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云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shù)學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小課題研究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開展的實踐探究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選題、制訂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最后對研究內容進行總結。開展小課題研究可以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改進教師的教學模式。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創(chuàng)新、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實踐探究
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動手能力,加強了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聯(lián)系,將小學數(shù)學教學地方化,讓學生的學習模式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一味地學習書本知識,而是要求學生結合社會生活,親身經歷發(fā)現(xiàn)、體驗,捕捉和感受生活中的數(shù)學知識,積累經驗。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動腦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國家課程地方化的過程中,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凸顯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綜合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解決一些與數(shù)學知識、生活經驗密切聯(lián)系的、具有挑戰(zhàn)性和綜合性的問題的研究式實踐活動。下面,筆者結合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校園綠化你知多少”來談談小課題研究的實踐與探索過程。
一、分析研究資料,確定研究主題
小課題研究要以所學數(shù)學知識為基礎,結合生活,聯(lián)系社會實際選擇課題;也可以通過深入研究教材,從教材中選取課題,課題的選擇靈活多樣。同時,小課題具有啟發(fā)性、開放性和探究性,使學生既能參與研究學習,達到基本要求;又能注意層次性和研究價值,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小課題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因此在選題上尤為重要,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研究主題。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什么叫小課題研究,研究時要做些什么?讓學生對小課題研究有一個大概認識,然后再問學生有哪些感興趣的研究內容。
綜合了兩個班的學生意見和建議,筆者給他們整理出幾個比較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分別是“蔬菜學問多”“校園綠化你知多少?”“跑道上的學問”。通過讓學生做一個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內容的調查問卷,可以保證小課題研究的民主性和公開性,也可以知道更多學生的的真實想法。但是,學生的想法有時會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和深度思考而忽略研究內容的可行性和實操性,這時就需要教師適當?shù)剡M行分析和指導。例如,在選題上,大部分學生選擇了“蔬菜學問多”,但是小課題研究的實踐過程需要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大量的研究活動,要去到不同的地方進行考察,如,市場、菜園、種植基地,等等。這些活動都需要外出考察,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可能會影響在校的學習時間,而且也要考慮安全問題,對于小課題研究開展會比較有挑戰(zhàn)性。有小部分學生選擇“跑道上的學問”,這里涉及到計算的公式和背后的算理,對于后進生來說會比較困難,而且研究的內容比較單一。相對前面兩個主題,“校園綠化你知多少?”這個研究主題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的在校時間比較長,校園成為了他們的另一個“家”。我們需要有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綠樹成蔭的校園環(huán)境,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陶冶情操,放松身心,也體現(xiàn)了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學校的綠化了解甚少,學校綠化環(huán)境有時會被學生人為地破壞。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學校的綠化情況,可以讓他們嘗試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并且研究地點主要是校園,也便于學生集中一起開展。因此,綜合多方面的分析和考慮,學生最終選擇了“校園綠化你知多少?”這個主題開展小課題研究。
二、分析研究主題,制訂研究方案
研究主題確定了,學生就要根據(jù)研究的內容制訂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可以引導學生在研究活動開展前,對活動規(guī)劃思考得更加充分、完善。詳實、完備的活動方案有利于主持人更好地組織活動,也有利于分享、交流,發(fā)揮更好的輻射效果。
在“校園綠化你知多少?”這個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方案中,一開始主持人制訂的方案措施大致上是可行的,但是并不完善。后來,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研討會,小組成員把自己對“校園綠化你知多少?”這個小課題研究的想法都說了一遍。然后主持人再一一記錄下來。教師只是在學生討論和遇到疑問時適當?shù)剡M行指導和答疑。主持人結合教師的指導意見和小組成員的想法又修改了一遍研究方案。后來的研究方案能清楚地闡述研究的意義、研究的目標及研究的過程。包括準備階段,師生及家長需要做什么;實施階段的調查地點、調查時間、調查內容都已經有了很明確的指示。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獲取資料,開展研究。這些都體現(xiàn)了活動的目標明確,活動開展井然有序,流程安排得清晰合理。同時,學生、教師、家長都參與進來,體現(xiàn)出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生活中處處有學問。教育不僅僅存在于家庭和學校,也存在于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之下。小課題活動的預期成果也體現(xiàn)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結合研究方案與生活實際,合理、有效開展研究活動
