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林
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在農村小學依然有許多兒童缺少父母和家長的關心。這些兒童屬于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學習情況非常值得我們注意。親情缺失的兒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都與其他孩子有著較大區(qū)別,本文通過研究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學習現狀分析及干預策略,希望能夠促進農村小學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讓越來越多親情缺失兒童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
關鍵詞:農村小學 親情缺失兒童 學習現狀分析 干預策略
1 引言
親情教育是指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親情給予高度重視,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思想感受等,鼓勵學生能夠積極且正確地處理與家人、朋友之間的關系,更深刻地體會到親人們的關愛,然后還需要培養(yǎng)其回報親人的能力。在小學時期,親情教育則需要使小學生通過身邊中的一些小事去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并認識到親人所投入的精力與汗水,感受到親人的不易和艱辛,由此來引導學生去關愛家人,并積極給予回饋。
根據相關研究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都是村內的留守兒童。隨著村內外出工作的人越來越多,農村小學親情缺失的兒童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這種現象在西部偏遠地區(qū)非常的明顯。這些親情缺失兒童的生存情況并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一部分兒童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自卑心理,因為他們從小就缺少父母親的陪伴,在學校或是生存環(huán)境中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負,所以他們大多性格比較內向,不愿意和別人探究問題和交流思想。這些情況都非常不利于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學習。因此,從各個方面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關心,不管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自身還是家庭,甚至是社會,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學習現狀
2.1 缺少親人對學習的指導
多數親情缺失兒童都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生活,但是這些人年齡較大,并且文化知識水平也不高,很少能夠對孩子進行指導和幫助。他們只能在日常生活上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在其他一些方面上支持甚少。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學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都不好,而家長又不能及時地予以指導,這也不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qū),因為改善經濟環(huán)境、發(fā)家致富的信念是根深蒂固的,大部分學生家長的關注度是轉移到賺錢方面,在孩子成長階段,他們通常會外出打工。通過一些數據分析發(fā)現,目前國內留守兒童的人數約有25萬人之多,其中農村占比約87.2%,孩子無法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占比能夠超過57.23%;由于城鎮(zhèn)化進程的持續(xù)推進,留守兒童的數量在持續(xù)攀升。
盡管農村留守兒童能夠享受義務教育,也能夠得到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但是,他們卻無法感受到來自家中親人的關愛與教育。中小學時期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生活習慣養(yǎng)成的一個關鍵時期,但是家庭教育所發(fā)揮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農村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是很少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他們的家庭結構存在缺失,必然會對兒童的學習習慣、性格品質、情感心理等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一些農村家長甚至不注重子女的學習成績,也不注重親情教育,導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非常少,久而久之,則會使兒童對親情變得愈發(fā)淡漠。
2.2 鄉(xiāng)村小學對親情缺失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夠重視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城鄉(xiāng)學校普遍對親情缺失孩子的學習越來越重視,但是我們對這些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還不夠了解。其表現有兩點:①教師的數量缺乏。這種情況在農村地區(qū)是非常普遍的,一般來說品德教師的數量有限,乃至并未配置品德課教師,這必然會對農村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不利影響。②學校教育缺乏積極地指導。一些農村學校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滲透性,過于看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偏向于學生的成績提升,但是缺乏親情等方面的教育與引導,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親情觀。其實,也正是由于親情缺失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惡劣,進而導致其學習成績很難提高。由于這些親情缺失的兒童父母出去務工,所以這些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常常會有失落感,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很少會有人主動的去幫助他們,長此以往造成了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和別人交流。
2.3 缺少父母對兒童的管教
