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璐
摘要:很多技工院校都存在注重技能知識,忽視理論知識的現(xiàn)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學習成績,對德育教育的貫徹也多以指標要求為主,很多學生都無法做到所學和行為一致。因此,本文針對技工院校語文課程中德育教育開展現(xiàn)狀進行概述分析,并從中提出技工院校語文課程中開展德育教育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技工院校;語文;德育教育
引言
技工院校的學生們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教師如若沒有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很容易導致學生在面對誘惑力較強的事物時缺乏抵抗能力,受到他人錯誤思想的干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貫徹立德樹人理念,加強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在充分挖掘語文課程中的德育素材的基礎上,通過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技工院校語文課程中德育教育開展現(xiàn)狀
(一)課程比重失衡
當前,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存在語文課程和德育教育比重平衡現(xiàn)象。部分語文教師對課程中德育資源挖掘利用能力較差,過于注重語文課程工具性,從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將德育教育工作當作軟指標,沒有從中凸顯德育工作與語文教學的銜接性。
(二)德育意識單薄
部分技工院校教師因沒有正確理解立德樹人思想,他們只是利用語文課程來灌輸學生這種德育知識,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是否理解和吸收,從而導致立德樹人中的樹人效果不佳,難以通過語文學習來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和情感觀念。
(三)德育資源開發(fā)不足
很多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無法合理把握德育教育和課程教學共同的開展方法,缺少解讀文本的能力,學生自然而然也不會受到教師所灌輸?shù)奈幕瘋鞒幸庾R,從而導致語文教學難以有效發(fā)揮立德樹人作用,教師應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
二、技工院校語文課程中開展德育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發(fā)揮語文學科人文精神
我們從語文教材中可以看到很多有關人文精神的內容,這些精神既是作者所處時代下自身的情感傾向,也是勞動人民對于真、善、美的價值體現(xiàn),從中透露出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對民族的精神、對家國的情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學中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開展德育教育,可借助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幫助學生豐富內涵、豐富情感,讓學生明白人生價值和人生追求。例如,教材中《跨越百年的美麗》,講述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重點描述居里夫人在化學藥品的常年侵蝕下,仍然堅韌不拔的研究科學,從中抒發(fā)其淡泊名利和樂觀主義精神??梢钥吹剑撐恼率蔷哂泻軓姷募覈閼押途駳馄堑?,這種最為直接的感情帶有濃烈的人文精神,教師也可以為學生選擇一些其他的情感題材作品,讓學生內在修養(yǎng)和精神價值共同得到提升。
(二)開展語文專題教學
在技工院校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不僅需要注重人文性、審美性,還應關注基礎性,如單篇文章教學,教師需要確保文章的主題銜接專題主旨,將不同的單篇圍繞相同專題緊密結合,或是在討論課中帶領學生共同討論一些主題相似的文章。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師說》一課時,可以讓學生結合其他韓愈的作品如《雜說》、《原毀》等,學生在關注時代背景的同時,可以從作者的文章中了解到從師求學的意義,認知到我們的學習是為了讓社會進步,以良好的道德品質來扭轉社會風氣,從而將自身未來發(fā)展與國家未來發(fā)展緊密連接。學生在感受作者人格魅力的同時可以結合其他作品來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并結合語文課程中存在的德育素材,循環(huán)漸進的培養(yǎng)學生愛國精神。
(三)豐富語文教學模式
德育教育的開展應以學生為主體,貫徹立德樹人理念,采用不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積極性。在技工院校以往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往往采用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方法,從而導致學生缺少參與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而翻轉課堂模式的出現(xiàn)讓語文課堂出現(xiàn)巨大變化,學生更加喜歡參與到實踐活動、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中,他們可以在教師所提供的平臺下發(fā)表自身觀念和見解,從而有效提升語文德育教育效果。對此,教師可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合理規(guī)劃教學時間,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豐富、靈活,以此提升學生學習參與積極性。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跨越百年的美麗》時,需要要求學生提前搜集有關居里夫人的故事,如演講視頻、時代背景、生平經(jīng)歷等,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提出問題“你所理解的美麗是什么?你認為怎樣的事物才算美麗?”學生可以在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而了解到居里夫人生平不看重名利,十分頑強堅毅,進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開展語文德育活動
在技工院校中開展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充分挖掘有價值的、新穎的德育生活資源,優(yōu)化課程內容。例如講解《景泰藍的制作》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專業(yè)特點,通過合作探究制作小工件,搜集、總結、解說專業(yè)實習工件的制作工藝及流程,結合實際感受和培養(yǎng)工匠精神,確立成長目標。
教師可利用課外活動來實現(xiàn)德育教育,從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良好品質,在各種豐富的課外活動中通過不同的活動主題來加深學生對人生、世界、價值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文學作品誦讀比賽,要求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或是人文作品知識競賽、詩詞創(chuàng)作競賽等,讓學生在了解人文作品的基礎上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文審美意識,進而自覺傳承我國優(yōu)秀文化。在假期期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前往一些革命歷史紀念場地進行觀光,或是從名勝古跡中感受歷史人民的精神,從電影中體會抗戰(zhàn)時期先烈們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進而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
結語:綜上所述,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發(fā)揮語文學科中人文精神的引導和教育作用,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基礎上,把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成效納入到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中,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內涵,促進學生人格品質及高尚品德的養(yǎng)成。
參考文獻:
[1]顧蓓妍. 基于職業(yè)生涯教育的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學策略分析[J]. 就業(yè)與保障,2020(14):18-19.
[2]于明,王艷. 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培訓,2018(0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