davis E A,Hug B .Design Approaches to Support Preservice Teachers in Scientific Modeling [J]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201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