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會學到很多關于動物的意象,其中,蟬作為動物意象中的一類,除了有悲傷落寞之感、內(nèi)心不平之情,還有熱烈歡樂之意。對中學階段的“蟬”意象寓意進行解讀總結,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詩句理解能力,還對學生“舉一反三”能力和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蟬意象 中學語文 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有所提高,在閱讀中,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體味和推敲重要的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1]《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又進一步提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要獲得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2]所以,古詩詞的學習要在鑒賞中進行,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然而,在當下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古詩詞的閱讀和理解絕大部分停留在翻譯和思想內(nèi)容的分析上,對于一些特定的字和意象,往往草草帶過,不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講解,這使得學生古詩詞的學習不具有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不能將前后學過的一些特殊的字詞、意象相連接,缺乏鑒賞同一類型詩句的能力。因此,本文旨在從群文閱讀的理念出發(fā),以中學語文教材古詩詞中的“蟬”意象為例,探討其意象所傳達的情感及教學。
1 “蟬”意象的發(fā)展
“蟬”在古詩中的第一次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詩經(jīng)·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边@時的“蟬”只是單單作為一種季節(jié)性出現(xiàn)的昆蟲,沒有其他特別的寓意。又《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螓首蛾眉,巧兮倩兮,美目盼兮”,這里的“螓”也就是蟬,用蟬的形狀去描寫衛(wèi)夫人彎彎的眉毛,從而將衛(wèi)夫人的美更加具體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因為蟬自身的外形特點及生長環(huán)境,古人開始對蟬有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蟬”作為意象寄托詩人情感的作品開始不斷出現(xiàn),如初唐駱賓王《在獄詠蟬》,晚唐李商隱《蟬》,宋柳永詞《雨霖鈴》中的寒蟬以及南宋著名抗金首領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等,都反映著不同的詩人在不同時期的心理感受。自此,“蟬”不僅僅只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個簡單物種,它小小的身體中承擔了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騷客內(nèi)心的向往與寄托。
2 以“蟬”表悲傷落寞
(一)如寒蟬、秋蟬、早蟬。提到寒,總會給人一種萬物蕭瑟之感,同時,由于蟬特殊的生長周期,即在白露到來之時,蟬的生命也將完結,所以在古代詩詞中,常常以“寒蟬”和“秋蟬”來渲染一種悲涼凄清的環(huán)境和心境。如高中必修四宋柳永詞《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這是一首送別詩,以寒蟬開篇,滿腹思愁。秋后的蟬聲叫得是那么的凄慘悲涼,面對著長亭,恰好又到了傍晚時分,一陣急雨這才停住了。而也正是今天,我即將踏上南下的行程,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無奈船上的人已經(jīng)在催促我出發(fā)了。我與戀人緊緊握著手,相望送別,滿眼淚花,彼此的千言萬語卻像噎在喉間,什么也說不出。這一去,長年相別,千里煙波浩渺,云霧籠罩著天空,看不到盡頭。詞用蟬、雨、長亭幾組意象,更加渲染了當時的氣氛,戀人之間彼此分別的悲痛、不舍以及無奈的畫面躍然紙上,緩緩讀來,讓人也不禁心酸幾分。又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
秋風發(fā)微涼,寒蟬鳴我側(cè)。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短短幾句話寫出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傷、憤怒與害怕相交織的復雜感情。來回踟躕,這個地方又有什么可眷戀的呢?我對王孫的思戀永遠不會結束。秋天的風呼呼地吹在身上,我竟感受到了一絲涼意,寒蟬在我耳旁不停地鳴叫著。如此寬闊的原野,看上去竟顯得如此蕭條,白色的日影忽然間向西藏了起來。歸鳥振動著翅膀飛進了樹林?!熬拔餆o自主,性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3]詩人此時的心境與這周遭的環(huán)境相對,秋風吹在身上,感受到?jīng)鲆獾呐c其說是身體,不如說是內(nèi)心,加之幾聲蟬的鳴叫,悲涼氣氛更是由此加劇,對于兄長的步步緊逼,曹植心中滿是害怕,同時又滿是悲傷。