由于農村小學親情缺失的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直接導致這些兒童的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不力,甚至有一些兒童趁家長不注意偷偷出去玩耍。于是,這些兒童在家里從不僅不認真學習,不是調皮搗蛋,就是對啥都漠不關心,在學校也不遵守規(guī)章制度,經常性的遲到早退,對家庭作業(yè)也是能抄的就抄,抄不到了就不寫。只要仔細地檢查一下他們的作業(yè),就會發(fā)現他們的大部分都是作業(yè)不合格的。也有一部分兒童逃學在外玩耍或是進網吧打游戲。時間一長,這些親情缺失的兒童,對學習就缺少了興趣,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也越來越低。這些親情缺失的兒童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甚至對學校產生了恐懼感。這些兒童的學習成績通常排名倒數,學習成績并不能給兒童帶來良好的正反饋,學習成績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 親情對農村兒童發(fā)展和成長的重要性
3.1 親情有利于促進農村兒童認知的發(fā)展
根據研究發(fā)現親情對子女來說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親情還能夠影響子女的智力發(fā)展,親情對子女的智力發(fā)展起決定性的作用。早就結果表明,從小由父母帶大的孩子智商會更高,在學習方面的成績也更加突出,在社會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然而,從小缺失親情的孩子不僅在學校當中的成績落后于其他學生,而且在社會當中成功的概率也會比較小,并且孩子的認知能力會受到阻礙。健康的親情關系有利于促進農村兒童認知的發(fā)展和進步,同時也有利于促進農村兒童形成完整的人格[1]。
3.2 親情有利于促進農村兒童形成完整的性格
專家研究發(fā)現沒有得到足夠親情的孩子,情感會存在相對嚴重的問題,從小親情缺失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孤僻、粗暴、膽怯等嚴重的心理問題。親情對兒童的整個成長和發(fā)展的過程來說,特別是在兒童上學前的這一段時間內,如果親情在這一段時間內缺失,對兒童的影響將會是終生的。如果兒童在這一時期缺乏親情,缺乏父母的愛,那么就會出現膽怯、焦慮、任性、嫉妒、自私、仇恨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還為孩子傳授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教給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樣也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在教給孩子生活技能的過程當中,也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如果父母不能夠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那么很難促進孩子以后人格上的發(fā)展和進步。如果父母在兒童學前這一段時間內缺乏對兒童的關心,往往會導致兒童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不僅不能適應學校生活,也難于融入生活。因此,親情對兒童的性格成長,以及適應社會能力的發(fā)展來說,都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
3.3 親情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性別角色辨別能力的發(fā)展
親情對兒童性別角色的認知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就女孩而言,父親是她人生中第一個異性朋友,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乎著女兒今后交友的標準及擇偶的對象;對于男孩來說,父親更是起著引領和導向的作用,他的所作所為自然是男孩效仿的榜樣。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母親依舊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她直接影響到兒童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在此期間,如果缺失母愛,對于女孩來說就不利于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對于男孩來說更會出現各種各樣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怯懦、自卑等,此外對男孩來說,母親也是其人生當中第一個異性朋友,對男孩以后的交友和結婚來說都是重要的參考對象。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愛和母愛同時缺失,那可就是天塌地陷了,這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不僅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也不利于兒童以后適應社會能力的發(fā)展。因此,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在兒童成長的過程當中對兒童性別角色認知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3]。
4 應對農村兒童親情缺失情況的具體策略
4.1 國家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重視程度,改變國家相關的政策
有很大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親情的原因是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經濟發(fā)展差距比較大,農村兒童的父母不得不放棄照顧孩子,到城市當中賺錢打工。因此,為了改變兒童缺失親情的現象,減少農村當中留守兒童的數量,應該先從國家方面入手,切實關心和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和教的育狀況。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家鄉(xiāng)的村振興戰(zhàn)略的出臺,發(fā)展鄉(xiāng)村經濟、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新農村業(yè)已成為全社會之共識,在此形勢下,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差距有望縮小,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將會脫離城市、回歸鄉(xiāng)村,他們也能夠在發(fā)展鄉(xiāng)村經濟的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家中照顧孩子。既往那種農村父母為了生活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祖輩或寄養(yǎng)在親戚家里的狀況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和進步,地方各級政府部門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過發(fā)展地域經濟和特色產業(yè),真正解決農村的就業(yè)問題,使農村人口能夠在本地就業(yè),讓農村家長有更多的精力照顧孩子[4]。時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成全社會之共識,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發(fā)展條件的限制,農村地區(qū)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為了促進城鄉(xiāng)經濟平衡發(fā)展,國家應多給予農村地區(qū)一些政策和經濟上的幫持,要給予農村生活困難家庭一定的補助,減輕他們的經濟和生活壓力。同時,相關地區(qū)的政府等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心,要從多個方面考慮建立更加完整有效的機制和社會服務體系。
