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展宇
摘? 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對現有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進行改進重構,并按核心素養(yǎng)要求及學生情況采取適應教學對策。本文就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及方法作出分析,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結構
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教學更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發(fā)展需求,在講授知識技能的同時需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1]。所以針對該情況,教師應對核心素養(yǎng)要素、原有教學內容結構、學生實際情況等方面條件展開調查了解,明確教學要點,以優(yōu)化教學內容結構,運用有效教學方法。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結構建構分析
了解核心素養(yǎng)要素的基礎上,以計算思維(CT)、活動(A)、學科知識(CK)為主的CTACK為教學內容的建構框架。該框架中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活動,關注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經驗,相比以往教師知識講授來說,更考察學生的知識運用和社會實踐能力。所以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為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需要重點關注學科知識和社會實踐,將兩者進行整合,優(yōu)化完善教學內容結構。
以“學科知識”為取向的教學內容:首先教師需要分析課本教材單元內容,對不同單元板塊的主題區(qū)域進行明確,根據主題區(qū)域的類型和難易程度設計教學內容,在保證各主題區(qū)域獨立性的同時還需提高各主題區(qū)域之間的連接性。其次在大主題確定后,需對該主題進行細致分析,劃分出關鍵性知識、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等不同類型的知識學習要求。如關鍵性知識主要指基礎理論概念,策略性知識主要指針對實際問題所對應的計算方法和解決對策。最后在學科知識構建后,需完成學科活動的設計工作。根據核心素養(yǎng)、教學內容、學科知識等條件設置具有主題性和針對性的學科活動,在具體練習過程中掌握運用知識。
以“社會實踐”為取向的教學內容:首先應明確建構原則,在建構時充分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滿足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符合學科教學目標等。其次從學生的學習、日常生活、公共社會等多角度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主題,開展相應教學活動。主要內容可包括學生成績及各類能力評價方案、社會各類主題實踐調查、人文類視頻資料觀看閱讀活動、學科知識內容競賽活動等。
在兩方面教學內容結構建構后,需要提高兩者之間的融合度。主要要求教師能夠在學科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社會性活動,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發(fā)展和實踐體會的機會平臺,這樣既能避免單方教學內容結構存在的固定性和局限性,還能強化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力度,促進理論與實踐有機聯(lián)結,提高教學內容結構的合理有效性。
二、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高效開展的方法
(一)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基礎知識理解能力
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階段,教師更應加強對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力度,貫穿學生學習各個階段環(huán)節(jié),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掌握力度。比如在高一必修《信息系統(tǒng)的功能》課時內容學習時,教師可將課時內容分為多個小部分,按教學目標將基礎知識概念等提取制作對應的微課視頻,促進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先對新知識進行了解認知。在課堂教學時,可通過課件展示不同功能類型的信息系統(tǒng),并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交流,思考信息系統(tǒng)具備哪些功能,以順利導入新知識內容。在后續(xù)講解過程中可利用課件對輸入功能、處理功能、輸出功能、控制功能等內容進行分解教學,同時可配合相應的問題以及穿插合適的練習題,讓學生在小組討論思考中予以理解和解答,如完成“使用應用管理信息系統(tǒng)查找圖書”任務。在課后教師可將學生不理解之處進行整理收集,制作對應的講解視頻供學生課后自學。同時還可以進行知識延伸,為學生展示更多功能類型的信息系統(tǒng),以及推送有關信息系統(tǒng)功能運用的方法技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練習提升,突破學習難點,掌握知識。
(二)開展多樣學習活動,鍛煉學生知識實踐能力
課堂學科知識講解教學的基礎上需利用課后開展不同的學習活動,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兩者的聯(lián)結程度。比如學校及教師實時關注社會上關于信息技術方面的比賽活動,組織和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參與機器人設計等比賽活動,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計算思維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蛘咴谛畔⒌墨@取等知識內容學習后,教師可聯(lián)系社會生活開展實踐活動,如“城市霧霾狀況調查”、“城市空氣質量狀況調查”等,讓學生在利用互聯(lián)網獲取信息、處理分析信息的同時提高對社會的了解力度,具備較強的信息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三)做好學科教學評價,推動學生高效學習發(fā)展
在知識教學、實踐活動開展階段都需做好教學評價,其是體現教學內容結構完善全面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評價內容設置上,應考察學生學科知識掌握水平、社會實踐運用能力,以及相關態(tài)度、行為等綜合條件。在評價方式設計上,應鼓勵學生也主動參與,形成多樣的評價結果,保證評價的準確完整性。在評價后,教師需完成相應的反思分析工作,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水平對教學內容結構予以調整優(yōu)化,改進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推動學生高效學習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應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對現有的教學內容結構進行重新建構,促進學科知識部分與社會實踐部分能夠有效連接,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做好相關組織及評價工作,以突出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實施價值。
參考文獻:
[1] 范艷敏.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結構建構[J]. 文淵(中學版),2020(5):86-87.
[2] 于穎,于興華.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結構建構[J]. 現代教育技術,2019,29(8):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