又唐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四》:“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倍鸥Φ脑娝赜小霸娛贰敝Q,這首作于秦州期間的詩,同樣也彰顯了杜甫詩的風格。寒蟬靜靜抱著樹葉,孤鳥遲遲沒有飛入山間,普天之下到處都彌漫著鼓聲,我究竟要去往何地才能安身呢?詩人將自身個人的身世遭遇和感亂傷時寄托在秋蟬和孤鳥中,蟬、孤鳥的處境與山河相對,在這國不堪國、民不聊生的年代,誰又可以獨善其身呢?唐郎士元《送別》:“穆陵關上秋云起,安陸城邊遠行子。薄暮寒蟬三兩聲,回頭故鄉(xiāng)千萬里?!鼻锾斓哪铝觋P上,云朵層層,安陸城邊,遠行的游子偶然間聽到了幾聲蟬聲,回頭再看,故鄉(xiāng)已隔千萬里。又元盧摯《沉醉東風·重九》:“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一個“衰柳”,一個“寒蟬”,蕭瑟敗落之景映入眼簾,更顯詩人愁思之重。
秋蟬。唐孟浩然《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鼻锵s與寒蟬意蘊相似,都有烘托悲傷氣氛、描寫詩人落寞心境之意,相對“寒蟬”而言,秋蟬在悲的前提下又多了一份家國情懷,如九年級上許渾《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這是一首感古傷今詩。首聯(lián),登上高樓,看到腳下的景色,不禁愁從中來,蒹葭、楊柳在霧中搖曳著,好似長江中的小洲。頷聯(lián),在太陽快要落下的時候登上城樓,濃云已經(jīng)從磻溪上空涌來,山雨即將來臨,整座樓風聲不停。前兩聯(lián)的景物描寫,層層遞進,極力營造出了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氛圍,同時也暗示著此時的朝廷已然是內(nèi)憂外患的局面。頸聯(lián),秦漢宮苑,滿是荒涼,鳥兒落入了叢生的雜草中,秋蟬在枯萎的黃葉間悲鳴?!跋s鳴”“黃葉”,枯敗的場景印入眼簾。尾聯(lián),行人也不要再問秦漢當年滅亡的事了。時代已經(jīng)變遷了,只剩下滔滔渭水永無止息地向東流。作為晚唐詩人,著實已經(jīng)很難再見當年的盛唐氣象,登上高樓所看到的景色,不由得悲從中來,對秦苑漢宮的荒廢,也抒發(fā)著對歷史滄桑的無限感慨,而詩人卻不能作出任何的改變,這其中的愁緒好似李煜說的那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痹娭羞@些衰敗的意象,除了暗示著唐王朝的政權已經(jīng)風雨飄搖外,也告誡著后人,切勿重蹈覆轍。
早蟬。如唐陸暢《聞早蟬》:“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碧柨煲渖搅耍缦s的聲音變得更加急迫,我聽到這聲聲蟬鳴,心中更徒增了一些愁意??煲胨瘯r聽到耳旁傳來一聲蟬鳴,在夢里,我似乎又回到了故鄉(xiāng),看到了故鄉(xiāng)的秋景。早蟬在此處不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物象,一個“客”字,道出詩人終是他鄉(xiāng)人的身份,沒有歸屬。蟬聲,它是故鄉(xiāng)的情感寄托,伴隨著蟬聲,我才能更好的入睡,憑著蟬聲,我才終究能回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故鄉(xiāng)。又唐白居易《早蟬》:“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石楠深葉里,薄暮兩三聲。一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痹谶@農(nóng)歷六月初七的一天,江頭上的蟬就開始叫了,傍晚時分,蟬躲在茂密的樹林深處又叫了兩三聲,在這一瞬間我覺得自己的雙鬢白了,老了,又想起了故鄉(xiāng)的一切。秋風還沒有開始吹,我的秋思卻已先于秋天來了。短短幾句,卻讓人如同就是詩人一般,感同深受,同時,細細讀來,詩人又與陸暢筆下的早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3 以“蟬”抒高尚追求
如病蟬、蟬聲?!跋s”從古到今發(fā)展而來一直是無數(shù)文人騷客書寫內(nèi)心不平,表達自己高潔追求的感情寄托所在。在同樣是以蟬自況,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不公的詩句中,賈島筆下的蟬少了一份悲傷,多出了一份牢騷,如《病蟬》:
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
露華凝在腹,塵點誤侵睛。
黃雀并鳶鳥,俱懷害爾情。
賈島的詩大多描寫了苦寒寂寞之境,因此他素有“苦吟詩人”的稱號。這首詩既可以是一首宣志詩,也可以算是一首牢騷詩。病蟬再也飛不了了,朝著我的掌中爬了過來,蟬的“折翼”與它叫聲仍然清澈形成了對比,雖然象征著惡勢力的黃雀和鳶鳥都懷著害我之心,使我的生活變得顛沛流離,但是我仍不會墜于污泥之中。這詩不僅再現(xiàn)了一個窮酸奔波的窮書生形象,同時也再現(xiàn)著一個為了自己的節(jié)操追求而不向惡勢力低頭的高尚知識分子形象,以弱小的病蟬作為寄托自己志氣的意象,形雖小但志卻遠。
