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曉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深化勞動教育的路徑探索
于曉
(江蘇省南京秦淮第二實驗小學,江蘇南京210000)
小學在教育改革中應加強勞動教育和課程教學體系的結合,在勞動教育的融合過程中要讓小學生對勞動教育有著正確的認知,在小學勞動教育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中要理解勞動教育的教育目標,根據(jù)小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和小學生的勞動特點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同時要重視勞動實踐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學;道德與法治;勞動教育
小學教育應當重視最新提出的勞動教育目標并將勞動教育融合到小學教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之中。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是新時代教育改革對小學生能力培養(yǎng)提出的最新要求,小學學校和小學教師應當認識到小學生不僅要在學校學習知識和培養(yǎng)道德素質,更要讓小學生在學校中具備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
首先,通過深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能夠提高小學生勞動啟蒙教育,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主要是在學生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開展勞動教育,對弘揚優(yōu)秀的勞動教育和美德具有極強現(xiàn)實意義。與此同時,以課程為基礎的勞動教育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將學生培養(yǎng)成熱愛勞動、勤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進而為其日后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其次,通過深化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能夠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傳承與弘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與道德理念、價值觀念以及制度規(guī)范等具有緊密關聯(lián),在勞動教育深化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更加客觀和理性地看待勞動價值觀念和傳統(tǒng)美德,進而切實體會勞動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在該教育工作下,小學生能夠順利傳承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使其尊重勞動、重視勞動成果,傳承優(yōu)秀文化與美德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
最后,深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勞動教育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小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接班人,身負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通過開展高質量的勞動教育,能夠在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下,讓學生通過勞動活動明白當前生活的來之不易,即在一掃一灑中洗滌心靈,在一粥一飯中懂得感恩,實現(xiàn)勞動價值觀教育的內化,豐富學生的精神文明。另外,課程教育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滲透勞動教育、價值觀念以及精神,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和開展生活實踐活動,能夠形成基本的生活生產勞動技能,可以說,潤物無聲,育人于無形。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相關內容雖然涉及較多內容和生活領域,班級、家庭、社會等,但部分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時,過于注重教材內容的教育,小學生在學習和活動參與過程中無法正確了解勞動理念和精神,進而導致部分學生抵觸勞動活動。除此之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內容的選擇就是在生活領域中提取勞動教育的點,沒有按照邏輯結構分布,導致教育邏輯存在缺陷,有待加強。
在實際教育中,主要以認知教育為主,與實際生活中的勞動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而且,沒有綜合考慮小學生特點,更關注學生勞動時的即時表現(xiàn),學生無法從勞動活動中獲得成就感,無法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體而言,對于勞動教育,其主要是發(fā)揮塑造性格、培養(yǎng)習慣以及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作用。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停留在課堂,雖然通過游戲、競賽等趣味性教學活動學生能夠掌握勞動相關知識理論和基本方法,但課時較短,這無法讓學生將即時的勞動熱情轉化為持之以恒的勞動行為,往往在課后又回到原點,教師缺少小學生表現(xiàn)欲這一特點的考量,進而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
大多院??紤]到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開展的實踐活動教育較為單一,布置的家庭勞動教育較簡單,甚至存在部分家長敷衍了事,實踐活動和人格塑造并未落實,勞動實踐與勞動價值的培養(yǎng)工作存在割裂感。
