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琴
結構化思維是針對人的大腦一次能夠接受的信息有限而采取有規(guī)律的表達,便于大腦對信息進行歸納、整理,抓住核心和關鍵。對閱讀教學來說,一篇課文中需要教學的內(nèi)容有字詞句的積累、課文內(nèi)容的概括、表達方法的體會等,既多又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體現(xiàn)規(guī)律的聽說讀寫系列訓練中培養(yǎng)結構化思維。
在文章中能夠指向全文的中心主旨與作者情感的詞語就是關鍵詞,而文章的中心主旨與作者情感是復雜的,往往不是一個詞語能夠體現(xiàn)的,因此一篇文章的關鍵詞往往有多個。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學會尋找隱含在文本中的關鍵詞,圍繞關鍵詞學習整篇課文。
如教學《燕子》時,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課文共有5個自然段,分別在外形和飛行中描繪了燕子,其中活潑、伶俐可愛、橫掠、休憩等詞語都直接表達了燕子的部分特點,哪個才是課文的關鍵詞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語文要素的學習在文本語言中尋找。經(jīng)過討論,學生認為“圖畫”是本篇課文中的關鍵詞。教師就以“圖畫”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深入學習。首先,教師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有哪些圖畫。學生找出了外形圖、歸來圖、斜飛圖、掠水圖、休憩圖。接著,學生互相說一說自己最喜歡哪幅圖,還要說出喜歡的原因。最后,學生讀一讀第5自然段,說說“有趣”體現(xiàn)在哪里,并舉一反三,把“多么有趣的一幅圖畫呀”放到其他自然段中讀一讀,并說說“有趣”體現(xiàn)在哪里。由此,學生又找出了課文的另一個關鍵詞“有趣”,并領悟到作者就是圍繞“有趣的圖畫”來布局謀篇的。
能夠高度概括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中心意思的句子,就屬于中心句。中心句概括的不僅是文章的內(nèi)容,而且還概括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閱讀課文或一段話時,學生抓住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理解課文的牛鼻子。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的中心句,借助中心句精心設計教學結構,引導學生順利把握文章的重點。
如教學《憶讀書》時,課文主要是冰心回憶自己讀書的經(jīng)歷,涉及讀什么書、怎樣讀書以及讀書的作用等方面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來把握課文內(nèi)容與重點呢?有位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課文的中心句是“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并以中心句設計結構化的教學板塊。第一板塊是讓學生在默讀課文中認真梳理冰心的讀書經(jīng)歷,指向的是“多讀書”,體現(xiàn)的是冰心對書的熱愛之情。第二板塊是探索“什么樣的書才是好書”,指向的是“讀好書”,使學生明白讀好書的意義所在。第三板塊是尋找讀書的意義,指向的是“讀書好”。這樣的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典范句是指語言表達上具有突出特點的句式,這樣的句式通常是學生仿寫的對象。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典范句在結構上的特點,并將這種結構遷移運用到相應內(nèi)容的表達上,實現(xiàn)教學拓展。
如教學《火燒云》時,課文的第4自然段介紹的是火燒云的形狀變化,其中就有值得學生細心體會的典范句。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提取典范句的結構特點:出現(xiàn)→樣子→變化→消失,然后讓學生想象火燒云中還會有什么形狀,仿照典范句的結構寫一寫。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植物等形狀,按照“出現(xiàn)→樣子→變化→消失”寫出自己想象的內(nèi)容,不僅拓展了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理解了表達系列變化的典范句的特點,發(fā)展了結構化思維。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的結構化思維,教師需要從課文出發(fā),引導學生認識課文的結構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化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