蟬聲?!短圃妱e裁》:“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毕s聲不僅被詩人賦予了悲涼之意,而且由于蟬生長的特殊性,它小小的身體也被寄托了詩人的高尚追求。如初唐四杰駱賓王的《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是駱賓王遭污入獄后所寫,秋蟬經(jīng)過了夏天生命的最高點,即將走向死亡,而這時蟬的叫聲也不再像夏天那般熱烈歡快,相反帶有了一絲悲哀。蟬的這一特性又正與詩人此時的遭遇相似,由此詩人借蟬比興,以蟬寓己。秋露凝重,蟬兒即使奮力地展開雙翼,也難以飛到高處。風聲極大,蟬兒的鳴叫聲就這樣輕易地淹沒了,沒有人相信蟬是那么的高潔清白,所以又有誰能夠替表達我自己那一片赤誠之心呢?最后兩句詩人直吐心聲,將內(nèi)心的不平與無奈全然釋放。再有唐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毕s本是身處高枝之上,卻依舊難以飽腹,雖費勁身心大聲鳴叫但卻無人同情。五更以后你的叫聲幾乎快要結束了,但是這滿樹的碧綠卻絲毫不為所動。我官職本就卑微,行蹤也總是飄忽不定,故鄉(xiāng)的園子早已經(jīng)荒蕪了,我回不去了。所以我要勞煩你這蟬兒,用你的鳴叫聲時刻警醒著我,我和你一樣,家中四壁空空呀。詩人先詠蟬,再轉(zhuǎn)寫自身,直抒胸臆,將詠物與抒情相結合,托物言志,詩人與蟬在這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兩個個體,而是彼此攙扶和鼓勵的知己。
4 以“蟬”寫輕松快樂
隨著夏天的到來,在土中孕育了長達十幾年的蟬終于迎來了自己生命的高潮點,所以夏蟬往往熱烈歡樂,它似乎在努力地釋放自己,不讓自己有一絲遺憾。因此,夏天隨處能聽到“知了—知了”的歡快聲音。八年級上南朝梁吳均《與朱元思書》:“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鳥兒相互唱著歌,和諧動聽。蟬兒在林間開心叫個不停,猿也在不停地啼叫著。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雄奇的山峰會平息了名利之心,同樣,看到這幽深山谷景色的人,都會流連忘返吧。夏季的蟬兒與鳥、與猿熱烈歡樂,想必也想用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來到這里的人:人生短暫,當珍惜當下,及時行樂!又宋辛棄疾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上闕寫鄉(xiāng)村夏夜田間的熱鬧情景。皎潔的月光從樹枝投影下來,似乎驚飛了在枝頭的喜鵲,半夜時刻,一陣清風吹來,帶來了遠處的蟬鳴聲,鄉(xiāng)間稻花飄香,蛙聲一片,似乎在告訴著人們這是一個豐收年。下闕則寫天邊的星星忽明忽暗,山上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記得往時,在樹林邊還有一個小茅草屋,所以我就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到了橋頭,茅草屋忽然出現(xiàn)在了眼前。以最為尋常的“月”“樹枝”“風”“蟬聲”幾個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安靜美好的農(nóng)村美景。清風吹來,伴隨著蟬歡快的鳴叫聲,聽上去顯得格外的清幽,通過這些意象也能看出當時詞人內(nèi)心的寧靜與輕松。再盧仝《新蟬》:“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翦不斷,還在樹枝間?!薄凹舨粩唷钡莱隽讼南s生命力的旺盛,既然已經(jīng)破土高飛,那么,任憑著風再怎樣不停地吹,我依舊要在枝頭高鳴,做一只只為自己生命歌唱的快樂的蟬兒。
5 結語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4]”詩人作家通過借景、托物來表達他們當時所處環(huán)境的內(nèi)心情感,因此,懂得分析單個意象,將單個意象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意象群,再由意象群去分析詩詞中的意境,以此更好地洞悉詩人所要傳達的情感。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動物意象的不僅僅有蟬,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意象的講解還存在著不足,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怎樣實施意象教學。
以前文所分析的“蟬”意象為例,“蟬”有表悲傷落寞之感;有感時傷懷,凸顯濃濃的家國情懷之思;有抒內(nèi)心不平,表達高潔追求之意;還有寫輕松快樂,悠閑自在的心境和農(nóng)村風光。因此,在大力提倡群文閱讀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可以嘗試將中學教材中出現(xiàn)的典型意象總結歸類進行教學,從而形成較為系統(tǒng)而全面的知識體系。通過比較閱讀,學生也可以將所學習的相同意象不同情感的詞進行對比學習,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記憶群,那么之后的學習或者考試中,再遇到類似的意象出現(xiàn)時,學生能夠分析全文后迅速在腦中提取相關意象的關鍵信息,以點觸面,這樣,不僅能積累語言,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在實際的寫作的過程中懂得選擇意象,寄情于景,逐漸改變不知怎么寫的局面。同時,在課程思政的引導下,教師還需通過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通過分析意象所寄予的詩人的高尚情操或悠閑心境,讓學生更加主動地觀察自然界的事物,從而加強學生參與感,發(fā)展學生的共情能力。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這樣才能真正落實語文課標對學生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姚興忠.“雨”落詩中情意濃——初中語文古詩詞中的“雨”意象例析[J].中學教學參考,2009(31):48.
[4] 王國維.《人間詞話》[M].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馬靜:(1997—),女,貴州遵義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