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在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詞的篇目比過去明顯增多,小學生受知識和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對古詩詞用精練的語言表達的意象難以把握。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繪畫元素,借助不同符號之間的轉化,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
在古詩詞中,詩人在三言兩語中所描繪與創(chuàng)造的形象、意象,具有極其簡潔凝練的特點,小學生從語言文字上難以理解和把握,但若借助簡筆畫的幫助,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簡筆畫是一種利用點、線、面的繪畫元素來表現事物特征的繪畫形式,其概括性、示意性的特點與古詩詞中的表達手法有著相通之處。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根據古詩詞的表達特點,運用簡筆畫進行快速勾勒,不僅能夠讓學生對古詩詞形象有直觀的感受,而且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境。
如教學《惠崇春江晚景》時,這首詩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對此,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讀讀詩句,找出有畫面感的詞句,說說可以想象怎樣的畫面。有的學生找到“竹外桃花”,說竹林是成片的綠,桃花是點點的紅,配在一起的畫面很美;有的學生說鴨子在江面上戲水的畫面也很有趣;還有的學生認為,遍地蘆芽在江灘淺水邊剛露出新芽,這樣的畫面很有生機。很顯然,學生找到了畫面,但顯得很零碎,難以傳達出整首詩的獨特意境。于是,教師又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能不能用一幅簡筆畫把上面的畫面整合在一起,帶給人優(yōu)美的詩意。學生先獨自進行簡筆畫構圖,然后在小組中交流,選擇最佳構圖進行修改、完善,并在班級展示,展示的時候要說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都能集中精力將想象的畫面借助簡潔的線條進行表達,既注意突出重點景物的特點又注意運用適當的線條組合。這樣的簡筆畫,能把整首詩的意境畫出來。
在古詩詞學習中,教師適時引入繪畫元素,幫助學生將詩詞中的詞語、句子所傳達的抽象意象、意境等,轉化為直觀的畫面,就能夠使學生借助畫面感進一步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朝著深度學習古詩詞的方向發(fā)展。
如教學《山行》時,詩人杜牧以清新自然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加之構思新穎,布局精巧,使秋色能夠與春光媲美,讀之令人向往。但這是由文字構成的精美畫面,學生受限于解讀能力和欣賞水平,難以真正進入詩的意境中。有位教師采取繪畫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詩歌。他先讓學生在詩句中找出可以畫出的山間美景,學生很快就確定有“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接著,教師讓學生對這些景物進行構圖:在作畫的時候,這些景物哪些該突出,哪些需要成為背景,為什么?學生經過思考,認為楓林的紅色應該突出,這是詩人的“最愛”所在,白云、人家都可以成為背景,在遠山之間或隱或現,在詩中也是“遠景”;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具體畫法,“寒山”以什么體現,“石徑斜”怎么表現,“人家”畫哪些事物,“楓林”畫在什么位置。經過這些具體指導,學生很快就畫出了很有意味的配畫,并在繪畫的過程中,領悟了詩的意境。
書簽是學生在閱讀課外書時喜歡用的小物件。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選取那些寓意好且畫面感強的詩句,自己制作書簽,一面用自己喜歡的字體書寫詩句,一面畫上詩句的意境。
在教學《登鸛雀樓》時,教師提出如果以這首詩制作書簽選擇哪句詩好呢?學生都傾向于選擇后兩句。教師再提醒:畫面選擇橫幅還是豎幅?主要內容怎么安排?學生借助課文插圖,選擇豎幅近處畫樓,人站在中間一層,看遠處的落日。最后教師讓學生想想,制作好的書簽送給誰,為什么?有的學生說要送給刻苦學習的同學,激勵他更上一層樓;有的學生說送給最近有進步的同學,希望他繼續(xù)進步。在制作書簽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讓繪畫元素融入古詩詞教學中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教師要見機行事,讓繪畫在最需要的古詩詞學習中出現,不可濫用,不能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