學生在小學階段應當具備基礎的勞動技能、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yǎng)。小學教師在培養(yǎng)小學生勞動技能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小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內涵和意義,在深化勞動教育的同時讓小學生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讓小學生具備積極的勞動精神、良好的勞動態(tài)度和正確的勞動觀念,在學校和在家庭的環(huán)境中主動進行勞動和喜歡上勞動。小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需要在勞動相關的章節(jié)內容中展開勞動教育。例如,小學一年級課程在《我們愛整潔》這一章內容中詳細指出了最基礎的勞動知識,通過教學讓小學生注意個人和環(huán)境的整潔和衛(wèi)生,在整潔相關的勞動活動中注意衣物的干凈和書桌的整潔等內容,讓小學生從小事上養(yǎng)成整潔和勞動的意識、習慣和能力。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勞動教育內容呈點狀分布,且內容較淡薄,所以,應通過充實勞動教育話題的方式構架教育邏輯,讓話題成為教育內容的連接點,同時對教育場域進行拓寬,讓勞動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呈連續(xù)、螺旋態(tài)勢。在充實勞動話題、拓寬教育場域時,應根據(jù)不同年齡開展差異化勞動內容教育和活動,以日常生活為話題中心,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理、自立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各年級的成長經歷發(fā)布差異化家務勞動內容,比如垃圾分類處理以及回收等,開展系列回收利用課程;或是圍繞社會服務讓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學生,開展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適應學校紀律要求。通過這種教育方式,能夠實現(xiàn)課堂教育的延伸,組合利用學校場域,通過貼合實際生活的勞動教育讓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及其相關理念和精神,體驗勞動感受。
1.深入研究勞動教育的根本性目的
小學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之前需要深入了解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對勞動的不同培養(yǎng)目標,還要了解國家教育改革對小學生勞動教育的要求和根本性目的。小學學校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啟蒙和引導,對小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意識進行啟蒙,對小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實踐進行引導,讓小學生具備初級的勞動意識和了解正確的勞動觀念,從個人整潔的勞動習慣培養(yǎng)開始讓小學生掌握簡單的勞動能力,讓小學生知道勞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小學生在學校主動幫助打掃教室衛(wèi)生和維護校園環(huán)境,引導小學生在家庭中主動幫助家長做一些簡單的家務。
2.深入研究小學生勞動的特點
當今時代的小學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大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經常過分寵愛和過度愛護,家里的勞動基本不會讓孩子參與,沒有培養(yǎng)孩子勞動習慣和勞動能力的意識。小學生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也很少會理解勞動的辛勞和勞動的價值,更不會主動幫助家人分擔家務勞動,有的小學生甚至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很缺乏。因此在進行勞動教育的時候要充分了解這個時代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等勞動方面的特點,根據(jù)小學生在勞動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例如,在《讓我自己來整理》的勞動教育內容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從身邊最基礎和最簡單的勞動活動內容開始,讓小學生學會整理自己的書桌和書包等簡單的物品。
3.關注學生勞動情感態(tài)度,塑造勞動精神
在正確認識小學生勞動特點后,為更好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勞動習慣,教師應在教育工作中塑造學生的勞動精神,該精神不僅包括勞動價值、勞動尊重、勞動態(tài)度,還包括勞動體驗的積極情感,例如勇于創(chuàng)新、勞動價值的認同等,多項要素構成了勞動精神。因此,在道德與法治中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應對教育結果和教育過程進行平衡,不能只關注學生掌握的基本方法、理論知識和技能,還應關注學生的勞動精神,是否秉持著積極向上的情感與態(tài)度。由于小學生對于勞動行為是無意識的,且其勞動行為大多指向家長或教師的表揚與肯定,針對該情況,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細心引導。例如,將黑板擦干凈不是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而是希望教師能夠在干凈的黑板上心情愉快地書寫,引導學生對勞動行為產生情感感悟,將其作為勞動習慣培養(yǎng)的重要基礎,依托于勞動成果帶來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生勞動感悟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以此促進其勞動精神的形成與發(fā)展。
1.加強勞動教育的課堂實踐
小學勞動教育應該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展開勞動實踐教學活動,在日常生活方面、生產方面和服務方面展開勞動實踐活動,在勞動教育中還要讓小學生認識到勞動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活動。小學教師應深入研究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勞動內容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課堂勞動實踐,讓小學生在課內的勞動實踐中實現(xiàn)教材中的勞動教育目標。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好玩好動和動手能力強的特點讓小學生親自參與勞動實踐。例如,教師可以在整潔相關的勞動中讓小學生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還可以在家務活相關的勞動教學中教學生疊衣服的技巧和洗衣服的方法。
2.加強勞動教育的課外實踐