研究的實施過程是整個小課題研究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jù)研究方案開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動。教師對自身應該發(fā)揮的作用要清晰,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從而保障學生自主、全程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積累經驗、發(fā)展能力。學生能夠自主全程參與活動,活動效果好,是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好的重要標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小課題研究的內容動手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學習、與小組成員合作交流等。學生采取實地考察、網(wǎng)上搜索、查閱書籍報刊等不同的研究方法獲取信息和知識。
在“校園綠化你知多少?”這個小課題研究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調查活動。首先是分小組到校園每個角落去觀察植物,調查校園綠化植物的名稱、種類和數(shù)量,然后把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記錄在調查表。根據(jù)之前收集到的16種綠化植物做了市場價格調查,分小組進行搜索資料,又到校園實地考察,篩選一些胸徑較大的喬木植物進行測量。并且有學生提出,學校的花壇經常有學生亂丟的垃圾,這會對花壇的植物生長有影響。為此,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教學樓和功能樓前后的花壇進行了觀察。在之前的調查活動中,學生慢慢積累了經驗。在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學生分小組測量了學校的幾個綠化帶的面積,他們分工合作,一部分負責測量,一部分負責記錄,最后大家把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制作成統(tǒng)計表和扇形統(tǒng)計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把自己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用來解決問題,并且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們的校園綠化面積占了校園總面積的35.05%,反映出的問題是校園的綠化面積比較少。最后,學生還到實地考察植物的生長情況,然后通過查閱書籍、報刊、網(wǎng)上搜索等方法記錄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種植護理方法。在整個研究活動過程中,學生搜索資料和整理數(shù)據(jù)的能力得到提高,觀察更細致入微,組員之間分工合作,很有默契。
四、展示并總結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是評價小課題研究是否有效開展的重要指標,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小課題研究是否符合研究目標,所實施開展的活動最終有沒有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有沒有成為“綜合與實踐”課程整體目標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沒有切實促進學生相關方面的發(fā)展。一般從學生數(shù)學能力、活動經驗、行為品格、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來評價小課題研究的成效。
在“校園綠化你知多少?”小課題研究中,學生把每次活動開展時觀察到的植物信息和測量到的數(shù)據(jù),后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在班上向同學們匯報,并且把每次開展的活動收獲寫成心得體會與同學分享,從而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我們的校園綠化情況。并且針對小課題研究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向學校提出自己的意見,形成倡議書,為校園綠化出謀劃策。
五、小課題研究,提升師生核心素養(yǎng)
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是小學數(shù)學教師專業(yè)成長路上的一門必修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還要進行課外的知識拓展,要時刻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關注學生身邊的小事,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感受學生的想法。小課題研究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想法去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根據(jù)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去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并且及時地實施調整。在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核心素養(yǎng),同時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有不同的方式,學習的過程也可以很有趣。學生有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開展。師生之間互相促進,生生之間互相促進,這無疑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小課題研究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深度的研究學習方式,它不是課堂教學上短暫的思考。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基于學習的深度理解,以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訓練高階思維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為目標,以整合知識為內容,引導學習者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開展研究,學習新知識、新思想、新方法,并將它們融入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以促進其知識遷移與技能發(fā)展。因此,開展小課題研究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獨立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在小課題研究活動中,學生的觀察力、分工合作、人際交往關系、克服困難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六、結語
數(shù)學小課題研究對于師生而言是一種積極、上進又充滿挑戰(zhàn)的研究學習方式。只是,在小課題研究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只需要扮演好“導演”的角色,把一切的“角色”交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實踐探究、獨立創(chuàng)新、交流合作的學習機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孔凡哲.基本活動經驗的含義、成分與課程教學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3):33-38.
[2]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課程[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3]曹培英.跨越斷層,走出誤區(qū):“數(shù)學課程標準”核心詞的解讀與實踐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43.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