4.2 父母加強自身對孩子教育和成長問題的重視程度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過程當中,父母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響力也是長久而深遠的。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不僅要滿足孩子最基本的物質和生活,同時還要滿足對孩子的教育的要求;不僅要教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和適應社會的技能,還要關注孩子的性格以及品質的發(fā)展,因為孩子的性格以及孩子的品質對他們以后適應學校生活、滿足社會當發(fā)展需求來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自身還應該加強對孩子教育和成長問題的重視程度,要努力發(fā)揮自己的重要作用,把教育孩子作為家庭工作的重點,要通過不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隨時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變化,以及孩子性格上存在的問題,要充分重視孩子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并及時找出解決的辦法。
4.3 學校充分發(fā)揮其功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心
校園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它通常會對學生的道德行為、思想品質等形成帶來極大影響。學校必須要注重親情滲透,最大化的彰顯出環(huán)境育人的最大價值,通過多元化手段去指導兒童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然后還需要編撰與本校實際情況相吻合的“校本課程”等,由此來積極開展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其實施親情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
對留守兒童接觸最多的,除了家庭就是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來說,學校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學校應該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和保護,要通過調查和研究,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定期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和健康指導;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心,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的交流和溝通,及時到留守兒童的家中進行家訪了,真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困難;學校還要派專業(yè)教師,為農村兒童制定心理健康檔案,同時也需要認真觀察及記錄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的表現,留心觀察留守兒童的舉止和行為,及時發(fā)現并隨時化解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學校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通過家校共管,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協(xié)同解決留守兒童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學校還應該定期組織家長開會,對家長進行宣傳,讓家長明白家庭和學校共同合作,對留守兒童成長起促進作用。學校還可以召集留守兒童的家長,增加留守兒童與家長交流的機會,多組織一些親情小游戲,加強留守兒童與自己父母之間的交流。通過這種方式盡量彌補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失的與家長相處和做游戲的快樂時光[5]。另外,也能夠為學生組織一些與親情傳遞相關的實踐活動,或者利用經典誦讀、講感恩故事等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積極引導,從而達到耳濡目染的教育目的。
5 結束語
在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數量相對龐大,而親情缺失兒童大多誕生于此。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親情缺失的兒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都與其他孩子有著較大區(qū)別,他們大多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且在性格上也存在缺陷,不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阻礙親情缺失兒童的成長和進步,也會大大削弱教育資源在城鄉(xiāng)之間的公平分配。因此,應該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現狀,彌補留守兒童在童年成長期間缺失的親情和愛護,要及時發(fā)現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采取措施加以引導和改善,促進其更好地發(fā)展和進步;要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充滿愛心的學習環(huán)境和和諧健康的社會氛圍,促進其更快地發(fā)育并成才!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規(guī)劃課題“農村小學親情缺失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13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錢靜,劉婷婷,徐婧悅.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儀征市龍河中心小學為例[J].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0(1):34-37.
[2] 石守理.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學習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 當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10):P.28-28.
[3] 梁玉彥. 西部農村留守兒童的美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 2019, 000(018):P.29-31.
[4] 趙燕.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與對策[J]. 當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36):P.18-18.
[5] 陳美玲,孫俊煒. 農村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后低齡兒童寄宿問題研究——以云南省X縣為例[J]. 科教文匯, 202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