小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不應只局限在小學道德和法治的課堂教學中,小學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更加復雜的勞動實踐,讓小學生掌握更高級和更復雜的勞動技能。例如,教師在課堂中教會學生家務相關的勞動技巧后讓學生回到家里進行實踐,讓學生在家里親自動手洗紅領巾等簡單的物品,可以讓學生幫助家人整理衣柜并將衣服疊得整整齊齊,還可以額外讓學生跟家人學一項家務的技能或者讓學生和家人一同做家務。小學學??梢远ㄆ诮M織學生參與校園清理和除雜草的勞動實踐活動,或者為學生提供社區(qū)勞動服務的志愿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深刻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掌握更多的勞動能力。
3.加強勞動教育的家校聯(lián)合
小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很多勞動能力在最開始的時候是來源于家庭環(huán)境中的,每個家庭對孩子的勞動培養(yǎng)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學校應當在勞動教育方面加強與家長的交流與合作,在學校和家庭中共同為孩子創(chuàng)造適合孩子的勞動機會,讓小學生的勞動能力在各個環(huán)境中都能夠得到充分鍛煉。學校應當讓家長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和勞動實踐,鼓勵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勞動教學,在學校和家庭中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另外,在開展家庭勞動教育時,應注重勞動價值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家長分享勞動經驗和精力,以此推動學生自覺參加勞動工作。除此之外,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應具有一定層次性,例如,在面向低年級小學生發(fā)布家庭勞動教育任務時,可以從自我清潔、維持個人衛(wèi)生開始,或是休息日整理自己房間物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提高勞動啟蒙教育質量;對于中年級小學生,可以從家庭責任的角度布置家庭勞動活動,保持啟蒙勞動活動內容的同時,讓家長以實際情況為前提布置家務活,讓學生能夠認同勞動,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應從“法”和“情”的角度布置家庭教育任務,讓學生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同時,家長也應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讓學生感覺到自身重要性,從而進一步理解參與家庭勞動的責任,以此體現(xiàn)對家庭的關愛與重視,將勞動教育從單純的技能學習和教育,逐漸過渡至勞動價值觀念的認同方面,從而實現(xiàn)勞動教育工作的逐步遞進,強化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理解。
為進一步深化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勞動教育,教師可以運用“教學做合一”思想,加強教學教學工作的銜接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美德,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在實際生活這一基礎上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在實際深化教育過程中,通過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立足于學科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將熱愛勞動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教師在“教”這一過程中,主要是對學生勞動習慣進行培養(yǎng)。比如教室衛(wèi)生的打掃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放權給學生,讓學生在勞動時間裝扮教室,通過該方式讓學生思考勞動對學習、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落實腦力勞動,同時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生活行為進行正視,進一步促進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形成。在“學”方面,主要是夯實“做”的基礎,即利用勞動案例啟發(fā)學生勞動思維,幫助學生終生學習與勞動的意識,院校也應提供助力。例如開展“建設美麗校園”等活動,打破勞動班級這一傳統(tǒng)的激勵手段,并與院校標準要求相結合,以實際情境培養(yǎng)學生勞動實踐能力,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在“做”這一方面,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靈活運用能力。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若想要有效深化勞動教育,弘揚勞動相關傳統(tǒng)美德,應從教學內容、方法以及評價等方面入手,內容和方法不再過多贅述,應充分發(fā)揮勞動評價的反饋作用,以全面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
小學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勞動教育教學的方法以及勞動教育和道德法治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進行勞動教育的時候要重點培養(yǎng)小學生崇尚勞動的精神和意識,讓小學生認識到勞動人民是最偉大的人民,認識到勞動在提高個人能力素養(yǎng)、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促進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認識到勞動是學生的基礎能力和一個人必備的一項技能。
[1] 唐妹.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探析[J].新課程研究,2020(30):101-102.
[2] 方崢嶸.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素養(yǎng)教育的內涵與實踐[J].福建教育,2020(21):45-47+61.
G628,G40-015
A
1002-7661(2022)03-01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